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提高Bi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提出了一种Bi/Bi2O3碳纳米复合纤维(Bi/Bi2O3-CNFs)的合成方法。以Bi2S3纳米棒为模板,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及后续高温热处理方法成功合成了具有纵孔结构的Bi/Bi2O3(w)-CNFs。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讨论了不同质量分数的Bi2S3对复合材料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8.7%(质量分数)的Bi2S3时,合成的Bi/Bi2O3(8.7%)-CNFs拥有最佳的电化学储锂性能。当充放电电流密度为0.1 A/g时,Bi/Bi2O3(8.7%)-CNFs复合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806 mA·h/g,并能稳定循环1 000次,即使在5.0 A/g的大电流密度下,储锂容量仍有147 mA·h/g。Bi/Bi2O3(8.7%)-CNFs复合结构改善了充放电过程的动力学性能,提高了电化学性能。碳纤维及内部纵孔结构缓解了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体积膨胀,增强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制备磁性碳酸钙复合材料的新途径,以Ca(OH)2和CO2为原料,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为晶型控制剂,通过在高压反应釜中添加Fe3O4纳米粒子,碳化制备了分散均匀、形貌为中空纺锤状的磁性碳酸钙复合材料CaCO3-Fe3O4,采用SEM、XRD、VSM、XPS、TEM等表征方法探究了反应温度、EDTA-2Na添加量等对CaCO3-Fe3O4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纺锤状磁性CaCO3-Fe3O4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为120℃、Ca(OH)2的质量分数为2%、EDTA-2Na用量为Ca(OH)2质量的8%、反应时间为2 h、Fe3O4与CaCO3的物质的量比为1∶10,所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磨削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s)时,纳米二硫化钼(MoS2)含量对纳米微量润滑效果的影响,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0%,3%,6%,9%,12%)的纳米MoS2和棕榈油混合液,作为纳米微量润滑油液,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磨削加工.使用光学显微镜,观测分析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表面粗糙度、表面形貌.使用测力仪对磨削力进行测量,并通过磨削力计算出磨削力比.最后对纳米(MoS2)在纳米微量润滑磨削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当纳米(MoS2)质量分数为9%时磨削力比最低,为0.0632,表面粗糙度Ra值最小,为1.86μm,且表面碳纤维损伤最小.  相似文献   

4.
采用商业磁铁矿铁精粉(Fe3O4),设计了提纯和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为99.5%以上、分散性良好的α-Fe2O3纳米粒子,对其提纯、制备工艺及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wNaOH对除硅效果影响显著,当wNaOH为39%时,可使原料矿粉中wSiO2由1.11%降至0.032%,得到较纯铁精粉;随烧结温度的升高,α-Fe2O3颗粒的结晶度、形貌特征及磁性能随之发生变化;当烧结温度为670℃时,α-Fe2O3颗粒综合性能最佳,颗粒结晶度较高、分散性较好,具有亚铁磁性;通过对氢氧化铁沉淀物加热搅拌时间的控制,可有效调控α-Fe2O3的晶粒尺寸;当搅拌时间为60 min时,获得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仅为35.3 nm的α-Fe2O3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5.
利用纳米级Fe3O4作为成形润滑油的添加剂,采用表面活性剂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利用超声分散器使Fe3O4纳米粒子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润滑油溶液中。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对配制出的纳米润滑液进行摩擦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纳米粒子对润滑剂的油膜强度影响较大,采用20 nm Fe3O4粒子配制润滑剂时,可有效提高润滑剂的油膜强度;当纳米粒子质量分数达到8%时,摩擦系数有较大程度的降低,磨斑直径减小。这表明一定质量分数与尺寸的Fe3O4纳米粒子可有效提高润滑油的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系统研究锐钛矿相的TiO2纳米棒阵列的转化时间对其微结构与相应Sb2S3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通过使用水热法在FTO导电玻璃/TiO2致密层衬底上沉积了长度、直径、面密度分别为510nm、45nm、250μm-1的ZnO纳米棒阵列,以FTO导电玻璃/TiO2致密层/ZnO纳米棒阵列为模板,利用(NH4)2TiF6和H3BO3,将ZnO纳米棒阵列成功地转化为锐钛矿相TiO2纳米棒阵列。使用SbCl3与Tu配合物的DMF溶液作为前驱体溶液,通过旋涂热解法在所得锐钛矿相TiO2纳米棒阵列上沉积了Sb2S3薄膜,以spiro-OMeTAD作为空穴传输层,组装了Sb2S3敏化TiO2  相似文献   

