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5,(3):22-26
沈从文《边城》可以看成对两个传说的反正模仿而来,它反模仿了娥皇、女英与舜的传说,而正模仿了和合二仙的的传说。《边城》写人状物深得古典诗词的三昧,《边城》的社会与《镜花缘》"君子国"十分相似,而《边城》提出的一个人类至今无法回答的问题——爱情与亲情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边城》的整个旋律是由和谐不断向变奏演进,"三层次均衡和谐"的边城最后土崩瓦解了。《边城》与其说是一支悱恻动人的爱情牧歌,不如说是一曲悲切哀婉的风俗挽歌。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边城》 ,发现它的整个旋律是由和谐不断向变奏演进 ,“三层次均衡和谐”的边城最后土崩瓦解了。《边城》与其说是一只悱恻动人的爱情牧歌 ,不如说是一只悲切哀婉的风俗挽歌。  相似文献   

4.
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方铁教授主编的《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一集,最近已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为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书系、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丛书之一种。定价28元。《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出版@大禹  相似文献   

5.
"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中国文坛的代表作。"享有如此高赞誉的,就是沈从文的《边城》。《边城》叙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湘西边城茶峒的一个朴素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是忧伤美丽的,而《边城》享有极高声誉的原  相似文献   

6.
彭桂萼不仅是边疆教育实践家,也是杰出的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和著名的抗战诗人。20世纪30~40年代,彭桂萼和郭沫若、臧克家等人书信往来,感情真挚,志同道合,共同为抗战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随着“沈从文研究”、“《边城》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边城》爱情悲剧性原因的关注和探讨也十分热烈,多有创新。这方面的观点经过梳理可归纳为孤独说、误会说、天命说、义利冲突说、本能与道德冲突说、文化冲突说、恋父情结说、主动选择说和寻找平衡说等九种。  相似文献   

8.
潘大林的《穿过丘陵》与沈从文的《边城》无论是在取材或是布局、风格等方面均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但这种相似并非是简单的仿效,而是同中有异,在个别地方如叙述角度、象征意象与情感渲染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对《边城》的丰富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边城》有着较强的审美功能。《边城》以"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对"现代文明"进行坚强的审美抵抗;《边城》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凭借"乌托邦"式的审美意象建构、"余音绕梁"的艺术韵味和"东方情调"的永恒魅力,对"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进行有效的审美修复,同时,它又以"供奉人性"的精神旨向对现实的世俗社会进行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沈从文《边城》中存在着的许多自相矛盾之处入手,进而揭示出隐藏在文本中更深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1.
《边城》和《围城》在人文景象、爱情观念、生命意识三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边城》描绘的是一个乡土乌托邦、优美的爱情观和供奉人性的道德乌托邦,它是以营造"乌托邦"式的边城来呵护人性,以"美"的意象来供奉"善"人性,《围城》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混沌大都市、世俗的婚姻观念和亵渎人生的"围城"世界,它以"恶托邦"形式来考问人性,以"恶"的形式呼唤人性"美"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赵云洁 《科技信息》2012,(36):340-340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俗关和人性美,这种田园牧歌般的情调,刻意淡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冲突,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审美追求,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艺美学思想,本文就从人性思考的角度来解读《边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阳蓉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08-109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沈从文主张文学应远离政治,《边城》便是代表。在《边城》里,作者只是,呈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也就是告诉我们不应用政治眼光去解读作品,而应基于作品本身,即“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边城》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从《边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悟到作家所追求的“希腊小庙,’式的人生理想。这一人生理想具体表现为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以及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现实生存危机的感叹。  相似文献   

15.
唐代《云南志》史料价值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志》《蛮书》的史料价值一直是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中一个聚讼纷纭的课题,由于该书的作者樊绰生平事迹多不详尽,无更多的史料可资考证,加上《云南志》一书所借用资料的出处及其可靠程度也有很多争议,所以很多研究西南民族史的学者对此书的史料价值持有异议,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分析全书的内容,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考证,说明《云南志》是迄今研究南诏前期社会情况最重要的地方风土志史料。  相似文献   

16.
从主题思想、题材、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艺术风格、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评价《边城》。  相似文献   

17.
《边城》、《长河》都具有很浓厚的田园牧歌情调,又有或隐或显的现实关注。小说集中地反映了湘西人民的守常,同时用社会历史之变来映衬人性之常,同时又带有一点感伤的情调,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关注中国社会。内部的守常和外部环境的变异是两部小说共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概念,是从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概括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意境的来源通常认为是出自于佛教,其本身是梵文中天宇或精神界的译音。意境,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中寓含式抒情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而作为作家最为重要的代表作——《边城》,则在意境的营构上更是代表了其系列作品的这一特点。本文试对《边城》的意境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的叙述者以独特的话语,构筑起一座神秘的现代神话庙宇,虔诚地供奉着“人性”这一偶像。他在符化人性理想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边城》中个性最为生动、最具感染力的,与其说是翠翠、老船夫等人物,不如说是这位神秘的叙述者。本文试图立足于文本,破析其丰富复杂的叙述者个性与叙述功能,以体悟其形式意味。  相似文献   

20.
宋大祥教授任主编的《西南武陵山地区动物资源和评价》和《西南武陵山地区无脊椎动物》两部书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科学院西南武陵山地区动物资源考察队在1988~1990年期间对西南武陵山地区资源考察结果的全面总结.西南武陵山地区位于湘、黔、川、鄂四省交界处,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本书就是考察队经过3a多对该地区的艰辛考察后编写的,基本上反映了武陵地区动物的种类、分布和生态环境.《西南武陵山地区动物资源和评价》全书432页,内容分三篇,第一、二篇按水陆两大环境探讨水生和陆生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