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热带气旋、寒潮与大雾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港口、航道及航运安全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给出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寒潮和大雾的特征.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有2.3次,8—9月是高发季节;寒潮平均每年有3.15次,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大雾日年平均达50~60 d,主要集中在3—7月.并通过SWAN模型,分别计算热带气旋和寒潮天气作用下在横沙浅滩及其邻近海域的波高分布.  相似文献   

2.
传统气象灾害观测数据存在数据稀疏、滞后以及高成本等特性,利用微博等社会感知数据的高分辨率特性,可以分析灾害性天气条件下群体公共行为与用户地理位置的相关性。该文利用自主设计的一种突发灾害天气微博数据采集系统,获取合肥市2016年1月19日到1月27日的寒潮天气下新浪微博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索寒潮发生前、中、后的微博用户时空聚集特征。研究发现,在时间上,微博发布量的变化与寒潮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天当中18时至24时是微博高发时段;在空间上,微博发布地主要集中在一环二环内的商业聚集区、交通集散地、旅游观光中心与高校园区等人流量密集区域。在寒潮词频统计方面,"雪""寒""冷"和"冻"等一系列与寒潮相关的热词,在寒潮期间出现频率有突升的趋势。该研究有助于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与决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西藏山南地区近30年(1981~2014年)6个有人气象观测站的大风资料,对山南地区的大风日数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对大风日数和年代变化进行建模,得出其拟合关系。探讨了大风天气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并对山南地区大风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论为:1山南地区的大风日数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中位于西部的浪卡子站和和南部的隆子站大风日数最多,平均每年出现52d,而位于沿江一线的站点大风日数偏少,平均每年出现10~20d;2浪卡子和隆子两个代表站的大风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冬季和春季是两个站点最容易出现大风天气的时段,而夏、秋两季大风天气较为少见;3两个代表站点的大风日数随着年代的推进均呈现减小趋势,其中隆子站比浪卡子站大风日数减小得更快,减少率分别为1.7d/a和0.8d/a;4西藏山南地区大风天气的成因主要包括:低空急流、温度平流和地形因素。由于山南地区冬、夏两季正处在500h Pa天气图上的两支急流之间,动量的下传有利于大风天气的维持,而高纬冷空气和南支槽前的暖湿气流活动频繁,又加强了该区域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使风力加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新余市2001—2011年共10年寒潮季(11月至次年3月)的冷空气天气过程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资料,统计分析了新余市寒潮若干天气气候特征和寒潮过程的天气现象及其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1年期间新余市寒潮强冷空气逐年的活动频次增加,寒潮均出现在11月—3月,2月和3月为新余市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最频繁的时段;(2)造成新余市的寒潮天气过程的冷空气有西、中、东三路,主要为中路;(3)对新余市寒潮天气过程特征物理量统计得到了一些表征寒潮天气特征量的阈值。  相似文献   

5.
应用1961~2008年共48 a云南125站气温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方法,分析全省寒潮的发生频次、时空分布特征及单站寒潮、总寒潮过程和区域寒潮过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单站寒潮频次呈东高西低分布;全省寒潮过程、区域寒潮过程和单站寒潮均为1月最多,2月和12月次之;省内寒潮频次在减少,东部减少趋势明显;环流分析发现在云南寒潮偏多发生年份,中高纬度地区500 hPa高度场较常年偏低,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弱,850 hPa温度场为负距平.  相似文献   

6.
正气象灾害——寒潮寒潮是指冬季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寒潮主要危害寒潮大风:寒潮大风是由寒潮引起的大风天气。风力通常为5~6级,当冷空气强盛或地面低压强烈发展时,风力可达7~8级,瞬时风力会更大。寒潮冻害:寒潮天气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剧烈降温,低  相似文献   

7.
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发展和成因——基于位涡原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全国各站点资料,应用等熵位涡原理,对2009年1月下旬发生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过程冷空气源地在中高纬新地岛附近.寒潮爆发后,其向南越过长江流域,低层风速加大常以冷涌的形式出现.整个寒潮爆发阶段,高空高位涡向南向东从高层到底层不断侵入到中国,并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对流层顶折叠的现象.此过程中伴随着正涡度增强,对应的低涡系统也越强,当到达我国北方地区时,东亚大槽加深,槽后冷空气随着高空引导气流迅速南下影响我国.  相似文献   

