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法学教育带来许多新课题。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对“法治”的内在要求,决定了法学教育应从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教育口径、调整教育目标、强化国际化意识等方面入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几千年来,忧患意识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它作为一种激励人生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能激发大学生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大学生谋求民族振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我们要结合各个方面增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以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强化大学生个性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大学生个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校教育者应该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良好个性自由、充分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朱颖俐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0):139-142
我国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后,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传统模式形成了很大冲击。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把司法考试对法科学生能力的评价作用过于绝对化。法学本科教育应对司法考试冲击的策略应是以确保培养法科学生专业素养的法学教育为前提,努力提高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  相似文献   

5.
新建本科院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种种的问题与不足,软件与硬件的不配套,管理体制的落后,学生素质的低下,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严重妨碍了法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法学实践,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法学本科教育的再发展找寻到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法学本科教育有更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6.
宗教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大众化进程、构建校园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探索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和谐观、法制观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内容,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加强宗教文化知识教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强化宗教预警机制建设、注重宗教理论研究,引导大学生把旺盛的精力集中到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相似文献   

7.
陈一祥 《科技资讯》2007,(21):128-12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21世纪党的三大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野下,研究加强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的新要求的角度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是导致我国高素质法律人才短缺与法学专业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根本原因。科学定位我国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法学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关键。未来法学教育应该是多层次、一体化体系下的高起点、法律事务的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的精英化相统一的发展方向,因此也决定了我国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理应在多层次结构上的法学应用人才、法学研究人才和社会管理人才的共同培养。  相似文献   

9.
汪倩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3):121-122
在现代社会中,法学教育作为一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向社会输送的法律人才的优劣。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法学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力量。全国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法学院系,也基本形成了有我国特色的法学教育体系。但长期以来,专业与职业相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法学专业学位制度混乱等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问题的症结在于对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不够准确,法学教育体制不健全。对此,必须明确我国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制度上改革我国的法学教育体制,以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史杰  闫勇 《科技信息》2007,(25):4-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纳入和谐社会视野。从和谐社会的视角探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如何从法学理论上认识这一重大课题显得尤为紧迫.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目标是建设一个和谐法治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应从两个层次上进行构思:首先谋求的是法治控制下的权力,这是和谐社会的手段追求;其次谋求的是法治保护下的权利,这是和谐社会的日标追求.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法治调控,达到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陈妮 《山西科技》2010,25(5):24-26
阐释了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涵义,归纳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基本方略"与"基本任务"具有统一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项重大基本国策的自然延续和必然结果,是依法治国的目标。二者在本质上不仅不相矛盾,反而是吻合一致的,是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历史渊源,分析了和谐社会中图书馆面临的新任务,就图书馆实施育人工作的途径和手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领域,它和其它社会系统之间,以及传播领域中各部类之间都有丰富复杂的联系,体现着新闻传播特有的运行规律。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宏观上把握媒体运行规律,才能更娴熟地驾驭媒体,使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媒体的基本运行规律有:传媒事业的基本面貌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传媒的管理制度必须要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传媒发展必然会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与成熟;扩大媒体报道空间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前提;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中国媒体积极走向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不仅是法治的生长根基,也是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法治的中国特色,应在于它不仅要保障一般意义上的秩序、自由、效益和正义,更要成为和谐正义.当下中国法治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法治"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发展向度,用和谐精神统领法治实践,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成为一个充满和谐精神的伦理实体.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我国教育存在问题,提出了创建和谐教育新环境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特征与法治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法治的内涵是一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和目标,就必须秉持法治理念和坚持法治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的矛盾集中表现为人类的自命不凡。鉴于天人同源、同构的事实,克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认识自然、向自然求法。和谐的自然本质是能量流的对立统一运动。以自然为根基的和谐社会,其核心是生产力的发展,本质是平等主体间对立统一的互动,而它的秩序表现为自组织体系。因此,建构和谐社会,要确立有限建构的指导原则;以“我”为社会的“细胞”,并以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为逻辑的起点;以正当程序确保自由权、平等权等基本权利的实现。综合三者,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或重要任务在于:大力推进公民的自决权认知与自主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和重要手段。二者本质一致。本文通过对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关系的论述,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