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利宾 《河南科学》2012,(3):316-319
在室温下以276 nm的光激发,紫精衍生物能够强烈猝灭萘的室温磷光.利用Sterner-Vohmer方程线性回归分析了实验结果,获得了不同猝灭剂紫精衍生物对萘室温磷光的猝灭常数KSV,在1.59×106~6.60×106L/mol之间.同时紫精衍生物的取代基碳链越长,其对萘室温磷光的猝灭常数越小.分析表明,导致萘室温磷光猝灭的原因是从萘到紫精衍生物的三重态电子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分子印记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仿生分子识别中的应用. 对基于荧光和磷光检测有仿生分子识别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4.
含有镧系金属铕的DATTA-Eu~(3+)络合物是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的荧光探针分子,能够高灵敏、高选择性地监控一氧化氮.应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该探针分子的荧光开-关效应和PET机理.结果表明:联三吡啶分子作为配体和荧光母体,受光激发后发生HOMO到LUMO的电子跃迁,由于与其共价相连的邻二氨基苯氧基团的HOMO轨道能级高于联三吡啶HOMO轨道能级,能够将电子转移到单电子占据的联三吡啶HOMO轨道,使激发态电子无法正常回落,阻断了能量向中心Eu~(3+)离子的转移,无法产生铕的特征荧光.当邻二氨基苯氧基团与NO反应生成苯并三唑后,其HOMO轨道能级降低,PET过程被阻断,联三吡啶返回基态时将能量转移到Eu~(3+)离子而产生铕的特征荧光.  相似文献   

5.
建立一种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基于紫外光诱导荧光的维生素K1(VK1)检测方法.不发荧光的VK1经紫外光(254nm,15W)照射后可转变为具有很高荧光量子产率的光化产物,检测出其特征荧光峰在465nm处;当加入咪唑并经光诱导后,光化产物荧光特性发生变化,在330nm处又出现一新的较强荧光发射峰,两峰间的stokes位移长达135nm.同时发现,随着VK1浓度的增加,465nm处的荧光峰强度增加,而330nm处的峰强度反而减小.方法的检出限为0.003#g·mL-1(S/N=3),对1.0#g·mL-1 VK1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该法用于注射液及人血清中VK1含量测定,回收率为97%~104%,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波长为253.7nm的紫外光及波长为407nm的紫色发光二极管为激发光源,诱导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分子产生荧光,用组合式多功能光栅光谱仪记录荧光谱。通过分析比较TR溶液与溶剂的荧光光谱,得到了这2种激发光诱导的TR分子荧光光谱的特性。该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将荧光光谱法用于TR的定性、定量分析乃至结构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光学开关和分子计算机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1993年11月27日报道,由于巴黎的化学家们创造了一种"可转换的"分子,使用光驱动的计算机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在这种光驱动的计算机中,每个元件都是单个的分子,且一种波长的光可将分子从一种传导电子的状态转换到...  相似文献   

8.
在光动力疗法中,竹红菌甲素作为敏剂与溶菌酶发生了相互作用.本文对竹红菌甲素同溶菌酶作用的荧光猝灭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红菌甲素与溶菌酶结构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之间的光诱导电子转移机制,在荧光猝灭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世界似乎在不断地变小,不仅如此,新的发明创造也在向着更小更精细的方向发展。然而,这些“小玩意儿”在发展的道路上总会遭遇瓶颈,至少在以摩尔定律(Moore's Law)为准规则的计算世界会这样。如果根据英特尔公司(INTEL)创办人之一Gordon Moore的建议,即一个电脑芯片上所能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24个月增加一倍,那么一块硅片上  相似文献   

