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2013—2019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检验,验证农业保险能否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农业信贷在农业保险影响农民收入的过程中能否发挥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农业保险能够显著促进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增长,但不能显著促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非农收入增长;农业信贷在农业保险促进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增长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中介效应,且对于农业保险影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遮掩效应;但无论是农业保险的直接路径,还是农业保险通过农业信贷的间接路径,都无法显著促进农民人均非农收入增长。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提高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以及建立农业信贷机构和保险机构互联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2-2012年福建省农业保险经营数据统计分析,福建农业保险经营表现出不稳定特征.针对以上情况,通过使用统计方法分析经营数据,并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成功经验,结合福建实际,提出解决农业保险经营不稳定性的三个建议:加强立法,明确责任;加强精算人才培养,推出适合国情的农业保险产品;合理测度风险,科学厘定费率.并援引宁德市罗源县特种养殖保险经营的成功案例,实证了上述三个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1993—2014年的宏观数据,采取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我国农业保险补贴对保险需求和保险供给的实际影响。主要结论是:保险补贴可以有力促进保险有效需求;保险补贴对农业保险供给的总效应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部分,收入效应通过激发保险有效需求促进了保险供给,替代效应抑制了保险供给;我国农业保险政策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对农业保险三方主体的引导、激励、规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2007年国家财政首次大规模补贴农业保险,在我国农业保险史上完成了一个历史性跨越.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保险进程相对缓慢、体系建立也不完全,目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通过测度农业保险支农的TFP及其构成,对我国2008—2017年31个地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保险支农效率进行测度与区域差异分析,并采用SFA模型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分析结果表明:(1)对投入指标进行调整前,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下降,表明在农业保险支农过程中,未充分发挥已有农业保险要素投入的潜力,且该下降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阻碍.从地区来看,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下降的省份达30个,农业保险支农发展的潜力较大.(2)剔除环境变量与随机误差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和技术进步有所增加,增长达到28.0%和14.3%,表明在农业保险支农过程中更加注重技术的提高.但是,技术效率变化下降了8.47%,影响了TFP的提高.各省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除吉林、黑龙江、广东、新疆外均有改进,且其改进得益于技术进步的改进.区域间技术进步存在显著差异,但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差异在缩小.  相似文献   

6.
运用熵值法对2010—2019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14个市(州)分为四类区域,并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从市级视角和区域视角分别对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区域差异显著;第一类区域的差异最大,第三、四类区域的差异相对较小,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略高于区域间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够缩小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差异,实现各地区农业保险协调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殷善福 《科技信息》2007,(12):25-26
我国农业生产需要农业保险的保障,但农业保险高风险、高损失的特点使得农业保险经营出现连年亏损,商业保险公司基本上退出了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无法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只有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办好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8.
黄平 《科技信息》2008,(11):220-221
我国农业生产需要农业保险的保障,但农业保险高风险、高损失的特点使得农业保险经营出现连年亏损,商业保险公司基本上退出工了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无法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只有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办好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9.
通过全面研读2012农事年美国农业保险手册,总结美国农业保险实务操作,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现状,主要有以下启示:1)重视历史数据,实际产量历史数据库是农业保险的基础;2)重视可操作性,保险规章要求事无巨细,详尽规范;3)农业保险合同中的土地投保单元设置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对偶效用理论在保险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对偶效用理论分析了两个经典的保险经济学问题 ,一是解释了比例保险中买全额保险是否最优的问题 ,这个问题用传统期望效用理论的方法分析将得到与实际相矛盾的结果 ;另一个是超额损失保险问题 ,给出了在各种保费原则下的最优免赔额的分析结果 .  相似文献   

11.
朱焰  余万林 《科技信息》2013,(23):185-186
农业保险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政策创新对农业保险的壮大会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农业保险政策创新包括理念创新、举措创新、方法创新、功能创新、形态创新五个方面。农业保险政策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要建立完善的推进农业保险政策创新的决策机制,促进农业保险政策创新的循环。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保险已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保护本国农业的有效措施。发展农业保险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性,而且能够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已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功能的发挥。从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加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和建立多元化农业保险经营主体3方面提出建议,旨在改变农业保险现状,发挥农业保险功能。  相似文献   

13.
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得农业保险成本居高不下,在许多国家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办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量补贴。近年来出现的天气指数保险代表了农业保险的新进展,它减少了农业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介绍了农业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成果,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农民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保费承担能力弱,理赔难;财政支持不到位,缺乏巨额风险理赔分担机制以及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等。因此,应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以及加强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推进吉林省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标准再保险协议>为主的农业再保险体系使美国农业保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业再保险目前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我们可以以美国的<标准再保险协议>为主要蓝本,加大政府对农业再保险的支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再保险人才,探索建立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6.
针对鞍山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遭遇的各种风险事故的补偿作用,从实地调研出发,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鞍山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存在承保面有待拓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乏、政策性农业险种较少,保险公司农险业务创新不够等问题,提出了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因地制宜大力开发新险种、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在中国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制约因素,揭示了政府在建立农业保险体系中所应发挥的作用,给出了建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保险在我国源远流长,而且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农业保险在我国显示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困境。我们应当借鉴现有的国内外农业保险的发展实践,正确进行农业保险立法。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提出了我国现行农业保险存在的相关立法缺失、政府地位和职责不明确、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现行农业保险的主要模式,并以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简称为“阳光公司”)为典型阐述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以湖南省的229位农民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从农民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民心理认知三个方面对小规模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民的年龄、农民的文化程度、家里是否有大学生、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参加农业保险是否有补贴都显著正向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