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苏全有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2(5):36-45
为学界所忽视的政府阶层的中西文化观,在清末主要有两种形态:中西会通、中不如西。其中的中西会通思想,樊增祥所著《樊山政书》是很好的解读文本,樊增祥的中西会通思想主要包括通中西之邮以开民智、对西学中的六种错误行为的批判及中西之间的中庸等内容。至于中不如西思想,孙宝?在《忘山庐日记》中有详细的表白,这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及军事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清末同乡会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缺乏对其的详细论述和整体研究。作为一个以地缘观念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清末同乡会在会员方面主要是由共同生活的进步同乡人士、管理人员和捐助经费的官绅士商等组成。为了维持同乡会的有效运转,各省同乡会几乎都在管理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内容涉及管理机构、选举方式和规则、会期和经费。清末政局风云变幻,寻求救国道路是整个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目标,从而使得这时的同乡会既具有自身互助、公益方面的功能,同时又以爱国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士人作为思想前沿的一个群体,对明王朝的衰亡和清王朝的崛起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士人的忧患意识在此时期有的表现出了对明亡的担忧,以直言极谏或者领兵抵抗的方式体现出来;有的明哲保身,以隐居或潜身学问的方式避世;更有的士人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为新崛起的清王朝服务。各种表现的原因:一有传统忠君观念的影响,二有个体意识的觉醒,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靖人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3(1):45-50
东西一词表示万物,乃口语常用词。明清以来,关于东西一词的演化,出现了众多观点,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意见。梳理这些文献,对于我们探索东西的起源演化,是极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6.
李俊锋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1):79-82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推广种植,农业垦殖面积的不断增大,森林的大量砍伐,再加上山地环境的脆弱性及干冷的气候,使原本人口稀少、植被茂密的伏牛山区,森林不断减少,河流航运价值逐步降低,农业生态环境亦渐趋恶化。 相似文献
7.
第三纪济阳盆地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8(1):117-123
依据中-小型构造、深部构造、地温场、岩浆活动、沉积建造、地貌和水文特征判断,早第三纪济阳盆地大地构造性质属大陆裂谷,其演化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孕育、裂谷期初始扩张裂陷—强烈扩张裂陷—晚期扩张裂陷—衰亡和后裂谷期拗陷漫覆6个阶段,晚第三纪为拗陷盆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