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三位显微镜设计的开拓者昨天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大大扩大了人类深入窥测微观世界的能力。获奖者是1931(原文如此)年发明电子显微镜的德国科学家恩斯特·鲁斯卡博士和1981年发明一种能够勘测个别原子表面的装置的在瑞士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实验室成员瑞士科学家海因里希·罗赫尔和联邦德国科学家格尔德·宾尼格。  相似文献   

2.
最近,瑞士科学家报告,人体免疫系统存在裂缝。这一裂缝与人体自我防御机制有关,这一机制能够区分自身蛋白质与外来蛋白质。如果免疫系统的细胞发现这外来蛋白质是病毒,马上就将之消灭。瑞士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的丹米尔·维多卫克和波莉·马金格说,为了不使自身细胞受损,人体必须能识别蛋白质,如果外来蛋白质与自身蛋白质非常相似,就有可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马金格说,其他科学家也曾提出过免疫系统存在这样的裂缝,但是我们首次发现外来蛋白质竟然能够模仿自身蛋白质而逃避攻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7月 ,美国东弗吉尼亚药学院约翰药物研究所宣布 :将停止单纯为了获得干细胞而克隆人胚胎的研究。约翰药物研究所在从事干细胞研究致使供卵细胞受精时 ,遭到了反堕胎者的抗议。东弗吉尼亚学院妇产科主任威廉·杰彭斯 (Wil lamE Gibbons)博士说 ,研究所仍然认可干细胞研究 ,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单纯出于对政策压力的反应。发起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加里·霍金 (GaryHodgen)由于疾病原因现已退休 ,而他的继任者罗杰·高斯登(RogerG Goston)博士对干细胞研究也很感兴趣 ,但他们打算集中在其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帮助启动并监督过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多项最受欢迎的科学计划的卫星通信技术先驱者伯顿I·埃德尔森 (BurtonI.Edelson)博士于今年 1月 6日因心脏病发作在纽约逝世 ,享年 75岁。1982年 ,罗纳德·里根总统任命埃德尔森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副局长 ,负责航天科学及其应用。在该岗位上 ,埃德尔森博士在多项计划———包括哈勃太空望远镜和火星探索计划———的启动和指挥中扮演了主心骨的角色。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应用空间研究所副所长尼尔·赫尔姆说 :“他来到NASA时 ,航天科学预算很低。但他努力使预算有了较大的增加 ,…  相似文献   

5.
蜘蛛丝:古老的昆虫与高科技结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森 《世界科学》2003,(10):34-35,15
瑞士科学家近日宣称,他们在一块琥珀中发现了一束1.3亿年前的蜘蛛丝。2003年7月22日,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在黎巴嫩杰津附近的琥珀矿中发现了这束古老的蜘蛛丝,他们还在蜘蛛丝上发现了蜘蛛腺体分泌出的粘液。巴塞尔大学的塞缪尔·乔克说,这个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源自远古时代的蜘蛛丝,更重要的是它比过去在波罗的海的琥珀矿中发  相似文献   

6.
1984年12月10日,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亲自把生理学·医学奖奖金、奖章和证书授予拥有英国和阿根廷双重国籍的塞萨尔·米尔斯坦(César Milstein)博士、联邦德国乔治·科勒(Georges K(o|¨)hler)博士和拥有英国和丹麦双重国籍的尼尔斯·  相似文献   

7.
凭借对光的行为和用途的研究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其中的一位利用量子力学解决了描述光的行为的理论;而其他两位则根据这一理论发展了识别原子和分子的激光技术。在130万美元的奖金中,现年80岁的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伊·J·格劳伯(RoyJ.Glauber)获得其中的一半,他的计算为量子光学奠定了基础;71岁的美国标准技术研究所和科罗拉多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L·霍尔(JohnL.Hall)及63岁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研究员、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物理学教授特奥多尔·W·亨施(TheodorW.…  相似文献   

