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和以《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道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两极。它们形成了中国古代二元对立的批评格局,这种格局对于扩充古代整体的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容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静 《科技信息》2010,(30):I0163-I0163
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其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所以它具有当代科学的综合特点,同时,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一门比较学。西方美学思想源于古希腊。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开创的文艺美学的道路,对文艺进行美学探讨。但丁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世纪神学和亚里斯多德哲学。本文透过探讨其二者美学思想的异同来解读他们对美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作为生态危机时代的必然产物,其产生反映了人类面对环境生存危机时在精神和人文层面的诉求和焦虑。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和美学观,国内生态美学的话语体系还在进一步丰富和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思想中蕴含的浓郁生态内涵为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贡献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等都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哲学指导,同时也使当代生态美学建设既能辩证地借鉴西方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又能紧密地结合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现实,继承和吸收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智慧,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现代阐释学背景,伽达默尔以"艺术真理"代替传统文论中的认知真理,强调读者经验的历史性和"偏见"的合法性;二是尼采和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消解了传统对终极意义的追求,成为文学误读理论的哲学基础;三是语言哲学及形式美学的语言本体观念,索绪尔关于语言差异性的观念是误读思想产生的语言学基础,美国新批评传统为误读理论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庄子有关修辞的美学思想尚未明显地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因此在谈论到庄子的修辞美学思想时往往会涉及到对其哲学的研究 ,在其生动具体的譬喻和寓言故事中 ,体现出了崇尚自然、朴素的修辞之美 ;崇尚虚静的修辞之美。他的修辞美学思想理论对古人甚至今人仍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理论方式都是以自己的哲学理论为根据而提出审美理论,从哲学的问题推演出美学问题。离开传统哲学就无法理解传统美学,离开理学的哲学问题,就无法厘清理学的美学问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美学是一种审美哲学,而非审美规则,我们不能站在文学家或者文学批评家的立场来看待和评价理学美学,而应该站在文化的立场来认识和理解理学美学。理学美学既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也是一种美善结合的伦理美学,同时还把“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作为其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化、功能化和思辨化,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作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以"仁学"学说为哲学基础的、强调个体的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它是一门偏重于探讨个体与社会间和谐的学说,是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潮和派别之一.儒家美学所崇尚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突出政治伦理的教育内容、注重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等美学思想,对于语文教育无疑具有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基础,把实践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纽带,把关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即是人在对象上面的自我观照。实践美学的思想来源主要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自然人化”和“两个尺度”的论述对实践美学有重要的影响。今天,传统的实践观和旧有的主体性哲学范式已不尽符合现实要求。对中国当代的美学进行重释,使其理论基础由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换,以适应哲学和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美学学科的产生和形成是由美学思想的集结到美学首先在哲学内部成为独立学科,再到美学脱离于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经历了由零散到整合,由混杂到离析,由附庸到独立的历史过程。美学学科的发展体现为研究对象由单一到多样,研究范围由狭窄到宽阔;研究方法由“形而上”到“形而下”;自身系统的开放性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言意关系在欣赏角度渗透着"得意忘言"的美学因子,在创作角度却无法"不立文字",体现出言意的对立统一,流露出深刻的哲学——美学内涵,口译交际活动中,语言和意义的关系是核心问题,包含着理解和表达两个程序;释意理论提出在理解和表达程序中脱离语言外壳,蕴含着言意的动态哲学美学因子,本文试从口译的哲学美学思想源泉——传统言意关系,到过程分析——释意理论分析,再到动态的归宿即"快,准,和谐",以期全面解读口译的哲学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审美判断的角度,探讨关于艺术创作中艺术思维活动的客观存在规律。指出:艺术思维实质上是一种意象思维活动方式,意象思维不是简单的概念或孤立存在的因素,而是一个有关艺术存在的意识精神系统。围绕这个体系,揭示其存在的哲学审美认识层面上的发现:其一,主体的艺术禀赋决定了艺术形象的表现特征;其二,艺术想像力表现的过程即是完成意象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西方实体主义哲学与中国书法美学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实体主义哲学以“是什么”作为实体思维的核心,并把一切存在都设定为实体来研究,以探讨其本质。这一思维方式构成了书法实体美学意象之“力”意象的哲学基础,并影响到整个书法形式美学意象的研究,使“书法的美学内容或美学意蕴就是书法的形式构成本身”这一命题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3.
神话是文学的源头,也是先民原始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创造规律的集中体现。山水诗的出现虽然相对晚近,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理性思维发育,但却是继神话之后在文学创作上大自然的又一次人化。正因为如此,山水诗表现出强烈的神话色彩和感性思维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山水诗获得了极高的审美品格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
当代女作家就女性问题展开的哲学思考不仅表现了对以往女性文学的题材领域,审美凤格的突破,也标志着现代女性思维方式的变革,她们的思维不再是封闭的,内向的,而是向外拓展,开始用一种形而上的整体思维方式来思索人生和文化,为构建一个更健全的文化体系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思维素质的科学性人文性创新建构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创造性教育的关键。能力来自于素质的积淀、整合与转化;素质涉及到经验结构、知识结构、情感旨趣和理性意识的内化酿酵。如何打造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最佳思维素质、体现个性化和共性化相融通的教育原理与方法?这是格外重要和复杂的教育创新之深层问题。思维素质作为一种相对性、集合性的概念,是指决定或影响思维方式、效能水平及规则内容的所有"先在内化物"(文化与生活);它具有多层性结构(哲理通感;概象推置———形象虚验;知性信息;感性信息),多相发生时空(视→听→体觉→运动觉→前脑统觉;右半球→左半球→前额区)。探讨此类原理和内容,可造益思维创新教育之认识论、方法论和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审美化学习也可称作艺术化学习.它体现出学习规律和审美规律的高度融合,是美学原理在学习活动中的贯穿渗润和具体运用;其内容极为丰富,在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节奏、学习成果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审美化特征;它具有以美怡情、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促智的巨大功能.其深刻意义就在于,从整体人格塑造的哲学高度,来培养大学生对完美人格的涵养和对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场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讨论了场的美学教育价值、哲学教育价值、科学研究方法教育价值、“错误”理论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翻译中思维方式的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该民族哲学、文化传统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思维方式特点决定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还是思维方式的转换。在翻译中,应注重思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在艺术史上,"形式"对于艺术的作用及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历来成为美学家争论的焦点,本文梳理美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形式学说,从中吸取合理因素,获取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即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本文试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一、强调价值作用的形式阐明了某种审美理想;二、取得自主地位的形式表达某种审美情感;三、作为艺术本质的形式揭示了形式感的本质作用.于是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形式感是艺术构成的本质要素.艺术即形式是饱含了审美情感与表达某种审美理想,又传达出某种形式感的形式,形式感是它的生命线.还需明确的是本文所谈之形式与具体实存之形状无关,实指逻辑意义上之形式,哲学层面上之形式.  相似文献   

20.
古埃及的《亡灵书》是一部哲理意味较浓的宗教经典作品和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文明结晶。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古埃及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也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宗教、民风民俗、历史、地理、文化等等,形成了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它采用诗歌的方式,加深了作品的美感效应。通过阐释,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古埃及的文化,进一步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