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金荣华游学外国考察外国民俗,钻研中国古籍,访问大陆探索大陆民间文学,采录台湾卑南、鲁凯、泰雅、阿美和金门、澎湖故事与民俗,介绍金荣华比较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采录台湾民间故事民俗的成果,撰写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成果,以及培养民间文学硕士、博士生,对中国台湾民间文学学会工作的热心关注,得出结论:金荣华教授是中国台湾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耕耘者。  相似文献   

2.
福建与台湾,同处我国东南隅,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两者相同的地理条件、地质条件以及史前时期多次联成一体,使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频繁返往,并且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远古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福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沿海丘陵起伏,海岸曲折;反映地质构造的武夷山、戴云山和鹫峰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台湾海峡互相平行.台  相似文献   

3.
结合考古学、地理学、文化研究等方法,认为史前考古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进而提出:自然环境是人类文化存在的基础和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之一;史前考古在认识不同文化特色的形成、分析遗址区域、探索文化传播的途径等问题时,必须了解相应的自然环境;这对深化史前考古的研究成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疆土坯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鲜有人问津。经对相关考古资料及气候环境等的分析,新疆土坯应是在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300年,自中西亚沿着一条由西向东经塔里木盆地北缘—吐鲁番盆地—中部天山北麓—哈密盆地的路线传播的。可推断,在史前时期就有一条联系东西方文化的"史前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5.
西藏地区自古就有人类活动 ,新石器时代的氏族主要是土著族及迁入的古越、华夏、羌、东夷人等。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 ,经民族融合 ,西藏地区主要的民族是以发羌为主的诸羌族 (其他族也都融合到了羌族 )。他们不仅和周围地区有经济、文化、宗教交往 ,而且从古至战国末 ,也与中原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的文化关系 ,充分说明西藏自治区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虽然赶不上中原地区 ,但他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顽强生存和劳动 ,对先秦时期的灿烂文化作出的贡献也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同时 ,他们也为秦汉时期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史前文化发达,为礼仪文化起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黄河中下游地区礼仪制度形成于龙山文化中晚期,完备于夏商时期,在埋葬制度、祭祀礼仪、王权制度等方面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彻底清肃日本殖民教育的影响,这是1945年台湾重归中国版图后国民政府急待解决的大事。考诸光复初期(1945—1949)国民政府在台湾的各项教育举措,师范教育尤为当时改造之重点。国民政府以“去日本化”作指导,通过特殊时期大规模的教师征招、培训,在台湾建立起了以中国教育制度为基础的新的师范教育体系,为本国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宏扬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焦俊芳 《科技信息》2010,(18):289-289
发展中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的范畴,而近代的中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时期和新民主主义时期,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根据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领导阶级、发展前途等方面分析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台湾当局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层面,大力推动“去中国化“,旨在逐渐使台湾脱离中国母体,从根源上割断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弱化台湾人民的“中国情结“,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台湾主体意识“,为台独铺路、寻找藉口.这是不折不扣的“渐进式台独“.这种活动严重影响了台湾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给本已紧张的两岸关系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10.
台湾民族文化的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台湾文化最初的源头开始,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台湾最早的居民是由东山陆桥到台湾的古越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文化就是古越人的文化,这在台湾考古文物和民俗文化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据。对于认为台湾原住民文化来自南岛的观点,也进行了分析,指出南岛文化的历史远比台湾雅美人等原住民的历史为短。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和文化,同大洋洲波利尼西亚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有相似之处,是由于他们都是古越人的后裔,台湾也可能是古越人去南岛的中间站。当然,台湾有些民族是从南岛迁徙回来的,那已经是很晚的事情。故而台湾最原始的文化源头是在祖国大陆,这是众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文化学家们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局统独政策的国家认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认同观的视角看待台湾当局两岸统独政策是研究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国家认同观下,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形成了"两岸统一"政策;在"台湾定位"国家认同观下,李登辉时期制定了"两岸分治"政策;在"台湾"国家认同观下,陈水扁时期推行了"台湾独立"政策;在走向"一个中国"国家认同观下,马英九时期确立了"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考古材料的分析研究,论证了西藏高原史前游牧业的起源、游牧经济与文化的基本面貌以及早期游牧民族在高原的迁徙与移动空间等问题,力图勾勒出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以至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史前游牧人群的生态环境、生活样态、艺术创造等不同的侧面与断面,揭示高原游牧业由原始农业转化而来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尧典》"幽州"是史前洪水时期自然形成的人文地理区划,其文化中心区域在燕山以北。幽州的地望与考古学界所提出的辽西古文化区的地域范围是基本相合的。幽州形成的文化根源在于辽西区红山文化的长足发展。从龙山时代早期的小河沿文化开始,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呈现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趋势,辽西地区从此失去了曾作为文明起源中心区域之一的重要地位而逐渐沦为文化边缘地带。这便是《尧典》"幽州"并入《禹贡》"冀州"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地球气候变迁是以温暖时期与寒冷时期交替出现、冰期与间冰期多次旋回为其基本特点.认为气候的冷暖交替、巨大变迁直接影响着生物世界的演变和人类及其文化发展,揭示长江流域在这种气候多变而严酷的时期,却闪烁着“人类起源的光芒”,形成了一条神秘的“人类演化时光隧道”.论述了全新世是一个干载难逢的气候适宜期,人类迈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大发展,古文化得以蓬勃兴起,产生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史前文化,其中尤以稻作文化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小米对于台湾高山族而言不仅是食物,更是“圣物”,在社会生活、宗教祭仪、文化传承等各个层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小米文化进而发展成为台湾高山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了台湾高山族小米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及其具有的社会功能,对台湾高山族小米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文化养成问题的关注也愈加密切。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栋梁,中国如何发展,将取决于他们的文化传承及思想价值观,而青年时期,尤其是大学时期的教育对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为此,我们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现状进行了专题研究,从网络冲击、教育缺失和社会压力等现实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养成教育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7.
壮泰族群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泰族群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的形成,因缘于壮泰同源。两个民族的先民原来共同生活在今广西等地,一直到东汉时期。他们分离的时间,主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开以后,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情况,与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三大民族集团的发展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正经历着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重要转型。台湾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其发展颇具特色,21世纪初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该文围绕台湾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探讨了台湾地区在文化传承、教育体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取得的经验,旨在为我国转型背景下省属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是中国大陆经济快速转型过程中必须正视的两个问题,台湾从工业到后工业经济转型中也遭遇类似问题。为此,他们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休闲产业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节庆活动给台湾农村发展带来社会文化、实体环境、旅游及经济等多元活动效益",~([1])农民从城市返回乡里,重建田园。我们可以从台湾农村  相似文献   

20.
文艺学张国安为了加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促进大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特聘台湾著名学者,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园教授、东华大学乔健教授、交通大学客家研究院院长庄英章教授、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馆长藏振华教授为名誉教授,并聘乔健教授为中南民族大学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