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指出了对驾驶位置进行描述所应用的八个参数,并论述了确定驾驶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进了驾驶位置百分位的概念.同时实际应用此方法成功地进行了一个实例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用声强测量法分析轮式装载机驾驶室内声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声强的矢量性使声强测量在应用时受环境限制少 ,易于确定声源位置、声能流向等 ,已成为噪声源鉴别 ,声功率测定和声场分析的有效手段之一 笔者应用声强测量法对轮式装载机驾驶室内声能流和声强分布进行了测量及分析 ,指出了影响该驾驶室内噪声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认为 ,就样机而言 ,轮式装载机驾驶室内的主要噪声源是发动机噪声和驾驶室壁面所辐射的噪声 ;在发动机噪声中 ,排气噪声对驾驶室内噪声的影响相对较大 ;此外 ,驾驶室自身的结构对其内部噪声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有效降低该驾驶室内噪声的措施 ,可为产品的低噪声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不同工况下驾驶机器人操纵试验车辆的转向精度和自适应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曲线预瞄的驾驶机器人转向操纵粒子群优化滑模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试验车辆动力学模型和驾驶机器人转向机械手动力学模型,并构建了驾驶机器人转向操纵试验车辆的集成系统动力学模型,接着研究了一种融合路径曲率和车速的驾驶机器人转向操纵自适应曲线预瞄方法,其预瞄点位置能够根据车速和路径曲率做出自适应调整。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用于驾驶机器人转向操纵的粒子群优化滑模控制器,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同时利用粒子群算法在线优化滑模控制切换项的反馈增益系数,以减小控制抖振。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在不同工况下根据路径曲率和车速做出自适应调整,实现驾驶机器人操纵车辆的精确转向控制。  相似文献   

4.
列车驾驶仿真器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列车运行性能仿真、驾驶环境仿真来建构一个具有高度真实感的虚拟驾驶环境。以列车驾驶仿真器为平台,可进行驾驶培训和列车动力学仿真、优化操纵等研究工作。介绍了列车驾驶仿真器的不同构成形式,给出了全功能分布式列车驾驶仿真器的典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列车驾驶仿真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年龄及分心对反应时间影响与安全车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驶员反应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模糊性与随机性,本文中对一些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归纳,得出分心驾驶条件及正常驾驶条件下反应时间的概率密度函数,使用模糊物元分析法确定了适应于各年龄人群的反应时间概率密度函数。在此基础上,根据车速及年龄条件,将反应时间进行归类划分和区间细化,分析了适宜于不同年龄、车速且在考虑分心驾驶状态下的安全车距,并研究了更符合实际行车状况的防碰撞安全车距模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一种基于眼睛闭合度及打呵欠来检测驾驶员疲劳的方法,在YCrCb颜色空间中利用高斯模型进行肤色检测得到人脸的区域,在人脸灰度二值化图中利用五官几何结构的先验知识粗略定位人眼,利用区域生长和形态学运算得到人眼轮廓并计算眼睛的闭合度;检测嘴唇时利用唇色最佳阈值大致确定嘴唇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人脸灰度值特征精确定位嘴唇,然后通过嘴张开程度判断驾驶员是否打呵欠;最后基于2个特征对驾驶疲劳进行判决,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对驾驶疲劳检测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当前车载信息系统面临多层次信息集成。如何协调驾驶员的驾驶任务和信息交互任务是人车交互研究的新课题。人机交互领域的眼追踪技术为解决这一冲突提供了方向。研究分析了人的驾驶行为和认知负荷,对现有的眼追踪技术和应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驾驶中眼动模式识别设计的几点设计特征,开发了眼动交互原型和交互界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多起恶性危险驾驶类案件的涌现,激发了公众对“危险驾驶罪”的热烈讨论。本文尝试将“危险驾驶罪”与相关罪名进行区别与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关于“危险驾驶罪”司法适用方面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纯电动汽车的高频运行数据选取了15项与驾驶安全有关的特征参数;通过对各特征参数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多参数组合阈值边界线进行危险驾驶行为识别,然后对比分析了两种聚类算法和4种降维方法的效果,采用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和高斯混合模型(GMM)组合算法建立了驾驶风格分类模型,将驾驶风格分为3种类型.在此基础上,研...  相似文献   

