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著作权民事关系中,作者和出版者之间的关系本是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但在著作权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处理作者与出版者因出版合同产生的民事纠纷时,总让人感到合同对出版者的约束力大于对作者的约束力,每每让出版者陷入被动而产生不平之感。因此,需要我们探讨这种不平之感产生的原因,从而正确认识出版者在著作权法民事关系中的“被动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滑稽模仿"这一艺术创作手法已数见不鲜。然而,由于对原作的巨大冲击,滑稽模仿作品的合法性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滑稽模仿作品到底应否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认可;面对相关立法的空白,我国《著作权法》应该如何进行修改和完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电影作品属性是对电影作品著作权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是妥善解决电影作品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的相关规定集中体现了我国对电影作品属性的定位,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对原作品作者的权利保护不足;另一方面对电影作品作者构成的规定过于僵化。目前,各国对电影作品属性的立法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千秋,是我国选择自己的立法模式、同时完善《著作权法》第15条之不足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国应抓住《著作权法》再次修订讨论的契机,结合本国实践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对电影作品的属性进行系统地规定,并对相关条款做出修改。  相似文献   

4.
学报编辑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著作权法》违法风险。学报编辑工作要规避《著作权法》风险应当做到:健全稿件登记制度,保存好作者及其论文的原始信息;严格执行“三审制”,有效遏制学报论文抄袭现象;坚守“改错不改好”的总原则,克服过度修改的弊病;内容和格式双管齐下,规范参考文献著录行为。  相似文献   

5.
《著作权法》第15条将电影作品定性为特殊的合作作品,并将各合作作者对电影作品享有的除署名权外的著作权法定转让给了制片人,与德国、法国的规定基本一致。对于电影作品中包含或改编的原作品而言,应适用《著作权法》第12条关于演绎作品的规定,电影作品著作权人对电影作品的利用须获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这与《伯尔尼公约》的要求一致,而德国和法国则规定无须获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在修改我国《著作权法》时,应对原作品著作权人和电影作品著作权人利益进行平衡后,选择适当的立法例。  相似文献   

6.
2001年12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并于同日起施行。这部新修改的《著作权法》,在进一步完善版权的权利内容、明确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大对版权侵权行为的行政处罚以及加大对版  相似文献   

7.
由于现行《著作权法》法定许可制度中付酬机制的缺失导致著作权人实际上仍很难取得报酬,本次对《著作权法》进行修改时注重了对付酬制度的完善。目前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建立了首次使用备案制等制度,有利于减少法定许可不付酬行为的发生。文章在对《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规定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制定具体的付酬实施细则以及改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管理现状的建议,以达到法定许可使用制度与法定许可使用费制度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论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法律责任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期刊编辑,要处理好与作者之间的法律责任关系,必须明确法律赋予作者哪些权利以及法律赋予期刊社哪些权利.从著作权的角度来看,编辑工作既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又受到《著作权法》的限制.由于一些作者对《著作权法》的重视不够,侵犯了他人或期刊社的合法权利,对此,编辑应正确处理好作者的失范问题,向作者宣传《著作权法》方面的知识,增强作者的法律责任意识.作为期刊编辑,要处理好与作者之间的法律责任关系,必须明确法律分别赋予作者及期刊社哪些权利并通过编辑的职务行为,作到既维护本刊的合法权益,又保护好作者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作权法过去不承认临摹作品的著作权,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对临摹的态度仍很模糊。该文从艺术自身的规律出发,结合著作权的取得条件,说明了临摹行为不是复制,临摹作品可以具有独创性,应该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临摹作品应该具有完全的著作权,但其权利应受到桌些限制。给予临摹作品完整的著作权及适当的利益保护,符合艺术规律,有利于公众和艺术品作者。在立法中应对临摹作品采取更明确和宽容的态度,以促进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即版权,但长期以来,人们误认为“著作权”指作者的权利.“版权”指出版者的权利,以致有报刊社认为“版权所有”,常在其出版物上登载“未经本社许可,不得转载”之类的声明,剥夺了作者应有的权利,影响了作品的传播面,因此,准确理解“著作权即版权”对普及著作权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空间利用权的内涵界定及其在物权法上的规范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我国,无需强调空间所有权问题,空间权的核心仅在于空间利用权。空间利用权是指在土地使用权及其效力所及空间之外,对地表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所享有的排他使用权。其权利人是土地所有权人以外的其他人;其客体是各种土地使用权及其效力所及必要空间范围之外的特定空间;空间利用权只能从土地所有权人或其他空间利用权人处取得,而不能从土地使用权人处取得。空间利用权除其客体为可以“视为物”的空间之外,并无其他更多的特殊性,因此对其不应也无须作为独立的用益物权类型来认识和规定,关于其客体必须特定、设立必须登记以及效力的排他和所受限制等问题,均得准用不动产用益物权的相应规定。物权法草案四次审议稿中的规定可资赞同,但仍有完善的余地。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许可建筑侵害相邻建筑的采光权是一类特殊的采光权侵害类型,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受害人的权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通过完善《行政许可法》,引入行政许可中保留第三人利益原则,规范行政机关信息公开行为。保障相邻建筑权利人对周围环境变化的知情自由和知情权利,可将行政许可建筑侵权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变事后诉讼为事先预防,有效实现对采光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自然法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权利的发展史。自然法与正义观念密不可分。在权利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西方的正义观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世纪以前,权利观念体现于自然法“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神的正义观念之中。这样的权利观念只能是义务本位的。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自然法带领着人们寻求自然的正义,指引着西方权利观念向权利本位的转换。这样最终才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权利概念。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物权法制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物权法,完善民事立法,对我国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意义和作用.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是合法财产的一体保护;在物权变动规则中,应确立物权变动和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重构一个与行政管理权脱钩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物权立法要进一步完善用益物权体系,建立我国的典权制度,完善我国的担保物权体系,增加交易、融资途径,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就业促进法》是我国就业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其中,对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护分别从“总一分”两个角度进行了规定。但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又有一定特殊性,为了加强对该项权利的保护,必须进一步完善《就业促进法》中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6.
合同法第229条确立了“买卖不破租赁”这一原则,赋予租赁合同这种债权关系以物权效力,这种立法的正当性在哪里?债权和物权的区分又在哪里?私法领域存在的其他的债权物权区分模糊的现象,比如提单,也许可以为我们重新思考物权和债权的区分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是行政职权滥用的主要表现之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挑战着法律的权威,并使公众逐渐丧失了对法律的信任。这是对实施依法治国的最大威胁,如何贯彻《立法法》精神,完善行政立法工作,在行政执法中发挥地政自由裁量权的最大效能并避免其被滥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道德都是有层次性的,要求所有人都有作证的义务是高层次的道德要求,法律只应规范低层次的道德内容。设立证人拒证权是公民对人性化法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存在无效、有效及效力待定三种学说。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了无权处分制度,并赋予无权处分合同待定的法律效力。效力待定学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不足。既然无权处分合同的性质为债权行为,那么其效力应当不受处分人的"处分权"的影响。无权处分合同应从传统的效力待定的合同类型中脱离,而成为有效合同。《合同法》第51条受到诸多指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践行的物权变动模式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