8.
2009年2月11日新疆石河子寒潮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9年2月11~13日石河子各地普降小到中雪,安集海至石河子市沿线及以南地方累计大-暴雪,48小时气温下降7.8~15.7℃,出现了寒潮天气过程。这次天气欧亚范围内环流经向度较大,里、咸海北部的乌拉尔脊一直伸到极地新地岛附近,由于乌拉尔山高压脊是一个长脊稳定、不断南下的过程,西西伯利亚低涡与南支槽汇合,从而造成这次寒潮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9.
利用福建1961~2011年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近51年来福建寒潮发生次数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寒潮活动各地差异显著,呈西北向东南递减形式.寒潮主要出现在10~5月,冬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再次.年寒潮及秋、冬季寒潮呈减少趋势,而春季寒潮呈增加趋势.寒潮次数具有明显变化周期,未来2~3年秋季寒潮存在偏少可能,年寒潮及冬、春季寒潮次数偏多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8年12月21日寒潮天气与2010年5月30日雷雨大风天气两个个例,探讨了寒潮天气与雷雨大风天气对连云港近岸海域风力、海况和海浪等要素产生的影响。寒潮天气,风速逐渐增大,海况、海浪也随之逐渐增大;雷雨大风天气,风速快速增大,海况、海浪也随之快速增大;雷雨大风天气比寒潮天气造成的风浪变化来得突然,不易判断和预防。针对寒潮天气,应用Wilson公式估算海浪波高和利用数值预报模拟推算海浪波高的计算比较准确,与实际观测值的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1.
马欢  郭越  廖顺宝  刘晓  刘广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3):14074-14080
气象要素质量控制中,往往是以全球或全国历史极值、气象站历史极值或季节性极值作为界限值检查标准,该方法在时间尺度上具有广泛性和粗糙性。为了使气象站气象要素界限值检查标准具有唯一性和精细性,将时间尺度缩至以小时为单位,利用全国1942个气象站2019年和2020年每小时气象数据,基于Python语言实现了一套确定每小时界限值的概率统计算法。由于时间尺度小,所以在相邻时刻,该界限值确定方法适用于具有规律性的气象要素(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经过样本统计,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的每小时界限值与其实际变化规律一致,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为后续质量控制界限值检查步骤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贵州省雨凇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初和2011年初历史罕见的持续的、大范围的重凝冻过程前期至初期的环流形势、天气系统、冷暖气团和温湿特征的水平分布及垂直结构作对比分析,发现前期冷空气路径,冷中心强度和位置、南支系统、滇黔准静止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高低空的相互配合是初期低空逆温层形成的主要因子,表现在初期温湿场垂直方向上呈干冷-暖湿-干冷的结构特征,利于凝冻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对比2次凝冻过程初期逐日雨凇观测站次的不同发展路径和发展强度,发现其发展路径与来自高纬的冷空气路径有关,其发展强度与低空逆温的强度有关,且冻雨的落区与逆温中心位置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逆温层的存在是这2次凝冻过程开始的必要条件.从温湿场的三维结构来分析初期低空逆温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来自高纬的冷空气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冷垫,并抬升暖空气,使中层增温增湿,一方面是气团在低空偏东风的引导下从贵州东部向西部爬升过程中形成锋面逆温,二者的共同作用对逆温的出现有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1~2008年1月的中国160站气温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罕见低温冰雪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①中国南方地区持续的低温和降水叠加是形成罕见低温冰雪灾害的直接原因;②2008年1月亚洲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出现了4个较异常的环流.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环流异常偏强,导致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流南北交换较强;东亚槽异常偏强,利于强冷空气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对冷空气滞留在中国南方地区和持续水汽输送起重要作用;高原南侧的南支槽异常偏强,这是持续水汽输送的必要条件;③导致中国南方地区罕见低温冰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异常环流的异常配置.乌山阻塞经向环流较大,但东亚槽的位置偏北偏东,在加强气流东西交换的同时削弱了冷空气南下的速度;副高较强,一方面阻挡了强冷气团的快速南下,另一方面加强了副高西侧偏南气流的水汽输送;高原南侧的南支槽的强弱对水汽的输送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气象条件对O3和PM10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化学传输模式(CMAQ)系统对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2008年秋季的气象场、O3和PM10的污染状况进行模拟, 研究典型气象条件对O3和PM10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珠三角受冷空气过程影响, 污染特征具有周期性, 冷空气过境期间空气质量良好, 冷空气过境前期和回暖期污染严重。1) 过境前期如处于冷锋前部型天气控制下, 珠三角近地面形成逆温层, 混合层高度较低, 早晨累积前日夜间生成的PM10, 造成珠三角北部和中部污染; O3日间和PM10夜间污染区域分布在偏北风的下风向, 造成珠三角南部污染。2) 过境前期如处于高压底部型天气控制下, 将形成逆温层, 垂直输送较差, O3和PM10沿着东北风向水平传输, 造成珠三角西南部污染。3) 回暖期通常处于变性高压脊型天气控制下, 珠三角近地面形成逆温层, 受静小风影响, 水平输送较差, 导致O3和PM10的污染分布在珠三角西部、西北部和中部源排放区, 造成持续性局地污染。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地区边界层气象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气象台站1995-2000年地面气象资料和部分地区的探空资料,分析研究区域气候与天气背景,风、温、混合层厚度、大气稳定度等大气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还受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越南岭下沉气流等的复合影响;逆温频率很高,混合层高度较低,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复杂的下垫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边界层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徐州气象资料计算了徐州各地的温湿指数。结果表明,徐州及其各县就月平均状况而言,在5—10月的半年中无闷热不舒适的月份,其余月份则冷而使人感到不舒适;就午后14时的温湿指数来看,徐州的闷热不舒适的日子相对集中于7、8月,且不舒适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heat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outhern boundaries of severe cold and cold regions of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are analyzed by using daily and monthly average tem- perature data from 590 weather stations in China and based on regulations of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Design Rules (GB50019-2003) and Thermal Design Rules for Civil Building (GB50175-93) (China National Standard). The contribution of climate warming to coal saving for heating during cold seasons in major cities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indices of coal consumption for heating in major cities during cold seasons defined in Energy Conservation Design Standard for New Hea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JCJ26-95). Comparing with the period before 1980, southern boundaries of se- vere cold and cold regions shift toward north up to 2 degrees in latitude since the mid-1980s. Theo- retically, climate warming could contribute to 5%―10% coal savings for heating since the mid-1980s in major cities, and even more since the mid-1990s.  相似文献   

