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侬智高是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他于公元1055年起义失败后,率部退聚滇南,落籍元江。其后裔由侬氏改为那氏,其部众亦由壮族(侬人和沙人)改称傣族(傣仲)。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南迁到老挝、缅甸和泰国,成为老人、掸人和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元江作为壮、傣民族融通过渡的地方,或者作为壮、泰、老、掸诸民族历史衔接的枢纽,都与侬智高及其部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史书记载与土司家属的口碑传说,都说明广南侬土司是侬智高后裔,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广南侬土司家族不能公开说明这一点。陆诚先生对此进行质疑的那些看法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3.
云南文山州境内的壮族民间祭日,数祭祀北宋部族王侬智高最为神秘。通过调查研究,浅析、透视其祭祀对象及与历史相关的民俗。  相似文献   

4.
侬智高,北宋广源州人氏。庆历元年(1041年),侬智高在党犹州建"大历国",与交趾李朝相抗衡。同时,侬智高向宋朝请内附,以求获一职统摄诸部,抗击交趾掠夺,遭拒,遂在安德州建立"南天国",称仁惠皇帝,年号景瑞。其多  相似文献   

5.
侬族来自广西的壮族地区。壮族与侬族的文化在诸多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壮族的汉化在进行,而由于受国境划分,中国王朝和汉族的影响没有直接波及侬族,因此侬族保留了更古老的习俗。尽管受国境划分,但两者间往来还持续着。虽然民族政策渗透而人们受国家的制约,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意识到国家,他们的生活圈很容易超越带有政治色彩的国境线。这种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产生的国境的意义的问题,今后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宋代特磨道并不隶属于广源州,将特磨道当做广源州一部分的做法纯属拉郎乱配。关于侬民富为侬夏诚、侬夏卿父亲的说法完全是某些人的想像,没有任何依据。断章取义,抓住几个字大做文章,攻击别人“不得人心”的做法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壮族与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等5国的20个民族有亲缘关系,其中与越南的岱族、侬族、拉基族、布标族、山斋族关系尤为密切,从历史记载、语言、家谱、传说以及现在的通婚状况都可说明他们的兄弟情义。由于中国和越南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族称不同,有些人不了解他们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壮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近现代壮族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认为汉人明清以后大量迁入广西,壮汉之间的同化是双向的,壮汉瑶苗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融洽、友好的  相似文献   

9.
“异化”策略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存异”而非“求同”,在译文中体现源语文化特色,从而丰富译语表达。壮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形成了意象丰富的壮族文化负载词,体现了鲜明的壮族文化的本土性、宗教性和民俗性。采用“异化”策略对壮族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有助于弘扬壮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丰富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0.
壮族与周边近邻诸民族关系研究是壮学体系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传统文化的对比又是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食鼠风俗为问题的切入点,从壮族食异文化的民俗事象表现,食鼠风俗的渊源与汉壮文化心理差异,农耕文化观念与食鼠风俗的仪式化,食鼠风俗的弱化脱落与文化生态功能转换等方面,对壮族食异文化心态及其文化生态功能转换作一些尝试性探讨。结论认为,壮族食鼠风俗不是一种单独残存的饮食文化现象,而是壮族饮食文化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并且是与整个南方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和汉越饮食文化结合产生的广东汉族共有的饮食文化现象,要想改造传统食异文化中落后的风俗,就要壮大雅正文化的影响,突显并重构壮族传统的鱼羹稻饭、禽畜副食和杂粮果蔬三个系列的饮食文化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次对长期以来流传并传承至今的云南壮族民间传统丧葬祭祀习俗进行田野考察和搜集整理,并作初步文化分析。向世人披露多年来笼罩在壮学“巫文化”身上的神秘面纱,运用个案典型事例,并公开壮族祭祀仪式和程序的真相,富于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特征和原生状态的人类文化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描述了广西右江流域壮族传统寿庆活动的独特过程,并运用人生礼仪的相关原理,从分离仪式、过度仪式、聚合仪式三个阶段对其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追求和谐、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当今人类重要的社会和政治理念。西南边疆壮族固有的传统规范和民间习俗对维护该地区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承、借鉴其精髓对于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对于我们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文山州壮剧团的成立,是云南壮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文章综合采用二次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通过对文山州壮剧团从"酝酿→成立→初步发展→中断→恢复发展→兴旺发展→人才断代与传承功能分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保护发展→改制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发展过程具有曲折波动的特点,而这种曲折波动又与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的角色扮演及其功能发挥密切关联,由此引发对政府在专业壮剧团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及其社会责任的探讨,希望政府以史为鉴,在保护专业壮剧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好恰当的角色并履行好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竜”,壮语森林之意。云南壮族年年祭“竜”,并以之作为村社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本民族群体团结的纽带。他们认为:有“竜”环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竜”的圣洁能免除疾病、瘟疫,预防自然灾害;他们把“竜”的萌、发、荣、枯视为春、夏、秋、冬的信息,更把“禁山林、培风水”说成是“关乎地灵人杰”的大事。壮族虔诚地祭祀森林并对其严加保护的传统风俗,实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本质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土客籍矛盾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曾给予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根据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是宛希先、袁文才、王佐等被错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就湘赣边界土客籍矛盾产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两族随着经济联系的密切,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多种方式接触和交流,强化了两族间的文化认同,密切了两族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瑶族的进步。文化交流使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联系得以加强,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