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石羊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德成 《甘肃科技》2014,30(22):14-16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石羊河流域的惟一集水区域和产流区域,保护区森林植被对于调蓄和稳定石羊河流域径流、保水固土、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区域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上游祁连山保护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是开展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和必然举措。通过分析石羊河上游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了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措施,为改善石羊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提出了意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包含森林、河流、草原和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不同生态功能。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人为干扰,祁连山河流湿地生态退化严重,对于该区域河流湿地生态修复已迫在眉睫。本文综合概述了祁连山河流湿地资源现状、退化原因,提出了对应的河流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建议,未来应当整合部门职能、健全保护体系、落实恢复措施,促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管理决策相结合,及时掌握祁连山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情况,以期为祁连山河流湿地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园制度在100多年的发展史中逐步完善为成熟的管理体制,各国依据本国国情建立的不同国家公园体制对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公园建设优秀管理制度,充分分析祁连山保护区自然资源特色和生态价值,对解决目前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和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合理开发资源、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经营理念等角度提出国家公园建设实践路径,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GIS支持下, 基于芦山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 研究灾区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方法, 提出灾后重建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格局的方案, 指出各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按照主要功能定位, 优化后的国土空间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和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3个区域: 1) 芦山地震灾区生态保护区, 占区域总面积的80.6%, 以维护生态安全为目标, 保护和恢复区域重要的生态功能, 实施生态修复; 2) 生态农业发展区, 约占区域总面积的 13.4%, 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区, 其主导生态功能为农产品供给保障, 同时兼具土壤保持功能; 3) 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 仅占区域总面积的 6.0%, 是区域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应依据当地发展需求, 进行生态城镇化建设, 同时注重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5.
以济南市马武寨山为试验地点,采用11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影响研究区水土环境的3个主要成分为土壤生态因子、微地形因子、土壤养分因子,利用3个主成分对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露天采石矿废弃地及自然山体的水土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生态修复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1)土层厚度、枯枝落叶层厚度、NDVI和植被类型是土壤生态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微地形因子中坡度是决定土壤侵蚀强度的主要因素;土壤侵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养分流失。(2)露天采石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中,可通过种植多种乔木、增加土层厚度及土壤中黏粒含量等措施改善区域土壤生态环境,降低坡度减弱土壤侵蚀强度。(3)植被人工修复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植被与土壤的良性循环演替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6.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大,范围广,社区居民多,居民对资源的依赖性极强,使得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之间的冲突也十分明显。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和谐发展,是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对祁连山保护区的社区调查,提出了当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在社区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保护区管理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促进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重庆南温公园由于近年来大量改造,导致土壤质量明显下降,土壤上生长的植物长势也受到明显的影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研究以重庆南温泉公园的土壤及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八大功能区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的化学分析、比较,分析了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丰缺水平;根据结果对地块进行以土壤改良和植物配置为基础的生态修复,对公园以后的后期管理及土壤修复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对采集的223个表层土壤样品开展了有机氯农药残留浓度的测定,并对其污染特征、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污染来源及生态风险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HCHs和DDTs的总量变化范围分别在ND-2.10ng/g和ND-526ng/g之间,γ-HCH、p,p'-DDE和p,p'-DDT的检出率较高.HCHs和DDTs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带状和离散性分布特征,浓度极值出现在人口密集和农业发达的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理化性质均会对HCHs和DDTs的分布产生较大影响,其中耕地残留量最高,土壤p H值影响最大.HCHs和DDTs主要来源于早期残留、大气的干湿沉降及近期的农药输入等.与国内外其他类似区域表层土壤相比,密云水库保护区土壤有机氯农药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区域内总体生态风险较小,个别点位可能存在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科技部批复立项,拟获拨中央财政经费2064万,项目执行期为2019年12月至2022年11月。该项目由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牵头承担。项目将重点研究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濒危物种和关键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揭示生态环境演变规律,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性、脆弱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供给功能、生态  相似文献   

10.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世界的课题。沈阳大学关注绿色教育和绿色科技,倡导绿色人文与生态文化,自理念到实践,率先开启生态环保教育和科研工作。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沈阳大学校长、著名土壤环境学家孙铁珩院士创建,是我国资源环境领域开放运行的重要科研平台。  相似文献   

