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液氮温度下用分子筛13X在自行设计的单塔变压吸附装置上进行氢氘同位素气体的分离研究,考察了流量、压力与吸附床长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在气体总压0.40 MPa、总流量63.86 cm3/min与吸附床长度1.0 m时氢氘分离因子可达到1.27.结合平衡吸附和动态分离之间的差异,表明吸附法能够有效分离氢同位素气体的机理是基于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2.
炭分子筛制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学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气体分离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与传统的深冷蒸馏气体分离工业化技术方法相比,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adsorption,简记PSA)和膜分离等新型气体分离技术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就PSA气体分离技术而言,在其工艺设计和操作条件参数的优化方面仍有一定的改进余地,但PSA气体分离技术整体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新型高效吸附材料的开发。一、国产炭分子筛的技术现状空分用炭分子筛的工业化生产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我国初期的炭分子筛的工业化制造工艺技术是…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吸附及气体代油燃料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超临界吸附研究中,提出从过剩吸附量确定绝对吸附量的方法,将传统的吸附理论模式扩展到超临界吸附,成功地解释了所有超临界吸附的实验数据,并促进了气体代油燃料技术研究的进展.应用所提出的理论分析氢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数据,阐明了碳纳米管的储氢机理,并重新解释了氢在超级活性炭上的吸附数据,发明了用湿活性炭储存天然气新方法.将作为储气吸附剂的超级活性炭的制备时间降低到原来的1/8,发明应用储气吸附剂的新变压吸附提氢方法和天然气管网下游调峰技术,显著提高了CH4/N2分离系数,使变压吸附脱甲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两塔径向流变压吸附制氧实验装置,研究了径向流吸附器的气体流动型式、外流道宽度和流道结构对制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变压吸附制氧,径向流吸附器采用向心流动最为合适;在实验条件下,外流道宽度减小到13 mm时,氧和氮分离效果最佳;与Z型流道相比,Π型流道结构改善分子筛的利用率,产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由浙江大学材料系承担的省科委项目“分子筛变压吸附法制备富氧”,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研究成功。该装置是在常温下利用变压吸附技术对空气中的氧、氮进行分离,达到输出富氧的目的。与传统的低温空气分离相比,变压吸附法制备富氧具有投资省、设备占地面积小、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维修方便、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谢晓宇 《科技信息》2011,(21):80-81
文章介绍了空分装置的技术方案,比较低温深冷技术分离工艺、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技术三种分离方法,根据空分装置规模的大小,选择最优化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7.
快速(真空)变压吸附循环周期较短,床层压力周期性变化快,使吸附床内流动及传热传质特性变化较大,本文研究吸附及解吸压力对快速变压吸附制氧床内速度及循环性能的影响。快速变压吸附( rapid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RPSA)循环中原料气充压阶段气流速度远大于顺流的气体流速极限值,快速真空变压吸附( rapid vacuum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RVPSA)循环中原料气充压阶段气流速度略大于顺流的气体流速极限值,而RPSA循环和RVPSA循环中放空降压阶段气流速度均较大。在所研究的吸附和解吸压力范围内,RPSA循环和RVPSA循环中气体温度在循环周期内变化均约为10℃,而RVPSA循环中气体温度在循环周期内温度梯度更大。 RPSA循环中吸附压力越高,氧气回收率越高,床层因子越小;而RVP-SA循环中解吸压力越低,氧气回收率越高,床层因子越小。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变压吸附技术应用于空气干燥和氧气富集的实验研究。分别对两种分子筛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讨论。此外,将实验装置产生的气体供给臭氧发生器,可得在进口气体流量相同的情况下较以氧气钢瓶作气源所产生的臭氧浓度高15g/m^3左右。  相似文献   

9.
<正>吸附分离技术作为化工单元操作,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电子、国防、医药及环境保护等部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聚氯乙烯行业变压吸附分离技术主要应用于空分制氮、精馏低塔  相似文献   

10.
高效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北大先锋科技有限公司由国际名学府——北京大学(中国)下属的北京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四大产业集团之一的北京北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台资创办.专业从事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开发和成套设备设计制造.  相似文献   