7.
以NH4Al(SO4)2·12H2O为原料,通过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葡萄糖合成α-Al2O3,研究了葡萄糖含量和预压处理对α-Al2O3粉体合成工艺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变相变过程,降低合成温度。添加质量分数为30%的葡萄糖时,可在950℃合成单相α-Al2O3粉体,合成温度比不添加葡萄糖时低200℃左右;添加质量分数为75%的葡萄糖时,α-Al2O3的合成温度可进一步降低至900℃。添加葡萄糖可以降低α-Al2O3合成温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热加速了NH4Al(SO4)2·12H2O的热分解,二是葡萄糖的添加使NH4Al(SO  相似文献   

8.
基于电厂失活催化剂,采用物相分析、化学组分测试、比表面积测量表征手段确定导致V2O5/TiO2失活的原因为As2O3、碱金属中毒,而失活催化剂晶型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且具有高的比表面积.采用0.01mol/L 的H2C2O4溶液和0.015mol/L的NH3·H2O溶液对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处理可将催化剂表面SO3,As2O3,K2O和Na2O质量分数分别降至0.09%,0.05%,0.02%和0.01%,重新负载1.5%质量分数V2O5后催化剂活性得以恢复.负载3%质量分数CuO后催化剂表现出好的低温催化活性,220℃, 250℃, 280℃ 和 310℃下V2O5-CuO/TiO2的NOx转化率分别为62.4%, 82.2%, 90.8%和95.5%.  相似文献   

9.
针对Al2O3和膨胀石墨(EG)单独作为吸附剂时存在不易分离和吸附性能较差等问题, 以EG为骨料、  Al(NO3)39H2O为铝源、  NH3H2O为沉淀剂、  无水乙醇为分散剂制备纳米Al2O3/EG, 并用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  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吸附剂进行表征; 以Al2O3/EG为吸附剂, 对刚果红溶液进行吸附, 并考察加氨水方式、  活化温度、  活化时间、  Al2O3与EG质量比和浸渍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纳米级Al2O3成功负载在EG上; 逐滴加入氨水、  活化温度170 ℃、  活化时间3 h、  Al2O3与EG质量比为0.06∶1、  浸渍时间为20 min时, 吸附效果最好, 脱色率约为86%;  Al2O3/EG明显优于EG的吸附效果, 其脱色率是EG的2倍以上; 与Al2O3相比, 在吸附后的分离操作中, Al2O3/EG更易分离.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表面包覆法制备了纳米Fe2O3-Al2 O3复合材料, 利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对样品的物相、 粒度和形貌进行了研 究. 结果表明, α-Fe2O3掺杂降低了Al2O3相变温度, 在900 ℃可以得到稳定的α-Al2O3相.  相似文献   

11.
采用还原烧结-磁选法处理高铁铝土矿,考察了氧化钙对烧结及烧结产品铝铁分离效果的影响,借助于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氧化钙用量下还原烧结产品的物相组成及微观特性.结果表明,当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70%时,烧结物料的金属化率达到了93.95%,磁选精矿中铁的质量分数为83.10%,富铝渣的Al2O3浸出率为61.14%,Ca O分别与Al2O3和Si O2全部生成了12Ca O·7Al2O3和Ca2Si O2,铁元素得到较好的还原,同时非铁物质能够与铁颗粒分离.  相似文献   

12.
设计并制备了以聚磷酸铵(APP)为芯材,铝溶胶及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壳层的聚磷酸铵微胶囊(MAPP);将MAPP与三聚氰胺(MEL)和季戊四醇(PER)添加到环氧树脂(E-51)基体中,制备了阻燃环氧树脂EP/MAPP。MAPP表面的Al2O3颗粒可参与陶瓷化反应,提高阻燃性能,并且其表面的氨基可与环氧树脂交联一体化,将MAPP粒子固定在交联体系中,解决APP易水解迁移的问题。测试结果表明:当MAPP的添加量为21份(每100份环氧树脂中MAPP的添加量,质量单位)、MEL和PER的添加量均为7份时,EP/MAPP的阻燃性能可达V-0级别,极限氧指数(LOI)达30.6%,且与EP/APP相比,EP/MAPP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残炭率与残炭形貌均较优。  相似文献   