8.
199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几乎是毫无争议地颁给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化学物理专家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艾哈迈德·泽维尔于1946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毕业后,他就到美国继续深造,并于1974年获得宾州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呆了两年后,艾哈迈德·泽维尔被加州理工大学聘用。因此,现在他拥有美国和埃及两个国籍。 任何一位化学家,或者是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一旦他了解了艾哈迈德·泽维尔的贡献后,都会感到激动不已。按照瑞士皇家科学院的说法,“他的贡献给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9.
已经56岁的埃里克·赫勒(Eric J.Heller,见图)博士,多年来一直梦想某天成为受到大众欢迎的视觉艺术家。在洛斯阿拉莫斯、哈佛大学和U.C.L.A等协会日常的科学工作中,赫勒博士设法为自己赢得了一次特殊的展览——展示他的风景画和照片。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促会代表团”成员唐纳德·兰根伯格博士(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校长)和琳达·威尔逊博士(密歇根大学副校长)于9月10日应上海科学学研究会邀请在科学会堂作了《工业与大学的关系》和《科学发展远景的预测》两个报告。现摘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研究和基因疗法的先驱杰弗里·艾纳 (Jef freyM .Isner)于 2 0 0 1年 10月 31日因心搏骤停而去世 ,享年 54岁。他的逝世 ,对于医学界尤其对于心血管生物学领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艾纳博士是波士顿市塔虎兹大学医学院的内科学和病理学教授 ,任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和脉管医学部主任 ,并兼任波士顿市圣·伊丽莎白医学中心的人类基因疗法实验室主任。艾纳曾设想用基因疗法使失血 (局部缺血 )心脏获得血管再生能力 ,从而促使新的心脏血管萌生 ,这一对策被称之为治疗性血管发生法。开始是从治疗缺血下肢入手 ,以求达到最终治疗心…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一个糖尿病研究小组经过14个月的研究,使一些糖尿病患者放弃了胰岛素注射剂的使用,从而改变了治疗糖尿病的传统方法。伦敦大学医院的一位肾脏专家卡尔文·斯蒂尔博士1984年2月在瑞士宣布,他们治疗的20万名I型——或胰岛素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 ,很多普通元素如氧和碳 ,是在某颗成为超新星的星体爆炸时生成并散布到整个宇宙。但越来越清楚的是 ,普通星体无法生成足够多的金和铂这类重金属。因此 ,地球上和整个宇宙中的金和铂的来源一直是一个谜。最近 ,瑞士莱斯特大学的斯特凡·罗斯沃格博士和巴塞尔大学的合作人员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议上报告了一种生成金、铂和其他重金属的新途径。罗斯沃格的研究小组探究的观点是 ,这些重金属是在高密度中子星剧烈相撞时生产的。这些中子星———它们死亡的旧星体的核心———比地球重 10 0万倍 ,面积却只有伦敦那么大。有时会发现中子…  相似文献   

14.
荒漠化:国际研究热点与我国的研究战略——献给“六·一七”——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员陈广庭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博士董治宝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博士严平1背景《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  相似文献   

15.
斯蒂芬·杰伊·古尔德 (StephenJayGould ,见上图 )是哈佛大学生物进化论科学家 ,他的研究、演讲以及大量科学散文作品给古生物学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内涵。 2 0 0 2年 5月 2 0日 ,他在曼哈顿的家中去世 ,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 ,享年 60岁。古尔德博士可以说是 2 0世纪最有影响的进化生物学家之一 ,也可以说是自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Darwin)以来最知名的生物学家。他引发了多场争论 ,时而迫使科学家们重新考虑已成定论的有关进化模式和进化过程的观点。他最有名的理论之一是与奈尔斯·埃尔德雷奇(NilesE…  相似文献   

16.
注册在英格兰的The Vega Science Trus网站的记者约翰·萨尔斯通(John Sulston)不久前访问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雷德·桑格(Fred Sanger)博士,谈到了他当年在实验室工作的情况。材料弥足珍贵,特将其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因为在低温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维塔利·金茨堡(Vitaly Ginzburg)、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Alexei Abrikosov)和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 Leggett)等三位理论物理学家分享了200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金茨堡现就职于莫斯科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阿布里科索夫目前就职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国立阿贡实  相似文献   

18.
很久以来,瑞士人对他们地区的冰川研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最近,瑞士冰川学家已开始注意到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可能对本地区的影响.对过去100年来的大气变暖,冰川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苏黎世大学水力水文冰川实验室的冰川学研究部主任威尔弗雷德·黑伯利博士(Wilfried Haeberl-  相似文献   

19.
30年前,琼斯·索尔克(Jonas Salk)由于发明了脊髓灰质炎疫苗而名扬四海,开始进行他认为是最重要的实验——在La Jolla建造一所生物研究所,让那些富有建树的科学家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思考和工作并使之成为创造性的熔炉.  相似文献   

20.
莱纳斯·波林(Linus Pauling)1901年2月28日生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于俄勒冈农业大学毕业后,又进入加利福尼亚工学院学习。1931年,任该学院教授,其后,历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教授。现年已88高龄却仍在继续从事研究。其间曾二次荣获诺贝尔奖,他是本世纪最著名的化学家之一。莱纳斯·波林博士在1954年、1962年分别获诺贝尔化学奖、和平奖两项大奖,第二次因竞争失败而失去获诺贝尔医学奖、生物奖的机会。在此以“诺贝尔奖之路”为题,叙述了波林博士从5岁至30岁其间,以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