10.
研究单分子的电子转移动力学特性并进行可靠的量子操控是应用单分子于量子信息领域的先决条件.利用电场改变单分子与周围电子受体之间的库仑势垒,操控PMMA聚合物薄膜中的染料SR单分子的电子转移,发现分子荧光对电场响应存在增强效应.将电流引入染料SR单分子/ITO半导体纳米粒子系统中,观察到了电流操控下的单分子荧光强度熄灭效应,电子转移率达到91%.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对二甲氨基苯甲氰(DMABN)在极性溶剂中发射双重荧光以来,人们对该类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随后的研究表明电子给体/受体对位取代苯衍生物,如对二甲氨基苯甲酸(酯)、对二甲氨基苯甲醛(酮)等均具有类似的发光特性.因TICT模型对该类现象的解释较为直观而备受关注[1].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卤素阴离子的检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工业、环境和医学部门都期望得到一种可以在线、连续测定卤素阴离子的方法.卤素离子的检测方法有许多,如重量分析法、离子色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分光光度法等,但这些方法各有其局限性.因此,用于卤素离子测定的荧光传感器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Geddes比较了多种染料荧光被不同卤素猝灭的情况,认为吲哚杂吡啶盐化合物[1]和吖啶盐染料[2]都是颇为灵敏的检测卤素离子的荧光染料.Huber等[3]利用钉络合物和光泽精做为荧光载体制得卤素离子荧光传感器.Chu等[4]将哈尔满和奎宁固定在纤维素上,研制出了测定Br-和I-的荧光传感器.本文以奎宁为荧光载体与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共聚而制得的荧光传感器可用于卤素离子的测定.该传感器可以测定卤素离子的浓度范围从微量到常量,稳定性、重现性和可逆性均好,响应时间短,寿命长,可以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荧光化学传感器因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且传感器探头制作简便而倍受研究者重视.但在文献已报导的荧光传感器中,传感器的响应信号大多是敏感试剂在一个波长位置的荧光强度的变化[1].在实际测量中引起荧光强度变化的因素除分析物浓度外,还有诸如激发光强度、光渗漏以及敏感试剂的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荧光强度的大小,因而影响测量的灵敏度和准确性[2].  相似文献   

15.
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每天人体对它的摄入量不能低于一定的限度,因此碘的测定对于了解人体对碘的吸收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其测定通常有比色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电化学检测方法等,但这些方法操作繁琐,仪器设备要求高,选择性差.目前鲜有关于用光化学传感器测定碘离子的报道,本文用新合成的2,2,7,7,12,12,17,17-八甲基-21,22,23,24-四氧杂四烯锂(LiTOE)荧光试剂,制成的光化学敏感膜,能快速、简便、选择性地测定碘离子的含量,用于实际样品食盐中碘离子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UIO-66构建荧光传感器,开发了一种能够快速检测美洲大蠊肽的方法。实验表明美洲大蠊多肽DPSFNSWG-NH2可以有效淬灭UIO-66的荧光,基于美洲大蠊多肽和UIO-66材料之间的荧光内滤效应(Inner Filter Effect,IFE),构建了一种“turn-off”型荧光传感器用于美洲大蠊多肽的检测。该体系中,UIO-66作为荧光的供体,美洲大蠊多肽DPSFNSWG-NH2作为荧光的淬灭剂,在最佳条件下,所设计的荧光传感器线性范围为50.00~600.00μg/mL,检测限为34.56μg/mL,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该荧光传感器成功用于加标人尿液样品中多肽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异硫氰酸曙红(eosin-5-isothiocynate,简写为eosin-NCS),即四溴荧光素-5'-异硫氰酸盐.分子结构有三个特点,其一是分子的主体结构是荧光素,荧光量子产率高;其二是有异硫氰酸活泼基团,易于与含胺基的蛋白质等发生反应.这两个特点使其有利于用作为荧光标记试剂.  相似文献   

18.
19.
分子识别是生物体系的基本特征 ,酶选择性地催化生化反应、抗体与抗原的结合、蛋白质分子与DNA序列的相互作用等都源于精确的分子识别[1,2 ] .研究识别作用的机制 ,了解受体与底物间识别的推动力与二者结构之间的关系对理解生物体内一系列反应的本质 ,建立仿生模型 ,合成出高效的仿酶催化剂、手性拆分剂以及利用识别引起的量转化建造分子器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类大环受体对阳离子、阴离子和中性分子的识别已有较多的报道[3~ 7] .分子钳 (moleculartweezers)作为一类新型的受体 ,因其构造相对容易且易于将功能团聚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