10.
Accu-Roll轧机变形区空间模型及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Accu-Roll轧机变形区三维空间模型,在此基础上,首次应用三维实体造型方法在486/50微机上开发了模拟软件,可以在变形区任意位置沿任意方向方便地切取各种剖面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模糊控制跟驰模型较少考虑驾驶风格的差异,同时缺乏真实数据的有效验证,基于模糊控制理论,模拟驾驶人在跟驰过程中采取的动态驾驶决策过程,考虑不同驾驶风格,在分析自然驾驶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实测数据对不同驾驶风格进行分析,获得各驾驶风格的期望车头时距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前后车距离误差和速度差作为独立变量,并建立了模糊控制规则。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与自然驾驶数据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用VRML语言实现头部CT图像三维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人体组织的CT、MRI或生理切片图像对人体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在医学中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VRML语言实现头部CT图像三维重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将脑神经核团嵌入三维视图,并实现了三维视图的切割,从而更加直观方便的观察神经核团在大脑中的相对位置。  相似文献   

13.
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量危险驾驶肇事的案件是否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为虽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外延是不明确的,但其核心属性是可以确定的。以刑法规范评价的视角,用本罪主客观特征考量危险驾驶肇事的性质,可见危险驾驶行为通常不属于本罪的"危险方法",危险驾驶肇事的主观心态通常不是故意,因而危险驾驶肇事的案件通常不适用本罪。  相似文献   

14.
遥控推耙机作业视频监视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和相关国家标准,提出了遥控推耙机作业监视用摄像机与镜头的选取方法,推导了摄像机安装位置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对TY70遥控推耙机作业监视用摄像机与镜头进行了选取和安装位置确定,通过三维动画仿真和车载试验验证了摄像机与镜头选取方法和安装位置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分道线识别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自动驾驶系统是最难于实现的技术之一。许多学者努力想找到解决自动驾驶这一难题的方法。笔者介绍了一种新的思想和算法,它立足于单目视觉技术来实现高速公路的车道保持,在此基础上实现辅助导航。运用多阈值分割技术分割高速公路上当前车道的分道线,根据分道线几何投影约束跟踪提取完整的分道线,对分道线建立了圆锥曲线模型进行二维重建。本方法根据分道线模型获得保持车道所需要的车辆驾驶参数,通过这些参数实现了高速公路的车道保持。系统在四川和重庆的高速公路上以120km/h的速度进行了试验,圆满地完成了车道保持,辅助导航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一种用于风洞的新型柔索驱动并联机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柔索驱动并联机构的特点及其潜在的应用范围,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六自由度柔索驱动并联机构的结构形式。采用几何方法给出了该机构的构型设计过程,建立了该机构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位置分析和静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补的方法,给出工作空间的判别条件;最后在Mathematica环境下编程进行仿真,获得了该机构工作空间的数值表示。  相似文献   

17.
范丽 《陕西师大学报》1999,27(2):29-32,42
应用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卫星动力学模型中多种误差因素对一点多星轨道计算精度的不同影响,给出了星间相对位置计算的主要误差因素及其限制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一点多星的轨道计算和跟踪测量方法,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套管在变压器间接出线结构下尾部电场计算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变压器间接出线结构条件下,应用模拟面电荷-表面电荷法对220kV油纸电容式套管的尾部电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对均压球的轴向位置,最大外径以及芯子尾部上、下屏蔽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为制造厂家提供了科学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杨达  祝俪菱  蒲云  杨飞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33(11):1140-1144,1150
对由两种驾驶方式组成的单车道异质交通流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利用实际数据对两种驾驶方式对应的最优行驶速度车辆跟驰模型及智能驾驶员车辆跟驰模型进行参数标定,使用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获得了异质交通流的稳定性条件,并定义了异质交通流的稳定性函数和驾驶方式的稳定性函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仿真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异质交通流的稳定性受两个关键因素的影响:驾驶方式在交通流中的比例和驾驶方式的稳定性函数. 仿真发现智能驾驶员的驾驶方式比最优行驶速度的驾驶方式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此外,还获得了在不同的速度下,有关不同驾驶方式比例的稳定性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和准确地评价乘用车驾驶舒适性,构建了"人-机-环境"系统下的汽车驾驶舒适性本体模型,并对驾驶舒适性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通过用户访谈实验并基于改进的"词频-逆向文件频率"(TF-IDF)方法对主题词进行提取,获得影响驾驶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递阶层次结构;针对传统层次分析法(AHP)的不足,以三标度取代九标度以保证精确性,通过Delphi实验,构造两两比较判别矩阵后再进行处理,以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一致性检验。以C级乘用车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为乘用车的驾驶舒适性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