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国内外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有效措施.中国政府圈地式抢救了大批湿地,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际重要湿地、湿地公园等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但是至今还没有在国家水平上评估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以及保护区布局的合理性.本文利用最新完成的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数据库和按照同一分类体系提取的4期(1978~2008年)中国湿地遥感制图数据,辅以相关保护区、环境等数据,对30年来91个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进行初步评估.主要结果如下:(ⅰ)30年来,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总净减少面积8152.47km2,占全国湿地总净减少量的9%;(ⅱ)虽然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湿地大幅减少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但仍然有79%(面积)的保护区保护效果较差,主要分布在长江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三江源湿地区和西南诸河湿地区;保护效果优良的面积只占15%,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湿地区;(ⅲ)在全部湿地自然保护区中,52个是自然原始的,面积占88%,远高于个数所占的比例(57%),但有相当比例的保护区达到预警等级,亟待引起重视;(ⅳ)根据保护成效和生态压力的评估结果,列出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优先关注排行榜",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郑姚闽  牛振国  宫鹏 《科学通报》2012,(15):1371-1377
基于我国国情,我们提出湿地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方法,利用目前在国家尺度层面可以获取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数据和全国湿地遥感制图数据,对我国91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和生态压力做了初步评价[1],有一定的科学价值[2]和现实意义[3].杨军等人[3]根据国际上提出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体现了作者基于全球学术视角、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科研见解,为  相似文献   

3.
陈家宽 《科学通报》2012,(4):205-206
1956年,我国在广东鼎湖山建立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而开启了中国自然保护的先河.199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规范与法律责任,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才正式进入  相似文献   

4.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随着我国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扎龙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  相似文献   

5.
链接     
《知识就是力量》2004,(5):78-78
碘盐与健康○杨学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是一个广阔的冲积平原,其面积约为500万公顷,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顶端。在以前的自然状态下,泛洪平原生态系统由苔草、芦苇沼泽、湿草草甸、牛轭湖、河边灌柳及杨桦林组成。两个保护区(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东面和西面)坐落于三江平原内。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位于若尔盖沼泽的腹心地带,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区内为平坦状高原,最高海拔3697米,最低海拔3422米,气候寒冷…  相似文献   

6.
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红树林近50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通报》2021,66(30):3886-3901
红树林作为独特的海陆过渡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红树林的保护、管理和恢复与多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密切相关.然而,迄今还没有面向SDGs的中国红树林时空变化分析.本研究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解译1973~2020年中国红树林生长区的土地覆被,得出近50年红树林及其与周边土地覆被类型的时空变化和相互转化.结合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等政策,探讨SDGs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进展.结果表明:由于农田和养殖池扩张等因素, 1973~2000年中国红树林面积减少30199ha(1 ha=1×104m2)(约占1973年的62%); 2000~2020年,由于中国政府的大力保护和造林,全国新增红树林9408 ha,红树林总面积基本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 1973~2020年,中国滨海一直生长有红树林的陆表面积为8657 ha,仅占1973年红树林总面积的18%.从SDGs元年(2015年)到目标完成年(2020年),中国沿海新增25%的红树林;截至2020年9月,中国红树林保护区面积占生长区的16%, 77%的红树林得到良好的保护,国家级经济特区中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比例达80%.近年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动计划以达到停止毁林、恢复红树林的目的,中国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已基本达到了相关SDGs的规定.本工作的研究方法、数据集和结论可为监测和评估中国乃至全球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方法借鉴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
清晨,启明星已经退去。一头母麇鹿正卧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部的一处茂盛的湿地树林中,等待着分娩。没有痛苦难忍的呻吟,没有焦躁不安的情绪,没有惊恐惶然的感觉,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和安详。不一会儿,一头身带梅花状斑的小鹿从母鹿的体内钻了出来。母鹿立即将小鹿护在自己的腋下,用舌头舔干它身上潮湿的胎毛,并用身子为小鹿抵御早春黎明的寒冷。  相似文献   