13.
先用溶液共混法获得Fe3O4纳米颗粒与氧化石墨烯(GO)混合溶液, 再通过阶梯热还原过程(从室温逐渐升至160 ℃)制备Fe3O4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膜, 并用X射线衍射仪、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不同Fe3O4质量分数的Fe3O4/rGO复合膜的结构和形貌, 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复合膜的电磁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 当Fe3O4质量分数为40%时, 复合膜的吸波效能为17.30 dB, 频率为10.72 GHz, 厚度为2 mm, 低于-10 dB[KG*8]的有效吸收带宽为3.28 GHz.  相似文献   

14.
先用溶液共混法获得Fe3O4纳米颗粒与氧化石墨烯(GO)混合溶液, 再通过阶梯热还原过程(从室温逐渐升至160 ℃)制备Fe3O4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膜, 并用X射线衍射仪、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不同Fe3O4质量分数的Fe3O4/rGO复合膜的结构和形貌, 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复合膜的电磁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 当Fe3O4质量分数为40%时, 复合膜的吸波效能为17.30 dB, 频率为10.72 GHz, 厚度为2 mm, 低于-10 dB[KG*8]的有效吸收带宽为3.28 GHz.  相似文献   

15.
以多聚磷酸铵、季戊四醇、氯化亚铜为原料组成膨胀型阻燃系统,研究氯化亚铜添加量对膨胀型阻燃系统复合酚醛泡沫的极限氧指数、燃烧热量释放速率、燃烧总热释放量、比消光面积、有效燃烧热量、耗氧量、烟气密度和有毒气体释放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阻燃体系复合泡沫的极限氧指数在71.5%~73.5%之间,具有良好的阻燃性; 阻燃体系对酚醛泡沫的阻燃符合气相阻燃的机理,并且在氯化亚铜添加量为1.0%~1.5%时,阻燃体系复合泡沫的阻燃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V2O5质量分数不同的V2O5/Al2O3催化剂,采用Zr对Al2O3载体进行改性并应用于催化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二甲氧基甲烷(DMM)的反应中。经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N2吸附-脱附(BET)、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一Al2O3负载的钒基催化剂相比,Zr改性提高了钒氧化物的分散性与稳定性,加强了催化剂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有效调变了催化剂的酸性和氧化性,进而提高了DMM的选择性。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DMM的影响,最佳反应温度为175 ℃,经20%V2O5/12%ZrO2-Al2O3催化氧化,甲醇转化率为27.9%,DMM选择性为99.9%。  相似文献   

17.
有机溴/氧化锑体系对PBT、PE类材料阻燃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共混改性,针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乙烯(PE)类聚合物材料,研究了十溴联苯醚/三氧化二匀复合体系的阻燃协同作用及最佳配比,并对不同阻燃要求的添加量进行了试验研究。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型阻燃剂可减少对材料强度的不利影响。为降低材料成本,对十溴联苯醚、三氧化二锑、氢氧化铝三元体系在PE中的阻燃效果进行了进一步探讨,10%的氢氧化铝可替3%的十溴联苯醚/三氧化二锑复合阻燃剂。  相似文献   

18.
以可膨胀石墨(EG)和氢氧化镁(MH)为无卤阻燃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无卤阻燃聚丙烯(PP)复合材料(EG/PP、MH/PP和MH/EG/PP),采用热重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热降解过程,以氧指数(LOI)和垂直燃烧(UL-94)评价研究了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采用锥形量热仪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燃烧行为.结果表明:MH和EG间存在显著的协同阻燃作用,在阻燃剂质量分数为60%时,MH与EG质量比为5 : 1的MH/EG/PP材料其氧指数可以达到29.7,与MH/PP复合材料相比提高了11.2%;EG与MH协同具有良好的降低热释放作用,与PP和MH/PP相比,MH/EG/PP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eak-HRR)分别降低了73.9%和34.2%;EG和MH的协同作用大幅度降低了MH/EG/PP的质量损失速率;结合残炭的形貌结果,揭示了EG和MH协同阻燃机理的关键在于增强了炭层的隔热和隔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化学链制氧原理构架了加热炉富氧燃烧系统,以解决富氧燃烧氧气来源问题.通过对Co3O4氧解耦特性的研究,分析构建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Co3O4释氧反应平衡氧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增大,当反应温度为900℃时,平衡氧的体积分数为29.6%;烟气中CO2,H2O等成分不会对Co3O4释氧过程产生影响;随Co3O4与烟气物质量的比的增大,烟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当物质量的比为1∶1时,950℃下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达24.5%;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产量为32t/h的蓄热式轧钢加热炉,富氧率为4%时,Co3O4填充量为3.4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