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相不锈钢薄壁管的焊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双相不锈钢薄壁管焊接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焊接工艺制定的原则.结合施工实例,制定了具体的焊接工艺参数,并在实用中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对S32001双相型不锈钢进行了高温稳态拉伸试验研究,得到了高温下初始弹性模量、名义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等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及其变化规律;利用试验数据研究了Rasmussen模型和Gardner模型的适用性,并基于Rasmussen模型提出了S32001不锈钢硬化指数的计算公式,建立了高温下不锈钢材料本构关系表达式;对比分析了S32001不锈钢与其他种类不锈钢及Q235B结构钢的高温力学性能。研究表明,S32001不锈钢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随温度升高下降,600℃时低于常温时的50%,但高温下材料强度明显高于S30408不锈钢,具有更加优越的抗火性能。该研究结果可用于结构受火性能研究和抗火设计。  相似文献   

3.
S32760是超级双相不锈钢的代表钢种之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YRB-200旋转弯曲疲劳机上对其在空气中的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S32760在空气中的疲劳极限为556.667MPa,S-N曲线的幂函数表达式为S=1055.46285-0.04136.夹渣及其造成的显微疏孔比夹杂物更容易导致双相不锈钢萌生裂纹....  相似文献   

4.
双相不锈钢S32101广泛应用于AP1000三代核电楼板结构模块抗腐蚀内壁板,本文对双相钢焊接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线能量条件下接头性能的变化,尤其是冲击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超级双相不锈钢UNS S32760的焊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级双相不锈钢UNS S32760焊接接头的冲击韧性和耐腐蚀性能是该钢种焊接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选用合适的焊接方法和材料:GTAW-Sandvik 25.10.4L及制定严格的工艺措施来保证焊缝的良好性能。热输入限制在0.2-1.5kJ/mm,层间温度≤150℃是重要的工艺措施;以Ar 3%N2(体积分数)为保护气体而以90%N2+10%H2(体积分数)为根部保护气体可使焊缝组织γ相提高;多层焊是保证该钢焊接接头相比例合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MMS-200热模拟实验机,对S32750超级双相不锈钢在温度为1 000~1 150℃,应变速率为0.01~10 s-1的条件下进行了单道次压缩实验,测定了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对热变形组织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变形温度一定时,峰值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提高热变形温度,降低应变速率,可以促进奥氏体动态再结晶的发生.根据热变形方程计算得到压缩变形时的热变形激活能Q=460 kJ/mol.在相应的变形条件下,获得了S32750超级双相不锈钢热变形过程中峰值应力与Z参数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低碳奥氏体-马氏体双相不锈钢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低碳奥氏体—马氏体双相不锈钢在不同回火温度下硬度变化规律。根据回火硬度的变化,分析了回火过程中组织转变及逆转变奥氏体对回火硬度的影响。同时在一次回火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回火处理,比较一次回火和二次回火的硬度变化规律,确定了低碳奥氏体—马氏体双相不锈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激光焊接接头形式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激光焊接方法制备2 205双相不锈钢对接接头和搭接接头,通过拉伸试验及断口形貌分析,研究了激光焊接接头形式、材料厚度及双相不锈钢焊接接头组织对焊接接头力学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等厚搭接焊接头的力学性能要优于等厚对接焊接头和不等厚对接焊接头,等厚对接接头比不等厚对接接头的抗拉强度要好。  相似文献   

9.
SAF2205双相不锈钢焊接工艺及耐蚀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强  刘艳  张志昌 《科技信息》2013,(23):23-24,29
本试验以获得合理的奥氏体/铁素体两相比例为指导原则,采用6组焊接工艺参数对2205双相不锈钢板材进行对接。首先对各个焊接接头进行定量金相计算及分析,然后通过拉伸、弯曲试验选取力学性能优良的焊接接头进行腐蚀试验。焊缝的耐蚀性因其焊缝中奥氏体含量区别不大而无太大差异,腐蚀介质浓度较高时,在保护气中加入2%的氮气,试样耐蚀性较强,但3组试样的焊接接头焊缝的耐蚀性均小于母材。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铁素体(F)-奥氏体(A)双相不锈钢在950~1200℃单轴压缩时的热脆性,撕裂发生在F/A相界面,热裂倾向对温度十分敏感。通过塑性形变增大F/A界面总面积并改变铸态的魏氏体组织,可抑制热裂倾向.σ相降低钢的热塑性,但它在1000℃以上高温时溶解速度很快。在1000℃以下塑性形变可加速σ相和二次奥氏体(A′)的析出。  相似文献   

