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洲城油田于1995年投入注水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水驱开发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水驱效率及油藏最终采收率,开展了WXS表面活性剂可行性研究。针对洲城油田的油藏条件,对WXS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性能评价和驱油效果实验,在此基础上优化出了单井试验方案,并进行了矿场试验。结果表明,WXS表面活性剂对洲城油田提高采收率具有较好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高白狼城油区长2油层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及最终采收率,本文通过研究油砂体进一步明晰油层在油藏纵横向分布特征,分析剩余油可能分布的位置,提高油田注采对应率,挖掘油田内部潜力,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实现油田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周期注水影响因素及对采收率的影响。根据渗透率极差相似原则,结合非均质油藏特点,设计出模型并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2组周期注水方案的驱油效率在水驱基础上分别提高3.67%和2.94%。周期注水有效地改善了非均质砂岩油藏的开发效果,提高了注水开发效率,为油田开发技术决策、目标采收率研究等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个具体的砂岩油藏而言,在开发之前的一些地质特征参数不但可以对其进行地层描述与地质方面的评价,而且还可以对其油藏进行水驱效果初期潜力评价——水驱难易程度、水驱均匀程度以及水驱采收率。分别对注水砂岩油藏的水驱难易程度、水驱均匀程度以及水驱开发采收率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而且统计了我国部分注水开发油田的相应指标情况,为制定与调整油藏开发方案、开采方案等奠定可靠的开发基础、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油田注水开发区域出现单井、面积水淹现象,从油藏地质、布井、完井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对水淹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并结合油藏工程、采油工艺、注水工艺等改造措施,提出了综合治理决策方法,旨在将油藏地质、采油注水、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解决油田水淹井的水淹问题,进而达到提高油井单井产量及最终采收率、经济有效开发油田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下寺湾油田为典型的大面积分布的低压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工作中驱油效果不是很明显,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低渗油田注水开发技术。通过超前注水在下寺湾油田的效果分析,提出超前注水能够有效地提高油井单井产量,从而提高油田采收率,对油田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延长油田西部延安组注水油藏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油藏含水上升快,注采关系不对应,水驱控制程度低等问题,以实现均衡温和注水、提高最终采收率为目的。主要做法是纵向上对开发层系进行精细划分,减小层间干扰,平面上根据该区油藏开发特征对井网进行优化调整,以边缘注水和点状注水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注水效率、对采油井增产措施与参数优化并举以达到驱替和压力平衡。本文以老庄区块注水开发为例,为延长油田延安组注水开发区块的开发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属低渗透油藏,在长6特低渗致密岩性油藏中,注水开发时的孔隙结构和裂缝方向直接影响水驱油效果及注水开发的最终采收率。研究表明,拉长主裂缝方向上注水井到采油井的距离,缩短非主裂缝方向注水井到采油井的距离,可以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反九点菱形井网比反九点正方形井网最终采收率可提高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柳家奎 《甘肃科技》2008,24(3):25-26
王广、西区、东区、黄场油田低渗透油藏,发育北东和北西两个方向的自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影响了注入水的推进规律,使得在裂缝不同部位的油水井呈现出不同的注水开发特征,产生了不同的开发效果。通过早期注水,掌握合理的注采比及不稳定注水、高压注水等工艺,提高了油藏的产量和采收率,收到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翟晓东  包伟  彭富更 《科技信息》2010,(33):380-380,383
油田投入开发后,如果没有相应的驱油能量补充,油层压力将随着开发时间,逐渐下降,引起产量下降,使油田的最终采收率下降。通过注水井向油层注水,是保证油层压力,提高油藏采油速度和采收率,达到油田产油稳定的目的:古城油田现有注水井45口,日注水量约为1741方.在保证油田配注要求的前提下。注水流量计能否准确计量,不仅是注水开发的需要,还是节约大量生产用水和电能消耗的有力措施,对降低油田生产运行成本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种用于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利用流管法建立水驱效果评价理论曲线存在的问题 ,建立了一套新的评价水驱开发效果的典型曲线。首先 ,根据相关经验公式确定区块的水驱采收率 ;再利用童氏校正水驱曲线 ,建立起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存水率随采出程度的变化关系式 ;最后建立了含水率采出程度和存水率采出程度的典型曲线。根据区块实际的含水率采出程度和存水率采出程度曲线与典型曲线的位置关系 ,就可以评价区块目前的水驱开发效果。实例应用结果表明 ,该方法简单可行 ,可用于矿场水驱开发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根据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理论 ,从多孔介质渗流的毛管模型出发 ,建立了储层条件下电动力水动力耦合公式。利用该理论公式和Buckley Leverett模型 ,探讨了恒速注水电动 水动力驱油机理 ,利用该机理对国内外两个典型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 ,在储层条件下 ,由电动力引起的电渗作用是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且电加热作用可以降低原油粘度 ,从而提高水驱油采收率。当直流电场的电位梯度为 7.5V/cm时 ,电加热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1 3%左右 ,而电动力仅可以提高采收率 2 %左右。