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0年仲夏,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带领了一行地质、古生物科考队员,冒着蒸腾的暑热,风尘扑扑地来到了宁夏灵武境内的水洞沟.贾老停步在一所房屋的断壁残垣面前,想起了科学史上一位难忘的过客.就在这家"张三小店"里,曾经居住过世界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人民的朋友德日进.来访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怀念着这位长期在中国探索大自然,并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法国学者.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1999,(9)
张其成博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最年青的教授之一,今年刚40岁,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易学哲学家、中医文化学家。90年代初他主编的《易学大辞典》、《易经应用大百科》、《易医文化与应用》热销海内外。近年他又独自撰著出版了4部学术著作:《易道:中华文化主干》、《易符与易图》、《象数哲学》、《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在文化学术界、中医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并由此获得了多项奖励。  相似文献   

3.
《科技潮》2000,(12):110-112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磨锐砭石为针,开创了刺穴镇痛的医疗史。然而无数杏林先贤呕血终生也未能回答出针灸的原理。本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见医务工作者时深有感触地鼓励大家:“中国人几千年前就能用针刺治病,将来一定能说出其中道理。”  相似文献   

4.
杨钟健(1897~1979),字克强,陕西省华县龙潭堡人。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1917年毕业于陕西省立西安第三中学,随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京期间,他开始与李大刽、毛泽东、邓中夏等革命家交往并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冬赴  相似文献   

5.
6.
正植物有形态各异的叶片,有绚丽多彩的花朵,有千奇百怪的果实和种子。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它们,科学家深入山林精挑细选,把一些植物采集回来,然后裱在台纸上、封在树脂中、装在盒子内、浸在瓶子里,使之成为具有永恒之美和研究价值的标本。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离不开科学管理的组织和应用,要想在企业运营、工业生产等领域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进行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管理,搭建集成管理决策、控制和调度平台,通过管理将多种技术有机集结起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保障质量降低成本的同时完成多角  相似文献   

8.
王董浩 《大自然》2021,(2):30-35
中国中生代的沉积地层分布广泛.随着占亚洲洋的消亡,在中三叠世以后,中国绝大部分区域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形成了大量的陆相沉积盆地,为脊椎动物化石的沉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在化石标本中发现了一些病变案例,使得中国的中生代古脊椎动物古病理学开始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南昌大学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刘正东教授,用自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诠释了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执着让死亡却步刘正东1948年生于南昌,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政协委员、贵州大学副校长金教授敏锐地认识到植物体表微生物对植物防御病虫害的作用、有益微生物对植物病害防治的意义及前景,在当时我国尚属空白的昆虫学线虫学等新兴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突出的贡献。由于蜱螨学这一国际新兴学科与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我国尚有许多薄弱或空白领域。  相似文献   

11.
科研实践和教学活动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和眼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鲜活和精确的知识和理念传递给学生;而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则为其提供了绝佳的开阔眼界和思维的途径,能让教师在不断积淀中收获更多传道授业时可以派上用场的感悟。林忠平在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研究生院  相似文献   

12.
邢献然,1994年3月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冶金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物理化学系主任,兼任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重庆大学教授、全国X射线粉末委员会委员、全国相图委员会委员、美国陶瓷学会会员等职。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九年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筹委会成立的消息在报纸上发表不久,筹委会就收到了一封寄自河南郑州的来信,信中说:我叫荆三林,现任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早在兰十年代,我就学习过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及技术.四十年代又担任过大学博物馆学教研工作,曾立志为发展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尽绵薄之力.可是近二十多年,我因为被错划为右派,长期没能正常工作.喜悉你们正在筹建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相似文献   

14.
15.
惊闻一代数学宗师陈省身先生离我们而去,天津科技馆全体员工悲痛万分。噩耗传来,我们真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就在2004年9月22日,老人家还神采奕奕地来到天津科技馆,参加建馆十周年馆庆活动。11月初在南开校园举行的“陈省身星”命名新闻发布会上,陈先生还兴致勃勃地与天学专家交谈。没有想到,事隔一个月,这颗在国际数学界光彩照人的巨星就陨落了。悲哉!痛哉!科技馆人的心在流泪。  相似文献   

16.
九月的南粤大地,稻浪滚滚,碧波万顷。在四会县大沙公社的田野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同社员们一起聚精会神地观察水稻综合防治虫害的情况。只见他,一会儿弯下腰翻看稻子的叶背,一会儿拿起害虫的遗骸仔细观看。这位老人,就是我校生物系昆虫学教授蒲蛰龙。蒲蛰龙近年来在荔枝、水稻等虫害的生物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闵乃本,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兼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留校任教48年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辛勤耕耘,多次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了《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专著。  相似文献   

18.
蒋民华,1935年8月生,浙江临海人。1952年考入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赴厦门大学师从卢嘉锡教授进修晶体学和晶体化学,并开始从事晶体材料的研究工作。历任山东大学晶体生长研究室主任、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新材料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职,现为山东大学教授、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  相似文献   

19.
“想把成果带回自己的国家” 想把成果带回自己的国家是韩旭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的原因。“2001年,博士后研究结束后,我留在了新加坡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发表,我萌生了想回国的想法。在新加坡的第六年,也就是2003年,我发表了28篇论文。我感觉在新加坡一天也呆不住了。”  相似文献   

20.
 最初认识我的导师刘旭霞教授始于2012年4月,那是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后不久,我无缘第一志愿的北京某高校,准备调剂,当时联系了国内多所学校,但始终没有收到复试通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