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舟山市1-8月份帆张网作业捕捞产量占捕捞总产量的40.35%,帆张网作业仍然是目前东海区海洋捕捞的主要生产作业方式之一。依据2014年秋季帆张网渔船渔获物调查统计数据,分析了渔获物种类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本次调查帆张网渔获物共30种,其中鱼类18种,虾类7种,蟹类5种,其中带鱼、小黄鱼、银鲳、虾蟹类分别占捕捞总产量的47.83%、24.78%、2.42%、19.44%,其他鱼类品种较多,总共占5.53%,在随机抽取的4 409个样品中,鱼类质量占总质量的91.12%,虾类占1.37%,蟹类占7.52%。经过计算分析,调查海域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较为丰富,但是从带鱼和小黄鱼幼鱼所占比例来看,帆张网作业对幼鱼资源仍有较为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持续二十几年的超强度捕捞,使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几近枯竭。于是,如何恢复渔业资源;如何分流因削减捕捞强度而富余的渔业劳动力;如何引导渔业经营转型等等一系列关联问题,无情地摆到了我们面前。为此,农业部作出:“关于调整渔业生产结构”的部署,提出“与渔业发展相适应的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等举措,  相似文献   

3.
过度捕捞、海区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使得海洋鱼类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鱼类资源正面临枯竭的危险。积极发展海洋鱼类的增殖和养殖,是海洋鱼类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和新的生长点,其中,积极开展重要海水养殖鱼类遗传多样性与种质基因组研究,必将对提高海洋鱼类增殖与养殖的理论水平和创建高新技术起重要促进作用。文章对重要海水养殖鱼类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基因组的检测、遗传性状的调控、分子系统进化研究等方面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了综合分析,并指出我国今后开展这些方面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贵州科学》2021,39(4)
2011年4月—2012年12月,项目组按季度分7次对草海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标本8000余份。草海现有鱼类14种,录属于4目6科12属。渔获物种类主要为鲫鱼、黄黝鱼、彩石鲋、麦穗鱼、泥鳅、黄鳝、普栉鰕虎鱼。通过对草海捕捞方式的调查和对渔获物组成的分析测量发现,草海鱼类资源严重衰竭,捕捞方式更为激烈,优势种群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5.
海洋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资源,现在全球来自海洋的食物每年大约有8千万吨,其中80%是用捕捞的方式获得的.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导致近海捕捞生产严重萎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全世界已有60%的经济鱼类呈现资源衰退或枯竭之势.而远洋捕捞劳民伤财且发展缓慢,因此人类希望从海洋“狩猎”向“畜牧”过渡,发展海洋养殖业,满足人们对海洋食物的需求.我国也不例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海洋养殖业历经了3次海产品养殖浪潮,分别以海带、中国对虾和海湾扇贝为代表.但是,海洋水产品的主体——鱼类——的相关养殖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海水鱼类的养殖难度大,育苗和鱼病等诸多问题阻碍了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因此学者们希望在这些技术上有所突破,由此掀起海水养殖的第四次浪潮.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是著名的渔场,湾内鱼虾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广西沿海地处北部湾,发展渔业生产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捕捞生产大部分都在近海作业,捕捞强度过大;今后要充分利用北部湾丰富的中上层鱼类资源和湾西部公海渔区的鱼类资源,并向湾口及外海发展,进一步发展广西海洋捕捞生产。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资源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长江上游鱼类群落结构和资源利用现状,为物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对该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渔业捕捞规格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等进行分析.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共采集鱼类54种,隶属于3目9科35属,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占主体,约占总种数的96.3%;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共1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7.8%.渔获物分析表明,各渔具年度间渔获物组成差异不显著,圆口铜鱼、铜鱼、圆筒吻、长鳍吻、瓦氏黄颡鱼、中华沙鳅和福建纹胸等种类为优势种;大部分捕捞个体体重小于150 g,体长小于200 mm.该江段流刺网、小钩和百袋网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分别为3.60~9.45、1.33~4.32、2.55~7.80 kg/船/日.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上游江津江段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许多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不多,渔业捕捞规格小型化趋势严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下降.该江段渔业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建议采取休渔和渔民转产转业等措施,加强物种和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8.
数字     
《华东科技》2007,(3):4-5
7%%鱼类资源枯竭;83亿吨温气排放;26.8万件专利授权;58个重大工程排定;5000亿元生物产业;11.5平米公共绿地;  相似文献   

