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信峰  温雪 《科技信息》2012,(30):218-218
目前对日软件外包人才严重匮乏,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及时把握住了这次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对日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就对传统的日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对该专业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就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目标、要求、满意度等进行了调查;同时,对部分大三实习的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他们在实习过程中的日语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不足;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该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尚永丽 《科技信息》2010,(23):262-262
随着日语人才需求的增长,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日语专业,激发高职学生日语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日语的动力所在。分析高职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职日语专业学生日语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福清市与日本交流的增加,日语人才需求也随之增长,福清市中职学校普遍开设了日语专业。目前,学习日语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自身素质、教与学方法欠缺,以及学校日语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没有学习兴趣,更享受不到学习日语的乐趣。笔者通过分析福清地区中职学生特点,结合自己出国留学经历,从中职学校的日语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就教师如何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挖掘日本文学所蕴涵的魅力,让日语课堂气氛愉悦、氛围轻松,从而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口语能力,增强日语课堂的趣味性,达到书面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乃至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21世纪日语教学所呈现的特点入手,一是21世纪日语教学应该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纯粹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二是网络日语的出现,使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日语的便捷性大大提高了。那么,在这种新时期日语教学特点的要求下,阐述了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应该如何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应该摈弃那种填鸭式的教育,而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学院学生学习现状入手,调查研究了学院1600多名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结果表明有近30%的学生对本专业没有太大或者没有一点兴趣;上大学后,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兴趣仍处在模糊状态。通过调查结果,探索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和培养专业感情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江琦 《咸宁学院学报》2013,(7):41-42,45
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基于本科日语专业课堂,调查学生口语学习质量不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建立日语口语训练营,并运用Senge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检验其对学生口语成绩以及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的结果对封闭式日语口语训练营以及类似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有一定的启示,从而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日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现状的调查,发现其英语听说能力较差。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大多是以应试为目的,重笔试轻听说;二是英语教学中也缺乏对听说能力的训练,而且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激起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本文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日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万雪梅 《科技信息》2011,(21):I0193-I0193,I0215
大学基础日语课程是在日语专业的整个教学阶段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门主干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日语的能力为目标。但如今如何培养日语初学者的学习兴趣,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其语言综合能力,为高年级的日语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成了基础日语教学阶段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现今基础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现状和基础日语课的教学特点与要求,探讨了高校日语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杜民华 《科技资讯》2013,(22):192-192
兴趣是学生学习日语的内部动力,因此,在高职日语课堂的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提出如下三点建议:其一,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日语学习保持极大的兴趣;其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三,教师要用引导式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贾会晓 《科技信息》2010,(20):123-123
近年来学习日语的人数急剧增多.但学好日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日语专业的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留意一些东西,注意一些问题将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培养对日语的兴趣,学好日语假名等基础知识,重视听力和口语练习,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文化背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几方面做简单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当前二外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及娱乐性,对大学二外日语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快乐日语教学"的理念,即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和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应在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工作: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授课文;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教学实践证明:以"快乐日语教学"为宗旨的二外日语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与热情,最终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曾令明 《科技资讯》2012,(1):193-193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入学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三亚学院旅业商务日语专业目前的状况,就业前景,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对旅业商务日语专业有更清楚的认识,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定位。有利于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所以,对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舒敏 《科技信息》2009,(17):223-223,299
多媒体应用于日语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乐于参与的日语语言环境。而在目前我国的日语教学实际中,存在着多媒体辅助设备条件差,设备不良及操作上的不易等问题。如果能在日语教学中开发出成熟的多媒体教材和系统工具并加以合理运用,并融入网络的优越性,结合正确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就一定可以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推动日语教学跨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商务日语信函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商务日语信函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目前高职院校信函课程教学中存在学生语言功底差,缺乏商务基础知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致使课程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信函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兆敏 《科技资讯》2010,(31):190-190
本文针对高职高专日语专业教育现状,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日语中普遍存在的记忆障碍问题,提出了四个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刘娜 《科技信息》2011,(2):203-203
本文浅析了日本文化教育对于引导教育旅游日语专业学生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引入日本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达到既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又学习了日本文化知识,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日文图书是高校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大量有关日本语言、历史、地理、文学、经济的知识和信息,是日语专业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资源. 分析了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及日文图书的利用现状,指出应通过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日文图书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日语专业师生的作用来实现日文图书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作为高校第二外语的日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二外日语教育的现状,通过对该校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其二外日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改变教育现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未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在调查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提升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意识水平;二是开拓信息素养学习渠道,扩大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知识视野;三是增添研究型学习项目,锻炼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技能运用能力;四是增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强化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道德感和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20.
苏燕健 《科技信息》2012,(24):302-302
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与传统的体育教育观不同,主要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本文主要阐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较高的专业素质感染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善于表扬鼓励,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循序渐进教学,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等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