11.
变压吸附制氧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也是最先进的制氧方法。文章基于变压吸附基本理论,推导出传质速率的关系式,根据此关系式,可直接计算出气体在吸附塔内的吸附时间;同时,分析了空隙率、空气流速对传质速率的影响;根据实际测量,验证了传质速率关系式的正确性,对于科学研究及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煤间接液化系统中用PSA法回收氢气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煤间接液化制清洁燃料系统尾气中回收的氢气可作为加氢工段的原料气.用变压吸附(PSA)法回收氢气实现了工业废气的再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作为大规模气体分离的常用方法,PSA法具有工艺流程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成本低、操作简便等特点.通过建立多组分气体分离的数学模型,用有限差分法进行计算,对煤间接液化制清洁燃料尾气中氢回收的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程序通过10次循环后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对模拟数据的分析比较,总结了吸附床出口产品气浓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SARS患者专用微型制氧机工艺参数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为了开发用于SARS病人的微型变压吸附制氧机,实验研究了吸附时间、反吹比、产品气量、吸附塔高径比以及吸附剂种类等工艺参数对微型变压吸附分离空气制氧装置的产品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变压吸附微型化条件下,最佳的吸附时间为12 s和反吹比为0.5;随着产品气流量的增加,产品气纯度下降,而回收率升高,在所要求的纯度下,回收率能达到19%;吸附剂的种类对变压吸附制氧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在微型化条件下,合适吸附塔的高径比为3.7~4.0之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了变压吸附技术在氯乙烯精馏尾气回收氢气方面的应用,并对变压吸附装置的工艺流程及控制特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结合天然气液化储运过程中低温与常规变压吸附(PSA)工艺,提出低温变压吸附净化天然气工艺.用椰壳活性炭对CO2和CH4单组份气体进行静态吸附,以及CO2/CH4二元混合气体动态模拟吸附分离.利用静态体积法研究-30~25 ℃,1.2~2.5 MPa下CO2和0~4 MPa下CH4在椰壳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椰壳活性炭对两者的吸附量均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动态吸附分离实验压力为0.45,0.85,1.85 MPa,随温度或压力的降低,椰壳活性炭对CO2/CH4二元混合气体的分离因子不断增大,温度对其影响效果大于压力的影响,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CH4的动态吸附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椰壳活性炭对天然气脱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氢气等相应气体的制备上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制备工艺的改善;二是生产设备自控系统的高标准。而之所以会这样,和气体纯度、控制成本以及环保等需求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该文从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入手,首先阐述了PKS系统结构和变压吸附方式,接着概括了变压吸附制氢工艺,最后详细分析了基于PKS的制氢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变压吸附原理及其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影响变压吸附的主要因素,认为吸附时间与吸附压力是影响变压吸附最主要的因素;同时,在变压吸附操作中应尽量提高吸附压力、降低解吸压力、延长吸附时间、降低产品纯度,以提高氢气回收率进而提高装置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就变压吸附空气分离制氧过程,对接近真实情况的非线性、非等温模型构成的偏微分方程组,采用正交配置进行空间离散化和三阶半隐式龙体库塔法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变压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温度和浓度的动态行为,考察了清洗比、吸附压力、进气流量、吸附时间等操作参数对过程性能的影响,为过程优化设计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民 《安徽科技》2003,(9):40-41
真空变压吸附氢提纯装置(简称VPSA,不开真空泵抽空即为PSA)工艺的原理是利用吸附剂对各种气体组份具有不同吸附能力的特性,选择对混合气体中的氢组份吸附能力很弱而对其它组份吸附能力较强的吸附剂,吸附混合气体中的杂质组份而使特定氢组份得以提纯.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两床五步式变压吸附工艺,研究活性炭固定床变压吸附处理SO2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规律和脱附状态下脱附气的浓缩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吸附高度的温度曲线随变压吸附循环的周期数改变而变化。在实验条件下,传质区主要集中在高度H=0.08~0.15 m处;随着吸附柱高度的增加,气相组分物质质量浓度逐渐降低,并且在400个周期以后开始达到稳定。在床层高度0.60 m以上没有SO2气体存在。SO2在吹扫脱附阶段和真空脱附阶段的不同脱附时刻的脱附气浓缩率均随变压吸附过程先快速升高,然后趋于稳定,当达到稳定时,SO2的脱附气浓缩率随脱附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实验条件下,变压吸附各阶段的最佳时长如下:均压段为3 s,吸附段为170 s,吹扫脱附设为15 s,真空脱附为180 s;脱附气的SO2平均浓缩率为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