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进旋涡燃烧室燃烧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先进驻涡燃烧室的燃烧特性,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得出AVC中钝体布置对旋涡稳定性和总压损失系数的影响规律,并恰当选择AVC几何结构.对AVC燃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AVC具有燃烧稳定性好、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水平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三维加力燃烧室湍流燃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涡扇发动机三维加力燃烧室内的气相湍流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湍流模型采用标准k-e模型,湍流燃烧采用涡旋破碎(EBU)模型,数值方法采用SIMPLE算法。计算结果定性合理。 相似文献
3.
保持单环腔主燃烧室的扩压器,外机匣最大直径尺寸以及喷口不变的前提下,将其火焰筒结构重新设计为并联式双环腔结构,设计了6种不同旋流器组合的双环腔结构燃烧室.采用相同的物理模型(包括湍流模型、辐射模型、喷雾模型及污染排放模型等),对单、双环腔主燃烧室分别进行全流程的三维计算.给出了燃烧室的总压恢复系数、燃烧效率、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系数、污染排放指标等燃烧室性能参数.对比分析了单、双环腔燃烧室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双环腔燃烧室置换单环腔燃烧室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为大飞机低污染大法动机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不同掺水率及不同乳化剂配制了多种乳化油,并将其在单缸涡流燃烧室柴油机上进行了试验,测取了多种工况下,主、副燃烧室中的示功图。根据对示功图数据处理结果的分析,初步探明了涡流燃烧室柴油机燃用乳化油时的燃烧特性,为乳化油在该种柴油机上的合理使用及提高其应用效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5.
采用湍流雷诺应力微分模型和层流小火焰模型,对湿空气透平(HAT)带旋流器的燃烧室内甲烷扩散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了在加湿[200g/kg(DA)]和不加湿情况下,不同入口条件时[(304kPa,430K),(507kPa,510K),(709kPa,565K),(912kPa,612K)]的燃烧室内部温度、速度以及NO组分分布的情况,分析了不同入口条件及湿度对HAT循环燃烧室扩散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入口空气压力的提高,回流区减小,回流中心位置前移,燃烧区最高温度增加,NO浓度增大;随着入口湿度增大,回流区减小,回流中心位置前移,燃烧区最高温度明显下降,NO浓度明显下降.结果表明,加湿燃烧可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燃烧室轴线尺寸的缩小.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超微型燃烧室提供数据参考,对设计的某微型燃烧室的稳态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采用三维建模,入口参数采用等熵数值计算,考虑了湍流化学反应、热辐射等情况,不仅得到燃烧室稳态工作时的速度场、温度场及各组分浓度分布,而且分析了燃料/空气的流动与回流、燃烧效率以及总压恢复系数的情况,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计算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燃烧室的实际燃烧情况。结果表明,燃烧室出口速度约为65m/s,出口温度约1000K,仿真与实验数据契合度高,燃烧室结构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7.
燃烧室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分,由于其出口工作环境复杂,研究分析其出口特性参数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针对的是中心分级燃烧室掺混孔几何特性方面对出口的影响,首先建立三级旋流器燃烧室的简化模型,再设计圆形,雨滴型,斜缝型三种掺混孔几何形状,利用FLUENT分析其各截面的的排放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经过模拟分析得雨滴形掺混孔对出口温度分布影响较好,圆形对燃烧室排放有着更好的调节作用。可见掺混孔对燃烧室出口特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进行了不锈钢环形微燃烧器的氢气预混燃烧实验,发现在2mm间隙的微燃烧室内可以维持稳定燃烧. 测量了微燃烧器的燃烧运行界限,其最大过量空气系数可达到4.5. 获得了微尺度燃烧器的壁面温度场和出口烟气温度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变化规律,发现微尺度燃烧器的最高温度出现在过量空气系数为0.9附近而不是在化学当量比1处. 计算了微燃烧器外壁面的散热量,微燃烧器的散热量占整个燃烧热功率的50%以上,且辐射换热在整个散热量中占主要部分. 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减小热损失的建议,为微燃烧室和微燃烧/透平发电机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欧阳的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701-704
为探讨水深对烟火药燃烧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从燃烧理论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燃烧深度时烟火药水下燃烧的特性.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燃烧深度的增加,燃烧室内的达到平衡所需的压力越大,喷口气泡的膨胀速度、气泡体积变化的加速度以及声压级都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无结构网格技术,对具有环形火焰稳定器的三维涡喷加力燃烧室的湍流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运用离散相方法和Arrhenius-EBU化学反应模型得到了合理的温度和浓度场分布.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一步反应和两步反应机理下的温度场和浓度场,研究了火焰稳定器形状对总压恢复系数和燃烧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对一种用于焙烧炉的新型燃烧器的燃烧过程建立了二维旋转轴数值计算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燃气入口速度和喷口与喉部直径比对其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烧室内最高温度随燃气入口速度增大而升高.当燃气入口速度一定时,随喷口与喉部直径比的增大,火焰形状由梨状变为燕尾状,燃烧室内最高温度先降后升.火焰长度随燃气入口速度的增大而增长,随喷口与喉部直径比的增大而缩短.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个针对大型炉膛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的完整三维湍流、燃烧和热传递计算模型,该模型预示了气体流动、组分浓度和温度、颗粒轨迹及燃烧、壁面辐射热流。气相的动量、烛和组分的守恒方程采用k-ε模型来描述湍流粘性系数,用颗粒随机轨道法模拟煤粉的运动轨迹,并且考虑了挥发分的燃烧及热解、焦炭燃尽过程。对辐射热传递采用离散传递法。 相似文献
13.