直流电场作用可以降低水油比 ,施加 5.0V/cm的电场 ,当注入 3倍孔隙体积水时 ,水油比减小了 1 6%。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条件逐年变差,如何有效动用低渗储层已成为油田开发的瓶颈.常规压裂增产工艺已无法满足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复合膜剂可提高油井压裂效果.对于提高老油田注水开发效率和最终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延长油田地理位置处于黄土高原之中,水资源匮乏,地面条件恶劣,早期开发未实施注水,且井网很不规则.为高效开发石油资源,近年采取补救性注水开发,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本文通过注水区产量、含水、地层压力、注水压力、注采比及采收率分析,研究了延长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特征,评价注水开发效果及注水参数的适应性.不同的油藏性质表现出不同的注水开发特征,反映了对不同注水技术政策的需求.延安组底水油藏和弱底水发育的延长组长2油藏,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渗透率在2.0×10-3—80×10-3μm2之间,在温和注水条件下,储层流体以孔隙渗流为主,注水各向受效均衡,油田原有不规则井网基本适应.延长组长6油藏为裂缝性岩性油藏,储层物性差,渗透率在0.3×10-3—2.0×10-3μm2之间,注水开发受储层裂缝及砂体展布方向影响较大,油田原有不规则井网注水适应性差,方向性含水上升快,后期调整困难,沿裂缝强化注水方式很难在老井区实施.指出针对长6油藏不规则井网,常规堵水、调剖措施将是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增加注水井的“多点少注”的注水开发方式的设想.针对长6油藏纵向多油层复合连片的特点,提出分层注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油藏岩石润湿性对注水过程中驱油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更为合理的实验条件,进一步确认油藏岩石的润湿性与油井注水过程中驱油效率的关系。从而为今后改进注水作业措施,提高注水采收率提供实验依据。在尽可能消除其它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使用Amot法,定量地评价了贝雷砂岩的润湿性对注水过程中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贝雷砂岩原有的强亲水性随原油沥青质吸附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对于经原油沥青质吸附的弱水湿岩样,其最终驱油效率均明显高于强水湿岩样。当Amot润湿指数(Iwo)在0.2左右时,可获得最高的最终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最新提出的注入水低矿化度提高原油采收率问题,展开了对低矿化度水驱技术全方位研究。通过对文献 调研、实验和油田试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低矿化度水驱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黏土微粒迁移储层微观改造和润湿性转 变,其机理包括微粒迁移、多官能团离子交换、阳离子交换、高价阳离子桥接、双电层离子扩散、pH 值变化、低界面张 力、降低油水流度比、盐溶作用和胶结物溶解等,各种机理相互协同作用增加原油采收率,由于储层条件不同,会出现 某种机理缺失或者某种机理占主导的情况。如果油田具备低矿化度水驱的必备条件,那么控制好注入水的矿化度便 能够提升5%~20% 的原油产量。低矿化度水驱技术不仅成本低、油田施工步骤相对简单和环境污染小,还可以用于开 发海上油田,充分展现了该技术在未来油田开发的潜在价值和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7.
针对长庆油田某区块采用的纺锤形和哑铃形2种裂缝分布形式的压裂水平井,制作三维比例物理模型,进行了压裂水平井弹性开采及水驱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2种模型在弹性开采条件下,产油量与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变化,哑铃形压裂水平井的产量较高,产量递减速度较快;利用压裂水平井产能公式和封闭油藏弹性驱动物质平衡方程,推导出产量的指数表达形式,分析了弹性开采条件下产量及其递减速度的影响因素。在水驱条件下,纺锤形压裂水平井见水时间较晚,含水率上升速度较慢。在水驱实验初期,弹性驱动占据主导地位,哑铃形压裂水平井的产量较高,当累积注水量大于0.2 PV后,纺锤形裂缝分布模型的采出程度开始逐渐大于哑铃形裂缝分布模型。当含水率达到98%时, 纺锤形和哑铃形裂缝分布模型的采出程度分别为33.67%和27.48%。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微观透明孔隙模型,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了和电场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静电场作用可以提高水驱油效率和采收率,实验中发现了桥接现象,这是静电场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裂缝性低渗油藏周期注水与渗吸效应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长岩心周期注水实验与不同压降条件下的渗吸实验,得出了渗吸效应在周期注水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不同周期下的周期注水实验、无压降条件下的静态渗吸实验、不同压力及压降幅度下的动态渗吸实验,并将三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注水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开采中效果明显;低渗透基质油藏中毛管力具有较强作用;压力波动幅度对渗吸效应的影响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综合低渗透油藏中较强的压敏性,得出周期间歇性注水实验过程中,压力波动幅度较低才能获得较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致密油藏孔喉较小而渗吸作用显著,为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率,本文提出了驱渗结合采油方法,同时利用驱替与渗吸作用。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主控因素,本文在水驱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渗吸作用,并基于实验数据特征建立了渗吸项模型,建立了驱渗结合采油数值模拟模型。结果表明,渗吸作用有效增加了注入水的波及面积,有效置换出基质中的原油,提升了采油效率;主控地质因素包括基质/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和渗吸经验参数,主控工程因素包括注水压力、裂缝间距和半长;现场应用表明相较水驱方式,驱渗结合采油的日产油速度提高了约1 倍,受效时间约为200 d,提高累产约为340 t,说明驱渗结合采油工艺可有效提高我国致密油藏的采收率,该模型可用于驱渗结合采油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