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篇分析关注的不仅是语篇本身,而且还注重语言体系之外的包括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的各种制约因素。情景语境中的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是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可缺少的分析要素。由于这一特点,语篇分析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本文从篇章分析的角度,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在意义表达方面将《静夜思》三种英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体现了语篇分析在翻译批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的翻译批评“量少质次”,主要囿于“文本批评”,对作为翻译接受主体的读者关注不够。本文首先指出关注读者乃翻译批评的固有之义,接着探讨了翻译批评理应对待读者的态度以及关注读者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伟 《当代地方科技》2011,(15):165-166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结晶,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社会习俗等的不同,形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对诗歌翻译形成了文化上的屏障,在诗歌翻译中,要求译者对源语文化,力求保持原味,作出恰如其分的翻译,尽量使读者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气息,体会到不同的异域风情,从而正确引导读者去理解、欣赏、接受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4.
何其芳诗歌理论批评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的诗歌理论批评延续了自五四以下中国新诗学的学术传统,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具有桥梁的作用,在诗歌本质上,何其芳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完善,现代格律诗理论是何其芳对中国新诗学的独特贡献,但尚未解决节奏理论的关键问题;同时,他把新诗的出路仅归于形式本身,具有明显的弱点,在的诗的批评实践中,何其芳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诗歌批评的基本规范,即遵从诗歌艺术的基本规律,客观,兼容,提介学术批评风落和独立批评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5.
刘志欣 《科技信息》2009,(13):190-191
诗歌是文学花苑中一朵绽放的奇葩。它讲究音、形、意的完美结合,是语言的艺术。其独特的艺术性使诗歌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众多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果。本文从诗歌翻译中的同一律原则出发,鉴赏探讨诗歌翻译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6.
《心雕龙》中的诗歌批评自成理论体系,其一是《明诗》篇中对诗歌抒发情志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二是《情采》篇中强调诗的缘情审美特性,提出“为情造”,达到诗歌创作中情理并存、情志并重的状态;其三是《知音》篇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批评鉴定理论,对诗歌鉴赏的主体和客体诸方面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其四是《神思》、《隐秀》篇中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索,指出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意存象中、隐在秀中,主客观相通,物我交融等,这些都是刘勰对中国诗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知人论世”是从诗歌生成机制和创作原理的角度提出的批评方法;“以诗解诗”是从诗歌本出发,着眼于微观的批评方法;“识鉴诸家”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古代诗论家所提出的三种方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歌即意象,任何翻译都不能以牺牲原作的意象为代价。意象的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本章首先对意象及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的内涵作了简单的探讨,进而在一些译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以更好地运用意象对等。  相似文献   

9.
黄宇杰 《科技咨询导报》2009,(1):229-229,231
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长久发展的独特魅力,诗歌就是这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何处理好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效果。诗歌翻译就是一座桥梁,中西不同的文化就是两个岸,桥梁应尽力稳固地连接着两个迥异的岸。而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必将更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只要译作能够生动、全面地再现源语作品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就是合理的、恰当的,且值得在文学翻译领域内宣传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在零散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对诗体、诗风、诗法、诗意及诗歌历史发展源流叙论等方面;二是在集中地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钟嵘、张为、吕本中、方回、许学夷、叶燮等人的承继线索中。上述两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出了我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陶静 《科技信息》2007,(31):25-26
文学作品翻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形象传递。译者首先阅读原文并积极勾画心理形象,然后将自己解读的形象编码为目的语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前结构,目的和表达能力都会影响原文形象的传递。以下便主要以作为文学精华的诗歌翻译为主,具体考察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形象传递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莹 《科技信息》2010,(35):J0313-J0314,J0325
本文尝试建立的文学翻译批评标准系统包含两个评价标准。一是在奈达翻译理论和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动态互动对等"标准,它包含文本、译者和读者诸因素,主要基于读者反应。另一个是基于文本的并以"得体"为最高标准并包含诸多参数的实用标准。两个标准构成一个文学翻译批评标准系统。  相似文献   

14.
翻译难,翻译批评亦然。翻译批评与文学批评一样,如今正在呼吁建立新的不同层次的评判标准,以便推进其健康地发展。借助王宏印教授以诗歌翻译为模式新建的文学翻译评判的六条标准,从体制、诗味、语言、文化、倾向和风格六个方面对《声声慢》的三种英译文进行评析,以期获得规范、系统、合理的评判,从而更好地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5.
李慧懿  袁媛 《科技资讯》2006,(36):151-152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地名和有关地理知识的困难,试图解释为什么说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中涌现出大量英汉互译的翻译作品,其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地误译现象。本文结合笔者的翻译实践,通过列举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误译现象来分析产生误译的原因,进而对翻译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对空白这一概念的界定出发,分别从接受美学和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角度对留白的必要性进行论证,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在译文中留白既是保证读者充足的审美体验的需要,又是遵循交互主体性哲学的需要,最后以两句诗的不同译文为例,证明了文学翻译中保留和再现空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翻译批评是对跨文化和跨越历史的翻译活动的有效思考和科学评价,翻译活动和翻译批评的共生共长的关系迫切要求翻译活动必须有一套系统性、理论性的翻译批评模式与之匹配.研究翻译批评模式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翻译批评模式在实现解读还原和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兼顾文化批评,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翻译批评的模式被广泛应用,同时,翻译批评模式必须以文本类型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实现翻译批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诗歌翻译的角度,举例分析了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动用直译与意译等不同方法,以达到诗歌所追求的音美、形美、意美,尽可能取得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翻译批评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翻译批评者应该具有学习者意识、批判意识、读者意识、文本意识、译者意识和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