8.
湿地碳计量方法及中国湿地有机碳库初步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碳计量是湿地资源保护和增汇技术实施的前提条件. 在全面整理碳计量方法和探讨湿地碳计量的困难性后, 认为清单法是在国家尺度上估算中国湿地有机碳库的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 为了弄清楚我国湿地到底固了多少有机碳? 在先前的研究基础之上, 利用改进后的清单法进行了研究. 主要结果如下: (1) 中国湿地有机碳库总计达5.39~7.25 Pg, 约占全球湿地碳储量(154~550 Pg)的1.3%~3.5%. (2) 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5.04~6.19 Pg)>中国水体有机碳库(0.22~0.56 Pg)>中国湿地植被碳库(0.13~0.50 Pg), 分别占中国湿地有机碳库的85.4%~93.5%, 4.1%~7.7%和2.4%~6.9%. 本文估算的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库要高于先前的研究结果3.67 Pg, 但低于前人的研究结果12.20和8~10 Pg. 在讨论和不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对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王吴 《科学之友》2007,(23):32-33
山西省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历山和庞泉沟是入选国家级的两个自然保护区.集自然风光、原始森林和古人类文化为一体的历山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征服了千千万万的游人;庞泉沟则以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被誉为避暑佳地.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对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所取得的生态成效开展科学监测与评估的主要方法和评估结果,回答了一系列公众和决策者关心的有关生态工程成效和取得成效原因的科学问题,并分析了工程取得生态成效的主要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成效评估对决策者和工程执行者的主要启示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索加地区是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之一,是以保护藏羚羊、藏野驴、雪豹和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高寒草地和长江源区域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索加地区地处长江源的中心地带,其西北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南面为长江南源当曲源头和长江正源沱沱河,北面为长江干流通天河,东面为高寒草甸区。  相似文献   

12.
连翘果实入药,叶做茶,为山西道地药材之一.作者就山西野生连翘资源面临的问题,提出开展连翘资源专项调查、将连翘列入山西森林经营品种目录、设立连翘自然保护区等科学的方法,确保连翘资源得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1978~2008年中国湿地类型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别基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MSS/TM/E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B)影像数据,以人工目视解译为主,完成了中国1978~2008年4期(基准年分别为1978,1990,2000和2008年)湿地遥感制图,并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湿地现状及近30年来湿地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ⅰ)截止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约为324097km2,其中以内陆沼泽(35%)和湖泊湿地(26%)为主.(ⅱ)1978~2008年,中国湿地面积减少了约33%,而人工湿地增加了约122%.过去30年里湿地减少的速度大幅降低,由最初5523km2/a(1978~1990年)降为831km2/a(2000~2008年).(ⅲ)减少的自然湿地(包括滨海湿地和内陆湿地),其类型变化由湿地向非湿地转化的比例逐渐降低.初期(1978~1990年)几乎全部(98%)转换为非湿地;在1990~2000年间减少的自然湿地约有86%转化为非湿地,而在2000~2008年,这一比例下降为77%.(ⅳ)气候变化和农业活动是中国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湿地变化在中国分为三大不同特征区域,即西部三省/自治区(西藏、新疆和青海)、北部两省/自治区(黑龙江和内蒙古)和其他省市区.其中西部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湿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以气候增温为主;新疆湿地由于气候增温和农业活动共同作用造成变化不大.北部省/自治区的湿地变化则主要由农业活动引起;而其他省市区的湿地变化几乎完全受控于人类的农业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湿地在单位面积上具有最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但其存在日益受到威胁.确定湿地的时空分布,了解变化的驱动力,可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采取相应的恢复或适应措施提供依据.在大空间尺度上,遥感是唯一有效的环境变化监测手段[2].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湿地遥感制图组以中国湿地变化遥感应用为起点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牛振国等人[3]收集1999~2002年的597幅美国陆地卫星影像,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式,完成了2000基准年中国湿地分布的初步遥感制图.宫鹏等人[4]通过时间一致性检验,增加了1990基准年的全国湿地分布图,并修正了2000基准年的  相似文献   