孙贻公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
本文介绍了在高温石灰回转窑上用GJH混合燃烧器掺烧低热值高炉煤气的原理、设计及运行结果,说明了在高温工业炉窑上采用低热值煤气是可行的,成功的,为高炉煤气的应用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生石灰的消化曲线和热失重曲线,提出了合理的电石成型工艺.根据电石成型原料对粘结剂的要求,研制出ZJ型复合粘结剂并分析了粘结功效及机理.结合现场的生产要求,通过大量实验与分析,给出了合理的成型加水量、成型压力和养护龄期. 相似文献
15.
以年产5×104 t烧结镁砂竖炉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建立竖炉内三维稳态气固流动传热模型,并模拟研究竖炉热工参数对床层内气固传热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冷却风流量每增加10%,出口烟气温度降低50℃,出口球团温度降低80℃;冷却段长度每增加5%,出口球团温度降低25℃.以竖炉出口烟气温度和球团温度为优化目标函数,得到竖炉最适宜结构和操作参数,即煅烧风流量为2 606.67 m3/h,冷却风流量为2 203.34 m3/h,预热煅烧段长度为6.64 m,冷却段长度为11.70 m.在此竖炉运行工况下,出口球团温度为288.75℃,出口烟气温度为414.32℃. 相似文献
16.
燃烧室形状对直喷柴油机燃烧性能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燃烧室形状对直喷柴油机燃烧性能的影响,应用发动机燃烧过程多维模拟软件FIRE对4类燃烧室柴油机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探讨了燃烧室几何形状影响燃烧性能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燃烧室几何结构对缸内的流场、喷雾以及燃烧特性都有较大影响.缩口燃烧室的缸内流场强度要强于直口燃烧室,进而导致缩口燃烧室的油气混合和燃烧性能要优于直口燃烧室. 相似文献
17.
以年产量2×104 t钒钛磁铁矿焙烧竖炉为研究对象,建立竖炉内三维稳态传热数理模型.通过UDF(user defined functions)将反应热以内热源形式编译到固相能量方程中,定义球团矿下移速度,以竖炉内的焙烧时间和温度为判断指标,研究操作参数对竖炉内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风流量、冷却风流量以及球团下移速度为3个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球团下移速度对传热过程的影响更明显.在球团直径为38mm,焙烧时间为4~6h,焙烧温度为1100~1200K的条件下,竖炉适宜的操作参数为:冷却风流量1210~1430m3/h;焙烧风流量3070~3670m3/h;球团下移速度0.258~0.290m/h. 相似文献
18.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279-282
采用一种全新的网格画法,运用FLUENT软件对1台300 MW四角切圆煤粉锅炉在不同工况下的炉内流动、传热、燃烧及污染物排放规律分无漏风和有漏风2种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炉膛漏风使排烟温度升高、烟气中CO_2浓度降低、NO浓度升高,导致排烟损失、CO_2捕集回收难度及污染物排放量增加;随着O_2浓度的升高,漏风的影响加剧,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大幅降低,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9.
高温低氧燃烧炉内等温流场特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自行开发出的计算程序对高温低氧燃烧模型实验炉进行了三维等温流场的数值模拟·在燃料和空气的射流速度比分别取 3种不同值时 ,预报了炉内 3种典型的等温流场结构 ,分析了炉内多股射流间的相互作用及回流流动等流场特性·模拟结果表明 :在几何参数一定时 ,选择燃料和空气的射流速度比为同一数量级时 ,炉内的回流流动可以实现燃烧所需的低氧气氛 ,燃气射流能够利用这一低氧气氛实现高温低氧燃烧·数值预报结果与相关的实验观测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20.
将高温低氧燃烧技术(High Temperature Air Combustion,简称HTAC)应用于火筒式油田加热炉,解决其炉膛换热面受热不均的问题,并对HTAC技术在火筒式油田加热炉上应用相关的热工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烟气再循环方式可有效实现高温低氧燃烧,且将氧浓度控制在10%-13%范围内较为适宜;采用HTAC技术后,加热炉炉膛内不存在明显的局部高温区,炉膛周向和轴向换热的均匀性均大幅改善;当加热炉负荷降低至额定负荷的60%以下时,炉内轴向换热的均匀性明显恶化,但周向换热的均匀性基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