11.
简要地介绍了双相不锈钢的优点,综述了双相不锈钢在国外的发展史以及国内的研究进展,并对探讨了双相不锈钢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创新和完善自主工艺技术,缩小客车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全面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安徽安凯股份有限公司对全承载不锈钢车辆进行试制研究。通过对产品设计结构进行了多项重大变革,车身骨架及车身蒙皮覆盖件全部采用不锈钢材料,其制造工饣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碳钢车身本文从全承载不锈钢车体的结构设计出发,详细介绍了该身的制造工艺。  相似文献   

13.
σ相对S32760超级双相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含W的S32760超级双相不锈钢不同温度时效热处理研究σ相的析出行为.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σ相的形貌和化学组成,并研究σ相对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在850~1000℃之间,实验钢析出大量由Fe-Cr-Mo-W组成的具有正方结构的σ相,钢板强度和硬度高,塑性差,延伸率低于4%;1050℃时仍存在少量析出,虽然延伸率大幅度提高至31.1%,但冲击韧性离散度高,冲击功偏低;直至1080℃,σ相才能完全溶解至基体中,抗拉强度为640 MPa,延伸率为35.5%,纵、横向冲击功平均值分别达到217 J和110 J.随时效热处理温度升高,点蚀电位提高,点蚀失重率不断下降,1080℃热处理的试样点蚀电位高达1246 mV.该试样在50℃的3.5% NaCl溶液中腐蚀失重率也仅为0.005~0.007 g·m-2·h-1.  相似文献   

14.
庞忠 《甘肃科技》2013,29(12):56-57
S30409奥氏体型不锈钢不但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便于机械加工、冲压和焊接,而且在氧化性环境中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能;同时,由于奥氏体的再结晶温度高,铁和其他元素的原子在其中的扩散系数小,故其强化稳定性比铁素体高,因此,奥氏体不锈钢也可作为耐热钢使用。就此进行了S30409不锈钢的对接接头组合焊接工艺评定及产品的施焊,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要求,证明所选用的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工艺正确合理。  相似文献   

15.
双相不锈钢超塑性变形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材料的晶体结构出发,研究了双相不锈钢超塑性变形的机理.利用背散射电子衍射花样分析系统(EBSD),获得了双相不锈钢变形过程中的ODF图、极图和取向与转轴分布等晶体取向分布规律.结合透射电镜对微观组织的观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双相不锈钢超塑性变形的机理为形变诱导析出和动态再结晶、晶界滑移以及变形中的晶粒转动.  相似文献   

16.
S30409奥氏体型不锈钢不但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便于机械加工、冲压和焊接,而且在氧化性环境中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能;同时,由于奥氏体的再结晶温度高,铁和其他元素的原子在其中的扩散系数小,故其强化稳定性比铁素体高,因此,奥氏体不锈钢也可作为耐热钢使用.进行了S30409不锈钢的对接接头组合焊接工艺评定及产品的施焊,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要求,证明所选用的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工艺正确合理.  相似文献   

17.
现代双相不锈钢焊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述现代双相不锈钢的发展及有关焊接方面若干问题的基础上,采用有代表性的2205双相不锈钢进行MIG焊接试验,研究了热输入量对焊缝的金相组织、铁素体含量、硬度及冲击韧性的影响,以及混合保护气体(Ar30%He1%O2)对焊缝成形及性能的影响。此外还提出了采用计算机图象分析仪进行铁素体含量测定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205双相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可焊性,采用MIG焊在不同的规范下均可以获得性能优异的焊缝;混合保护气较纯氩保护时可以获得更大的熔深和更好的焊缝形状;计算机图象分析可以更迅速、精确地测定铁素体含量,且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8.
双相不锈钢的性能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毓华 《甘肃科技》2004,20(10):49-51
双相不锈钢 ,由于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和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不仅应用在有发生应力腐蚀破裂危险的环境里 ,而且也已应用在越来越多的诸如油气、石化、化工、造纸、海水系统、化学运输船和建筑等其他的领域里。本文就双相不锈钢的性能进行综述 ,对化工设备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双相不锈钢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双相不锈钢的生产现状、产品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压力容器作为特种设备之一,其质量与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息息相关。本文从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六大因素入手,提出了提高压力容器制造质量的具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