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计分析中成药常见不良反应(ADR),并提出改善对策。回顾性分析陇西县中医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集的112例中成药ADR报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分布、致ADR的药品类别、给药方式、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因果关系判断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112例ADR报告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20,年龄60岁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2.14%);ADR5~30min内发生(41.96%);致ADR的主要中成药类别为活血化瘀类,构成比为56.25%;静脉给药所致ADR最为常见,构成比高达67.86%;联合用药所致ADR比例74.11%高于单药应用的25.89%;ADR累及最多的部位是皮肤及附件(33.93%),其次是神经系统(18.75%);停药或对症处置后,91例治愈,20例好转,仅1例遗留面部肿胀。结论:中成药所致ADR较为常见,考虑和患者年龄、中成药类别、给药途径、用药情况等因素有关。提示应做好ADR监测工作,并加强用药规范化管理,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分析帕博利珠单抗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规律。调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上报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3份帕博利珠单抗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其报告类型及来源、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既往ADR史和家族ADR史、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发生时间、处理措施和转归、对原患疾病的影响等情况。结果显示:该药所致严重ADR发生率较高(占34.78%),涉及男性(占78.26%)明显高于女性(占21.74%),以皮肤表现为主(占43.59%),皮疹最为常见,且大部分症状并非在短期内发生,对症处理后情况均好转,对原患疾病影响较小,帕博利珠单抗用药期间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3.
64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近4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项目包括: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给药途径;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不良反应描述.结果:本组ADR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44.79%),其次是输液样反应(15.40%)、消化系统(12.29%)及心血管系统损害(10.89%).结论:涉及的药物以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中成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酒泉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酒泉市人民医院2006年上报的74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4例ADR中,小儿和老年患者较多,分别占总例数的33.8%和23.0%;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1.9%;由中药制剂和抗感染药物引发的居多,分别占总例数的40.5%和35.1%;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居主,其次是皮肤及附件损伤。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5.
探究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并对合理用药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10月庆阳市中医医院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84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对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进行总结,探究如何提高用药安全性。84例患者共分离出137株致病菌,革兰阴性菌构成比为48.17%,革兰阳性菌构成比为29.20%,真菌构成比为22.63%;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构成比最高(34.52%),其次为青霉素类、(17.86%)、大环内酯(14.29%);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30.95%)、消化系统反应(20.24%)居多;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适应症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时间过长偏多;不良反应多于给药后30min内发生,静脉给药的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种类较多,临床医师应掌握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针对不良反应原因提出几点对策,以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静宁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该院)2010年6月到2014年6月收集的178例发生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本组178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为过敏反应,占33.71%,其次是药物原因,占23.03%,然后是患者用药后饮酒,占12.36%;涉及的药物种类主要有8种药物,其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头孢替唑钠,占29.77%,其次为头孢哌酮,占25.84%.其中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第三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里较高,占87.64%.本组178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变态反应,其次为恶心、呕吐等;其中累及系统——器官最多的为全身性损伤,占35.96%,其次为消化系统,占23.60%.结论:临床在对患者实施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中,应根据患者个体因素有针对性用药,同时还应该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严格控制用药方法和用量,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李锐芳 《甘肃科技》2020,(14):145-147
分析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应对方法。选取金昌市永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55例,起止时间是2017年1月~2019年6月。回顾患者的资料,对不良反应的症状表现、出现时间、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合理用药措施。55例患者中,60岁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41.8%,其次依次为41~60岁(32.7%)、18~40岁(16.4%)、18岁以下(9.1%)。不良反应累及皮肤(36.4%)、肝肾(21.8%)、消化系统(18.2%)、血液循环系统(14.5%)、其他(9.1%);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24h以内(92.7%);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溶媒选择不当(38.2%)、给药途径不当(27.3%)、输注速度快(18.2%)、个人体质问题(16.4%)。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和年龄、溶媒、给药途径、滴速、个人体质等有关。提示医生制定合理用药措施,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17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性别和年龄分布、给药途径、发生时间、药品分布、累及器官/系统、常见ADRs症状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统计和评价。结果在172例ADRs报告中,10岁以下的患者有56例,60岁以上的患者有62例。引起ADRs的抗菌药品有8个大类,47个品种。结论抗菌药物的ADRs发生与药物品种、给药途径、患者情况密切相关,完善ADRs监测和评价,能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分析药剂科参与抗菌药物用药管理对患者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选取卓尼县阿子滩乡卫生院药剂科参与管理前158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作为对照组,参与管理后158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观察组总合理用药率为89.87%显著高于对照组70.89%(P0.05),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剂量不合理,时机不合理,给药方法不合理,用药种类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药物联用方面中单一抗菌药物与未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联抗菌药物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药剂科参与到抗菌药物管理中,可提升合理用药率,减少多种药物联用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调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临床使用安全性。选择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治疗的23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为正常组(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和不良组(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236例患者分为185例正常组和51例不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1%。不良组60周岁以上、抽烟、喝酒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静脉给药、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患者例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药物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最多。51例药物不良反应共涉及9种菌素类抗生素,以头孢哌酮发生率最高。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年龄、抽烟、喝酒、药物使用及药物种类等多种因素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临床使用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1.
采用数据回溯结合统计学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筛选我院上报数据。通过整理、统计与分析,共筛选24例甲氨蝶呤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女性患者占87.50%,主要累及患者肝胆系统的损害。研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建议增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意识,拓宽诊疗思路,降低患者药源性伤害。  相似文献   

