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元代散曲大量俗语方言的入曲、酣畅淋漓的表现手法以及衬字的运用、音韵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了元代散曲较之于唐诗宋词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明代散曲大家冯惟敏兄弟姐妹、宦游贵州时间、入狱原因、被任命鲁王府官职等研究者尚存在歧义的生平四事予以考辩,以期深化冯惟敏及其散曲研究。  相似文献   

3.
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新诗体,元人以“唱曲”作为曲论的逻辑思维起点,对散曲的体裁,散曲的音律、内容和风格、散曲的传播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用宽泛的理念把握体裁,以通俗可歌衡量作品,通过演唱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由于不被正统文人看重,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不多.学界花费很大精力发现的文献资料,不能解决元杂剧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当今学界一方面深感元杂剧研究文献资料的匮乏,却又忽略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大量珍贵的元杂剧文献资料.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元杂剧文献资料,是我们研究元杂剧最真实、直接、可靠的文献资料.本文即以元散曲中六个记录元杂剧演出与传播的套曲为据,重点探讨元散曲对促进元杂剧创作与演出、普及与传播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希望能够引起学界重视对元散曲中的元杂剧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中地下空洞区的存在位置,采用了Fourier变换、滤波、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地下空洞区瑞雷波频散曲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瑞雷波的频散曲线分析对整个场地地基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选取了地下正常和地下有空洞的不同地层进行频散曲线对比,地下空洞区频散曲线图中拐点相当明显,由此确定频散曲线的不协调处为地下空洞区的位置,该方法证明了在浅层地下空洞区探测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画廊中,人态物象五彩缤纷、千姿百态。而由于元代这一历史时代和文人思想的特殊性以及元代散曲能容俗、善谐谑的体裁特点,元代散曲中的人态物象更是新奇驳杂,光怪陆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而杂的特点。约而言之,元代散曲中的人物可分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新诗体,元人以“唱曲”作为曲论的逻辑思维 起点,对散曲的体裁,散曲的音律、内容和风格、散曲的传播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用宽泛的理念把握体裁,以通俗可歌衡量作品,通过演唱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8.
明代河北散曲家薛论道的散曲作品具有鲜明的喜剧意味,可分为“嘲讽型”、“谐趣型”、“自适型”三类,其散曲运用白描、修辞、意境烘托等多种手法,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元代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治体制、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城市经济的繁荣、思想禁锢的松弛,为散曲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机缘。遍及城邑的勾栏歌楼,既是散曲创作、演出的平台,更是散曲传播的"集散地";文人雅士广泛参与散曲创作,且与艺人关系密切,成为散曲传播的重要"媒介";而散曲作品及相关史料的整理与出版,决定了散曲这一"卑体"持久传播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元曲研究专家、河南大学教授李春祥先生生前花费多年心血,整理元人曾瑞散曲之文献,其成果《曾瑞散曲集校注》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此书的亮点有二:一是选取了最好的底本,二是注释独具机杼。他的《曾瑞简论》对曾瑞散曲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1.
《郑王词曲》是我国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朱载堉在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散曲的基础上,融入了怀庆地方唱腔、韵律的特点而创作的民间散曲.由"词"和"曲"两部分组成,词曲通俗易懂,师徒传授,流传至今.《郑王词曲》不仅是朱载堉音乐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为研究明代音乐史以及豫西北音乐谱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致远散曲中蕴含着幽默的意蕴。马致远在散曲中是运用对比、夸张、反语、语言节奏的突变等多种手法来构成幽默的,其幽默对其人其文有着深远的意义。幽默与散曲的结合是马致远在元代特殊环境下的生命表现方式,又是他个性张扬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冯惟敏是明代著名曲家.其散曲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独特的取材视野,豪辣宏阔的艺术风格等三个方面.这些成就使冯惟敏成为明散曲豪放派集大成的人物,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曲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阿鲁威是元代蒙古族散曲家的优秀代表,其散曲存世虽仅19首,却体现出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有"鹤唳青霄"之誉。其中,[蟾宫曲]前九首是以屈原《九歌》拼成的散曲,别开生面,在元代散曲中绝无仅有;其他怀古、羁旅、怀友题材的散曲,豪放稳健,悲婉蕴藉,均属上乘之作。阿鲁威以学问和才华闻名当时,流传后世,被尊称为"学士东泉鲁公"、"元室文献之老"。  相似文献   

15.
元代咏史散曲是我国古代咏史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国咏史诗继唐之后的又一发展高峰,但人们对它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本文分析了元代咏史散曲兴盛的三个原因:古代咏史诗体发展的结果,元代黑暗社会和高压政策的促成,唐代“温李”诗风的影响;论述了元代咏史散曲发展为继唐之后中国咏史诗又一高峰的四个特点:作家人数众多,作品数量众多,形式多样,风格多样;概括了元代咏史散曲思想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阐明了元代咏史散曲在中国咏史诗发展史中的地位。文章弥补了中国咏史诗研究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隋树森编的《全元散曲》作为散曲研究的材料很完备,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中仍有诸如断句、脱韵、字词讹误、次序颠倒等等不少疏失之处,试依据曲律、曲韵对其中的字句脱漏、讹误、颠倒及其他一些讹误进行校勘,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效祖是明代中后期较为重要的一位散曲家 ,由于种种原因 ,人们对其所知甚少 ,更不必说研究了。从其现存的散曲作品来看 ,无论是作品的思想性还是艺术性 ,都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南社是一个"以诗会友"的革命文学团体。作者以南社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对各个时期的散曲名家如吴梅、陈蝶仙、于右任、姚雏、王蕴间、胡朴安、阮梦桃等人及其代表作品作了介绍、分析,并加以评述,这对研读南社的散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元代散曲是元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元代歌妓是元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元代散曲中的歌妓和歌妓创作的散曲都反映了她们的生活和心理。本文立足于此,通过具体散曲的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突出歌妓与文人及其作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朱载堉散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家族的内部矛盾和明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剖析,认为它们是朱载堉散曲作品创作的动力和基础。同时,本文对朱载堉散曲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类剖析和客观评价,指出了朱载堉的散曲是明代散曲中市井性强、受民众欢迎的且具现实意义的曲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