18.
李艳红  张军  李瑞萍 《太原科技》2012,(3):54-55,58
根据太原市城区和郊县的11个自动气象站2008—2011年的观测记录,分析了近年来太原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城区热岛强度季节变化明显,以冬季最强,夏季最弱;一年四季,增温都主要体现在最低气温的升高上。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0—2012年汉江流域11个气象站的降水量和气温以及1960—2010年太平洋中高纬年代际振荡(PDO)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SOI)的月值数据,分析了汉江流域降水和气温与PDO和SOI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汉江流域上游5个气象站当年3—4月的总降水量与上年3月PDO指数存在95%置信水平以上的负相关,上年9月至当年6月总降水量与上年3—5月SOI指数平均值存在95%置信水平以上的正相关;中游3个气象站当年3—5月降水量与上年3—4月PDO指数平均值存在95%置信水平以上的负相关,当年11—12月总降水量与上年9月SOI指数存在95%置信水平以上的正相关;下游3个气象站当年3—4月总降水量与上年1—3月PDO指数平均值存在95%置信水平以上的负相关,上年11月至当年1月总降水量与上年8月SOI指数存在95%置信水平以上的负相关;汉江流域11个气象站当年3月气温与上年10月PDO指数存在95%置信水平以上的负相关,当年11—12月气温与上年8月SOI指数存在95%置信水平以上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极端温度事件区域性的分析方法及其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61-2002年42年中国站点的日最高、最低温度资料,运用累积频率的阈值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以及全国的温度日较差极端事件的区域性特征.本研究中的极端温度事件的区域性指的是,当某单站发生极端温度事件的同时,全国其余各站也发生同一种极端温度事件的概率分布,即成片发生极端温度事件的区域尺度.对每个研究站点均可寻找出一个与基准站同时发生极端温度事件的高概率站群,近似地用面积指数来表征站点群的区域大小,以此衡量成片发生极端温度事件的区域大小.结果指出:我国东部地区的极端高温、低温事件的面积指数的大值区分布较为一致,我国华南地区、江淮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面积指数的大值区分别集中在江西省和湖南省的南部,江西省北部和长三角地区,陕西省和山东半岛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南部.即说明,无论是极端高温事件还是低温事件,上述地区的区域敏感性均较高,同时发生极端高温(低温)事件的区域尺度较大.四个区域的区域平均的差异表现为:在极端高温事件中,江淮地区的面积指数最大,华北地区的最小.在极端低温事件中,华南地区的面积指数最大,而江淮和东北地区的最小.同时,对温度日较差的极值事件分析可知,极端高值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