12.
了解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的干预措施。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发生中药注射剂ADR患者的年龄、体质特点及过敏史,以及与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输液操作流程的相关性。中药注射剂ADR有患者因素(年龄、体质和药物过敏史),护理人员未按中药注射剂使用规范,如护理人员在输注中药注射剂时未做到现配现用、输注速度过快、未严格遵守中药注射剂使用说明使用溶媒等因素。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应规范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操作流程,建立和健全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度,加强中药注射剂输注过程中的用药监护,是降低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离不开药物,但药物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会伤害到人类。特别对于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种疾病,服用的药物较多,药物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大大增加。如果医生不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特点,用药中就容易出现不合理现象,给患者的身体造成危害。一、造成老年人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老年人体内各组成成分、血流量和生理功能均有较大变化。除脂肪组织增多外,其他方面如肝、肾、脑等的血流量、全身含水量、心排出量、血浆蛋白、肾功能等均见减低或减退,因而老年人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均和中青年人有显著差别。如果用药时不充分考虑到这些改变,就易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2,医生对药物的相互作用知之不详。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种疾病,每日服用药物的品种较多。多同时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安眠药等。用药的品种越多,则医生对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越难把握,用药不合理现象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3,有些医生觉得药用得越多越好,用得多,总有一种药会命中要害。比如笔者所见一位老年患者同时服用络活喜、元治、康可、依那普利、寿比山、尼群地平六种药治疗高血压,结果造成血压过低。4,有些老年人偏信电视、报纸上的药物或保...  相似文献   

14.
调查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TCMI)临床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安全性。通过天水市中医医院管理系统调取2017-2019年活血化瘀类TCMI的应用信息,统计各种活血化瘀类TCMI的总用药金额、日用药金额(DDC)、用药频率(DDDs)、用药总天数,计算药物利用指数(DUI),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017-2019年销售金额位于前2位的活血化瘀类TCMI品种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并呈逐年增高趋势;DDDS位于前3位的活血化瘀类TCMI品种是血塞通、冠心宁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各年度DUI0.9、0.9~1.1、1.1分别有2种、6种、2种;活血化瘀类TCMI所致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39.34%),其次是消化系统(21.31%)。活血化瘀类TCM在临床应用量较大,部分品种在用药剂量上存在不合理现象,而用药不良反应多有出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受累为主。故临床应加大对此类TCMI使用的监管,规范临床用药,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观察大剂量氨溴索用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实际疗效,探讨该用药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16年4月至同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n=54)及对照组(n=54),其中观察组剂量为600mg,每日单次静脉泵入给药;对照组剂量为80~100mg,每日单次静脉推注给药。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影像学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中共52例患者累及肺叶阴影完全消失,有效率达到96.30%(52/54),对照组中共44例患者累及肺叶阴影完全消失,有效率为81.48%(44/54),有效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氨溴索用于老年重症肺炎的临床治疗,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6.
新型药物在不断被研究使用的同时,由于药品不良反应(ADR)而对人体造成伤害的事件也不断增多。现有的ADR监测系统又存在着数据更新缓慢、与其他系统对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以上现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服务系统。该系统以与院级电子病历系统和院级患者信息管理系统(HIS)集成为方式,可以有效地达成患者根据医嘱进行用药的基本情况、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和疾病病程变化情况的有效综合性采集;同时与更高级的ADR系统的数据信息接口进行数据交换。该系统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可以为各科室提供一站式在线服务的形式,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具有良好的预期。  相似文献   

17.
评价喜炎平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日期2017年10月,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分析纳入研究喜炎平的用药剂量、适应病证、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溶媒及ADR。最终纳入文献158篇,共17334例(不包括对照组病例),发生ADR 970例,ADR类型包括皮肤及附件损害(387例)、胃肠系统损害(271例)等,均经治疗好转。喜炎平在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并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分析抗菌药物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7月收治的953例妇科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时间,统计单一及联合用药情况、抗菌药物使用一般情况及不合理使用情况。953例妇科疾病患者中859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0.14%。平均使用时间为(4.26±1.08)d;两药联合使用率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率及三药联合使用率(P0.05);抗菌药物使用量较多的为克拉霉素、头孢羟氨苄、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青霉素;本研究859例使用抗生素患者中,不合理用药患者为257例,占比为29.92%;其中,用药时间不当、用法用量不当、给药途径不当、联合用药不当等为主要不合理使用类型。妇科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且用药量大,多为联合用药,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临床医师应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干预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探析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选择甘肃省高台县人民医院接收的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6例,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76例患者中发生病态反应情况占比69.74%(53/76),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情况占比11.84%(9/76),引起畏寒或发热情况占比6.58%(5/76),发生过敏性休克占比5.26%(4/76),出现明显头痛症状占比3.95%(3/76),引起静脉炎情况占比2.63%(2/76);采用口服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情况(3例)明显低于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情况(18例);第1代、第2代、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后分别有7例、31例、27例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可见头孢菌素类药物第1代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第2代、第3代。临床在选择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应合理、规范用药,并针对潜在的不良反应情况做好相应的预防、应对策略,将不良反应程度最小化,用药安全性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分析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临床不良反应,并探究对策。回顾性分析民勤县中医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民勤县中医院口服中药汤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73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不良反应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其中消化系统发生率高于其他系统,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为42.47%;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因素、配伍不当、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炮制方法不当、服用不当、个体差异、误服误用等8个方面,其中药物因素占比最大,其次为疗程过长与炮制方法不当;动物类中药所致不良反应有21例,占比为28.77%。植物类中药所致不良反应有52例,占比为71.23%,不良反应平均转归时间为(2.05±0.66)d。口服中药汤剂所致不良反应应得到临床医师重视,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应从医师、患者、监管等多方面进行干预以预防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