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类区域经济差异的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经济综合差异入手,研究了一类区域经济差异的预测方法,并对我国的区域经济综合差异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程度是反映区域人类活动对土地自然状态改变的综合指标,文章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聊城市2010年变更数据,对其土地利用程度及县乡尺度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聊城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305.70.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程度介于296.97-311.57之间,县级土地利用程度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工用地和农村人口的相关性显著;乡镇级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于280.20 358.58之间,与城镇用地、林地、耕地、水工用地、水域、农村居民点用地、其他土地、交通运输用地相关性显著.县乡尺度土地利用程度的联系表现为土地利用程度高的乡镇分布于县城、重点(中心)镇、交通干线沿线.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省9个地州市为区域研究单元,运用变异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分析2005-2011年省内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区域经济旅游经济总量的差距却逐渐拉大,出现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局面;贵州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各地州市之间的旅游经济有较强的不平衡性.结合累计循环论分析影响贵州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因素,最后据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1990-2005年连续时间序列为研究时段,选取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后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主要特征.其次,对全省总体差异指数进行了区域分解和产业分解,结果发现:从区域来看,对总体差距贡献最大的是闽东南地区内部差距和闽东南、闽北、闽西三大区域间的差距;从产业来看,构成全省总体经济差距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内部差距和第三产业内部差距.最后,针对造成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61个县域的人均GDP,运用空间自相关Moran′sI指数和Getis-Ord G指数分析县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性,通过标准差椭圆研究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的中心性和方向性,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及演化.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近年来发展差异程度逐步扩大,经济热点地区集中在东南部;经济重心较为稳定,有缓慢向东转移趋势,标准差椭圆呈西北-东南走向,呈空间收缩趋势.从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和加强地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黑龙江省1990-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根据基尼系数和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自1990年以来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并且已具有集聚趋势.选取1990、2000、2010年三个时间断面,运用ArcGIS软件对各县域单元人均GDP、NICH指数、Local Moran’s I进行地图可视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圈层结构,经济基础差的地区发展速度慢.到2010年出现了两个高水平集聚区,是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最后,运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模块探索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化的原因,发现政府政策的倾斜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佩  王慧  陈园园 《高师理科学刊》2011,31(2):80-84,98
选取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经济总量、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外向性5个方面的17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采取客观赋权的方法建立加法合成评价模型,基于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做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旅游资源指数、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及国际(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基于协调度理论,以广东省为例,探讨各区域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国际(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广东省大部分地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国内旅游发展水平保持较好的协调状态;相对于国内旅游,各地市的国际(入境)旅游受旅游资源条件的影响较小,更主要的是受到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条件的影响.根据协调度,可将广东省21地市分成3类:协调型地市、基本协调型地市、不协调型地市.最后,从旅游资源、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从宏观经济、产业结构、社会发展三个方面选取物价水平CPI、国内生产总值GDP等11个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选择我国不同区域的14个省市,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SPSS软件得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三个主成分:宏观经济因子F1、居民消费因子F2和产业结构因子F3,并求出14个省市经济发展竞争力的综合排序,最终基于各省市的排名分别为东部沿海地区、京津翼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纵向和横向、静态和动态地分析黑龙江省经济密度、三产产业密度、农业产值密度、工业产值比重几个大层次上的经济指标,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明晰黑龙江省各地区、各经济、产业发展状况,依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社会环境状况,对于指导黑龙江省今后产业布局的调整,协调经济地域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湖南省2014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县级年度更新数据,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各行政区的耕地平均等别;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ESDA)分析湖南省耕地质量等别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耕地质量等别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强的聚集性规律,湖南省东北部的等别普遍低于西部及西北部,即东北部的耕地质量要优于西部及西北部.耕地质量等别空间正相关类型多以"抱团"的形式出现,聚集性较强;而负相关类型则无明显的集中区域,国家经济等无负相关区域.最后结合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差异分析结果,提出耕地质量保护分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均方差决策法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ESDA),在ArcGIS和Geoda095i等软件平台上,对河北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及空间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呈现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特征.Moran散点图显示自然环境承载力主要集中于第一、第三象限,处于正的空间关联关系,局部空间集聚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山东省R&D投入的地域分布特征以及1993年以来R&D投入区域差异指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山东省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较高,中部较发达地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在此基础上分析R&D投入产出效率的区域差异,并提出了提高R&D投入产出效率和缩小R&D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运用非参数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结合数据包络法,以2002—2011年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测评了各地州市的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指数。结果显示:甘肃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成为各个地区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立足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建立江苏省道路交通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计算全省13个城市在道路交通供给、需求、综合承载力等方面的评价结果,并进行了分类排序.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各城市的道路交通承载力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结果分析找出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在发展中的差距与薄弱环节,继而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条件下,形成了以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地理环境为特征的区域经济格局。但是,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中心城市地区贡献率下降;非国有经济在各地区中发展不均衡。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除了注重现有的经济支柱产业之外,还要注意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以点带面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以大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增长点和丰富的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粮食主产与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加大非国有经济在各地区中的发展力度;发挥各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将旅游业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区域经济发展预测的基本原则、种类、预测步骤以及4种常用的方法,简述了计算机在区域经济发展预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7种不同城市化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包括人口\,经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清洁度,服务水平和研发强度,采用基于FE-DK回归模型的STIRPAT模型来评估不同元素对中国三大区域(高度城市化\,发展中城市化和城市化相对落后区域)的碳排放影响。结果表明,服务业水平在高度城市化地区的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发展中的城市化地区人口因素的影响高于其他2个地区。同时,在城市化相对落后地区,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比其他地区更为重要。总体而言,经济城市化是影响3个地区碳排放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具体的解决方案取决于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20.
在现有研究成果上明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再构建评价模型。以CPI、PPI标准差和人均工资收入标准差反映区域间联系程度,以人均GDP基尼系数衡量区域经济差异,以山东省GDP增长率和相对GDP增长率标准差衡量区域发展情况,利用人均教育支出标准差、固定资本投资指数标准差衡量区域持续发展能力。最后,结合2003—2012年数据评价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