11.
根溪河小流域生态修复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流域生态修复问题,以根溪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土壤有机质、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侵蚀强度等作为评价指标,以ArcGIS9.0 Desktop为平台,对采样点土壤有机质进行Kriging空间插值,依评价指标模型对多源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表明:插值预测模型能有效地拟合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有机质含量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叠加计算结果图反映出流域中下游生态环境具有相对脆弱性问题.并通过对结果的定量评价探讨了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空间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脆弱性为主要依据,确定研究区域内生态红线范围,为贵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结果表明,贵安新区生态红线范围总面积584.95 km2,占贵安新区土地总面积的30.87%,主要分布于重要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敏感区域、石漠化程度严重区域以及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国家级重点文物-花山岩画.通过对保护区进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应用样方调查确定物种及重要值;同时采用区域蒸散模式推算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根据危险系数表达物种的保护价值及优先排序法、综合评分法、景观生态学分析法等评价生态环境.认定该区域生态系统质量优良,生态完整性高.  相似文献   

14.
张春梅 《甘肃科技》2022,(14):144-146
保护区内的残败梭梭林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人工栽植的防护林,对保卫保护区生态起到了主要作用。因受立地条件、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和病虫害的影响造成林木生长不良,加速了林分退化,对维护保护区生态屏障作用减弱。通过调查研究,从自然保护区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要求、先进实用技术和科学造林模式,以促进、恢复人工梭梭林的正常生长为目标,科学规划,精准实施,提高造林科技含量,确保残败林修复质量。在短期内促进人工梭梭林的生长恢复,确保生态效益的正常发挥,增强区域人工生态系统的综合防护能力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转化和防护效益的有效发挥。文章对梭梭残败林的修复方法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江西东江源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江西省东南边陲武夷山南缘的东江源保护区,是珠江的第三大支流-东江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影响江西的生态环境质量,更直接关系到粤港地区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阐述了东江源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该数据库由矢量、栅格和文本等数据类型构成,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数据为基准数据,构成本底数据库;然后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的支持下,以遥感影像数据解译获取的实时数据,配以同期的统计数据、实地观察数据为动态数据源,经过图形化处理等加工程序,与一定的空间(图形)数据配准,组成东江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数据库.最后在本底数据库的支撑下,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的处理,与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空间运算,获得该区生态环境的实时状况,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实际应用中,通过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数据的检验、验证,证明是有效的,可以进行动态更新和生态环境的实时评价,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监测,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属8个县域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所选取分指数为: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及环境限制指数,分别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度、水资源丰度、受胁迫强度、污染物承载压力、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结果表明:2018年祁连山保护区所属8个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除天祝县为良,其余8个区县都属于一般水平。总体表现为林地、草地覆盖率较低;水域、湿地面积较小,各种未利用土地面积大。  相似文献   

17.
石油污染物对土壤的破坏及环境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双扣  彭雪梅  朱建芳  郭莉萍  石晓刚 《科技信息》2009,(20):I0075-I0075,I0078
随着石油的勘探开发和区域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石油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在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冶炼、运输、使用和处理过程中,污染、遗漏、井喷、输油管道泄漏等事故频发,导致严重的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身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成为困扰环境领域重要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因此,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迫在眉睫。本文主要概述当前土壤石油污染的危害及其现状,介绍主要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适用范围。同时指出在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过程中,应注意传统方法与生物修复方法相结合。发挥各自优点,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微生物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矿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采矿活动后遗留了大量废弃矿山,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笔者基于矿山生态修复背景总结了目前废弃矿山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常见生态修复技术,并根据矿山修复过程中微生物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将应用于矿山生态修复的功能性微生物划分为植物根际促生细菌、矿物质溶解微生物、固氮菌、根瘤菌和菌根真菌等5个类别,阐述了功能性微生物在土壤重构与植被重建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认为:微生物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功能性微生物接种剂一直存在是最理想的状态,可以长期对生态系统起到积极作用,延长微生物接种剂的存活时间以及其作用发挥时间对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类型废弃矿山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开展废弃矿山微生物原位应用的相关研究,生产适合不同类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功能性微生物,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揭示微生物溶解矿物的长效作用机制,保障植物的养分供给是功能性微生物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应用领域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在对目前生态功能区划众多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将GIS技术应用到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生态功能区划中。根据研究区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差异,把区域划分成四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即北部森林生态重点保护区,中部林、药、养殖、矿产限制开发区,中部粮、椒、果、城镇与贸易重点开发区,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区,并综合考虑区域实际情况进行深一步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型露天矿区长期高强度开采驱动下的生态累积效应,以及其导致的植被受损、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水文失调和地质变化,已成为恢复生态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露天煤矿生态环境的恢复处于发展阶段,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根据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等指标体系,结合我国露天煤矿排土场生物修复与生态重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恢复主要以地貌重塑、土地复垦和植物修复为主要手段;(2)目前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研究作为生态重建的重要基础,土地复垦应考虑生态效果;(3)露天煤矿排土场生物修复作为生态恢复持续进行的关键,强调土壤基质改良、适宜性强的生物种类筛选、环境因子调控措施的技术耦合.(4)通过轻量化、绿色化、生态化的重建技术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