15.
上海湿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宇  何美梅  赵斌 《科学》2006,58(5):48-51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的冲积平原上.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拥有广阔的湿地.是一座湿地面积占23.5%的海滨特大城市,被誉为湿地城。根据2004年遥感数据和海图数据分析,上海海拔一5米以上的湿地面积共有3030.74公里。。中国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的缔约国,在湿地保护方面承担着履行《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的义务。长江河口是全球238个生态热点区域之一,且地处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中部。无论从湿地面积所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和湿地的类型.还是从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来讲.上海湿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海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目前以行政单元为基础的城镇用地面积统计数据缺乏足够的空间信息, 难以满足大尺度城市化空间格局和变化过程研究的需要. 文中首先提出了一种以现有统计数据为基础, 借助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 快速恢复和提取中国大陆城镇用地空间信息, 弥补现有统计资料不足的新方法. 进而以该方法为基础, 利用 1992, 1996和1998年的3期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 重建了中国大陆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化空间过程. 利用统计数据对该方法提取结果的面积总量评估表明, 二者在全中国大陆尺度上的面积相对误差在1992年小于2%, 1996年和1998年则均小于1%, 在省级尺度, 相对误差最大的省份也没有超过10%, 大部分省份的相对误差小于3%. 同时利用高分辨率Landsat TM数据对该方法提取结果的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也表明, 利用DMSP/OLS 提取的城市格局特征与Landsat TM提取的城市格局特征基本上是吻合的, 两者的相似程度在80%左右. 这说明利用该方法重建的中国大陆20世纪90年代城市空间过程, 基本上可以反映当时中国大陆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 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大陆宏观城市空间格局和变化过程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潜在湿地分布的空间信息对于提高湿地制图精度、理解湿地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以及制定湿地恢复政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地形特征对湿地的分布具有决定作用,通过采用滤波方法识别真实洼地,并结合气候降水和蒸发资料,提高了地形特征(气候地形指数)的模拟精度;基于气候地形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潜在湿地分布的时空关系,采用众数统计方法,模拟中国潜在湿地分布.该方法不仅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而且避免了复杂分布式参数的获取和模型的数值求解,更适用于大尺度湿地分布研究.基于多年的气象数据资料的模拟结果表明:中国潜在湿地约为58.18×104 km2,其中沼泽湿地面积约为32.50×104 km2,水体面积约为25.68×104km2,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青藏、新疆地区,东北部内蒙、黑龙江和吉林地区,以及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与已有湿地模拟结果对比表明:模拟结果在空间分辨率(90 m)和精度方面都有所提高;与全国湿地调查结果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该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湿地遥感制图精度、制定湿地恢复策略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典型植被最大光利用率模拟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植被最大光利用率是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估算的一个关键参数, 对它的大小一直存在分歧. 利用NOAA/AVHRR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中国NPP实测资料, 根据NPP遥感估算的建模思路, 采用改进的最小二乘法对中国典型植被的最大光利用率进行了系统的模拟, 并针对不同植被分类精度可能带来的误差对最大光利用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结果表明: 文中模拟得到的中国典型植被最大光利用率介于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和生理生态过程模型(BIOME-BGC)的模拟结果之间, 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一致; 由植被分类精度所带来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5.5%~8.0%, 说明了本文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化学品引发的环境事件呈上升趋势,各国政府和公众已高度关注化学品的环境风险.欧盟发布化学品监管的法规指出"没有安全数据,就没有市场"("No Data,No Market").中国也发布了《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这标志着中国化学品的环境管理由危害管理过渡到风险管理.化学品的暴露评估是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关键.多介质环境模型是化学品环境暴露评估的简便而有效的工具之一.应用多介质环境模型,可以预测化学品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水平和分布,揭示相对重要的降解过程,估计化学品在环境中的停留时间,全面地描述化学品的环境归趋.本文概述了多介质环境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局部、区域及全球尺度下多介质环境模型应用于化学品暴露评估的研究进展,比对分析了化学品风险评估中常用的暴露评估软件的特征.此外,还总结了中国化学品暴露评估中多介质环境模型的应用情况,展望了多介质环境模型两种发展趋势及方向.可以预见,多介质环境模型在我国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保护湿地保护地球之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世界湿地逐年减少,由此带来的地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在2006年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我们作了这一湿地专辑,希望能让读者在观念上对湿地保护产生一些小小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