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地貌学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城市地貌学的产生和发展做了简要的叙述.进而探讨了城市地貌学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城市地貌类型的划分、城市地貌学的实践与应用等,最后指出当前城市地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貌分类研究—以重庆市北培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国内城市地貌分类系统基础上,以重庆北培区为例,研究城市地貌分类系统,该分类对城市自然地貌采用相同地貌成因之下的形态分原则,从坡度和起伏度两方面划分城市自然地貌类型,对城市人工地貌采用“生态一形态”分类原则,从地面透水性和稳定性等生态角度,以及单个建筑形态差异和其空间平面组合形态差异角度来划分城市人工地貌类型。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以米脂、洛川为代表的典型黄土丘陵区、黄土源区的野外考察,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黄土披盖形式、地貌发育规律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明显表现于二者沟谷发育特点及发育规律上,导致沟谷延伸速度的显著不同两地区水上流失形成主要受各自不同的地貌发育规律控制,均需经历一个较长的强水土流失期. 相似文献
5.
以和林县胜利营乡为例分析了半干旱山地丘陵区生态农业系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探讨了本系统结构、功能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并分地区、分用途区提出了发展该生态农业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和林县胜利营乡为例分析了半干旱山地丘陵区生态农业系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探讨了本系统结构、功能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并分地区、分用途区提出了发展该生态农业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川中丘陵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分析了川中丘陵地区近50年来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根据土地利用政策变化,将该区近50年来的耕地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段(1950-1980年和1981-2001年).分别从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中选取9个影响耕地变化指标因子的22年和10年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驱动力判定,并建立相应的驱动力多元回归模型.用黑箱方法计算两个时段人类活动对耕地面积变化贡献率的差异.结果显示,川中丘陵地区耕地变化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方面,近50年来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与耕地面积变化有较大的正相关;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耕地变化的贡献率不断增大,耕地变化影响因子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在第一时段(1950-1980年)该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与气候条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大,而在第二个时段(1981-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作用较大,气候条件的作用依然明显,但在程度上比第一个时段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8.
基于DEM的干旱区河网系统模拟尺度影响分析--以柴达木盆地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SHREVE与STRAHLER提出的流域结构图,进行了基于DEM的河网系统自动提取的应用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例,分析1:250000与1:100000地形图数据所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在构建TIN模型中,选择样条插值方法构建基于等高线的数字高程模型方法;水流方向矩阵计算中格网的大小对结果有很大影响,在复杂地形地区表现得更明显,比较250,100,50 m3种格网尺度数据在模拟河网系统中的不同结果,主要表现为河网系统随格网变大而更密集;比较阈值分别为800,1 200,1 600时的河网结构,表明提取河流网络的计算阈值取全流域累积矩阵的平均值时,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形效果.将数字模拟的结果与人工描绘的河网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基于地貌单元研究结果的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川中丘陵区林山场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从社会变迁、生活生产方式改变等方面分析了小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的原因,指出不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小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的主导因素。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生态系统为目标,利用多种技术方法,针对农业污染、居住区污染设计了以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和有机废弃物沼气资源化处理为中心、有机结合其它控制措施的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体系,并从法律、经济、技术支持与公共参与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保证有序的城市建设和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编制城市绿地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城市绿地系统内容包括编制、深化、落实绿地的指标、要求、内容.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绿色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政府启动建设、公共投入、开发控制提供工作框架,指导近期发展建设的可操作性,控制落实长远规划. 相似文献
11.
12.
河流地貌参数统计关系反映的河性分异现象 --以澜沧江云南段有关支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及其流域的属性可以反映在其相关的地貌参数的统计关系中,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及其不同级别的支流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该研究以澜沧江云南段为例,选取其集水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一、二、三级支流的流域面积、河长、河道比降等地貌参数,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全部支流以及同一级别支流的上述有关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据此探讨了有关支流的河性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支流的流域面积和河道长度之间的统计关系,还是流域面积与河道比降之间的统计关系,都表明研究区河性具有如下的分异现象:在境内上下两段中,下段的支流特性更能够反映境内所有支流的统计特征;对于不同级别的支流,一级支流决定了云南境内澜沧江所有支流之间关系的总体特性. 相似文献
13.
河流地貌参数统计关系反映的河性分异现象——以澜沧江云南段有关支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流及其流域的属性可以反映在其相关的地貌参数的统计关系中,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及其不同级别的支流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该研究以澜沧江云南段为例,选取其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上的一、二、三级支流的流域面积、河长、河道比降等地貌参数,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全部支流以及同一级别支流的上述有关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据此探讨了有关支流的河性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支流的流域面积和河道长度之间的统计关系,还是流域面积与河道比降之间的统计关系,都表明研究区河性具有如下的分异现象:在境内上下两段中,下段的支流特性更能够反映境内所有支流的统计特征;对于不同级别的支流,一级支流决定了云南境内澜沧江所有支流之间关系的总体特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高海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1):1
本文在考虑广西岩溶峰丛流域产流物理机制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岩溶峰丛流域雨洪产流的系统模型.模型中用产流系统→子系统→单元的嵌套系统结构,照顾了岩溶峰丛流域不闭合的特性以及产流损失无上限的特性,用产流损失需水概念推出e指数型产流计算公式及各参量计算方法.本文还通过个例计算,检验模型应用效果;通过不同方案计算成果对比表明,本模型的计算合格率有较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密云水库流域降雨径流土壤中氮磷流失规律—以石匣试验区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石匣水土保持监测试验区,分析降雨径流及土壤中氮、磷流失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开荒及裸地最易产生径流,其中荒坡产生的泥沙中总氮含量、总磷含量最高,其次为林果地、草地,农地最低;(2)流失泥沙中氮、磷富集,磷主要以泥沙形式被迁移带走,溶解态极少;泥沙中总氮、总磷富集率为坡耕>免耕>等高种植;(3)大部分雨后土壤的pH值、有机质略有下降。雨后土壤主要是0.005-0.001mm及<0.001mm粒径减少,它们可能是氮、磷流失的载体;主要为细颗粒;(4)等高种植及植物带对控制径流污染,效果极为明显;其次为免耕,应杜绝坡耕。由于氮、磷流失多以细颗粒为载体,应侧重减少细颗粒的流失。 相似文献
18.
嵌入式系统课群的教学实践——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探讨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嵌入式系统课群课程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嵌入式系统课群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建立敖江流域基础信息系统.开展数字流域研究.本使用地理高程数据.借助流域水软件WMS,构建了敖江流域水系结构.运用栅格型DEM数据与流域出口点位置,以TOPAZ算法为依据,绘制流域轮廓与水系结构.建立流域水系拓扑关系.划分出子流域.并计算了各子流域的面积、周长、坡度与形状因子等参数.为敖江数字流域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敖江流域水系构建工作基础上,分析了WMS软件在流域水系构建上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水系构建在流域分析管理中的积极意义与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