9.
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2009年9月对大瑶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鱼类调查,结果发现大瑶山有鱼类37种,隶属4目13科31属,鲤科鱼类是最大类群,优势种为瑶山鲤(Yaoshanicus arcus)、横纹南鳅(Schistura fasciolata)和溪吻鰕虎鱼(Rhinogobius duospilus).主要为山区溪流性小型鱼类,以杂食性和底栖鱼类为主,底栖鱼类占总数的64.86%.杂食性占43.24%,植物食性占16.21%,动物食性占21.62%,碎屑食性占18.92%.生境丧失和过度捕捞是造成鱼类多样性下降主要原因,提出了保护鱼类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专业物种数据库(IUCN, OBIS 和 GBIF)、文献数据库和专著中提取并整合分布在我国海域的 86 种受威胁海洋鱼类的基础信息数据, 利用 GIS 技术得到热点分布区域和捕捞压力格局, 通过比较物种丰度图层和脆弱度指数加权丰度图层, 探讨我国受威胁海洋鱼类的分布与受威胁状况, 并结合现有保护区信息与渔业捕捞热点区域进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 1) 我国受威胁海洋鱼类分布热点区域包括台湾海峡海域、闽南海域、台湾以东海域、粤东海域和珠江口海域, 面积达到23.1 万 km2, 占我国海域总面积的7.7%; 2) 我国海洋保护区面积仅占受威胁海洋鱼类分布热点区域的2.3%, 覆盖度需要加强; 3) 浙中南部分海域既是捕捞“热点”区域, 也是客观上受捕捞威胁严重的区域, 需加强管理; 4) 结合Global Fishing Watch的捕捞数据分析显示, 我国的禁渔政策对鱼类多样性保护效果显著, 在休渔期捕捞强度降低80%以上, 但整体捕捞压力仍巨大。  相似文献   

11.
根据山东省1996—2017年渔业统计数据,对山东省11种主要经济海洋鱼类捕捞量的变动与鱼种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捕捞方式,讨论4个优势种捕捞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山东近海主要经济鱼类的捕捞总量在1996—1999年保持增长态势,之后下降明显;鱼种结构的多样性与均匀性不断增加;经多年捕捞利用,蓝点马鲛、带鱼衰退明显,个体趋于小型化;鳀鱼在2003年以后虽然出现衰退现象,但生殖力明显增大。总之,山东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蓝点马鲛、带鱼、鳀鱼仍处于衰退状态,需要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2.
江河、湖泊和水库等内陆水域,是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内陆水域,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同程度地影响淡水鱼类资源和渔业的发展,如工业废水的污染,严置影响鱼类的索饵、繁殖及其生态环境;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得不到恢复和补充;江河修筑闸坝,严重影响洄游性鱼类溯河产卵繁殖。上述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当  相似文献   

13.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捕捞策略和动力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陆地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发海洋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使得海洋资源和环境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运用非线性理论建立了海洋渔业资源二次非线性捕捞的动力模式,研究了渔业资源生物量(资源量)增长与增长率和捕捞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渔业资源生物量与其增长率成正相关关系,与捕捞强度成负相关关系.在相同的资源生物量下,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越大,所要求的资源生物量增长率就要越大.为了保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把捕捞强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采用合理的捕捞策略,我们才可以得到持续的最大产量,才能避免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枯竭.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渔业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1998,(7)
象沙丁的远海小鱼占全世界鱼类捕捞总量的30%。但在许多国家,人们主要以捕捞这些鱼类为生。例如.在菲律宾(被粮农组织列为世界第12大鱼产国),人均年消费鱼的数量达到36公斤,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那里,15公里以上的远海小鱼捕捞占商业捕捞总量的75%以上。远海小鱼(鲜鱼或鱼制品)的大部分消费者是那些低收人人群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这些鱼种还被出口为国家换来大量外汇。  相似文献   

15.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机帆渔船和机轮灯光围网渔业都有很大的发展。随着对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生产上提出了不少问题。如各种鱼类对不同光色、光强的反应,以及月光夜捕捞和产卵期的趋光特点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改进捕捞技术外,也应从鱼类本身对光反应的生理。生态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洪湖由于围湖造田、过度捕捞,导致水面缩小、水质下降、水草濒临枯竭、鸟类和鱼类资源急剧减少。该文提出一种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系统,包括保护区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和一款将数据智能"表达"的APP。根据洪湖湿地保护区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手段对保护区生态、水质、空气等进行监测并建立数据库,提供科学研究资料。与此同时,该款APP可以对非专业人员提供直观的环境质量参考,指导环保工作开展、科学化养殖、旅游业开发等。  相似文献   

17.
对清水江流域天柱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共有52种(亚种),隶属4目12科41属,其中以鲤形目种类最多,鲈形目、鲇形目次之,合鳃目最少。干流分布的鱼类种类比支流多;小型野杂鱼种类多,大中型鱼类较少。近些年来鱼类资源呈减少的趋势,主要是受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和水域环境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技术为过度捕捞提供了方便,这正在威胁着长寿命深海鱼类的种群数量。许多生活在深海的鱼类发育30~40年才能成熟和繁殖,如果捕捞太多,这些鱼类无法在短期内补充种群数量。俄勒冈州立大学鱼类生物学家  相似文献   

19.
应用非平衡产量模型对卡塔尔渔业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产量模型是鱼类种群动力学的主要模型之一。本应用1个非平衡产量模型分析了卡塔尔渔业。结果表明当前鱼类生物量是最大持续产量时生物量的1/4,当前捕捞死亡率是最大持续产量时捕捞死亡率的2倍,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是7826t(80%置信区间6767-7993t),最佳捕捞努力量是248艘船(80%置信区间为225-286艘)。  相似文献   

20.
舟山渔场大黄鱼资源枯竭原因及保护和增殖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舟山渔场曾以盛产大黄鱼等四大海产闻名,但由于捕捞过度等多种原因种上亲体保护不力,致使大黄鱼资源现近于枯竭,随着人类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大黄鱼人工育苗 技术的突破以及相关科技的发展,只要我们合理保护、科学增殖,恢复昔日大黄鱼等资源完全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