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入行人过街等待容忍极限时间作为信号配时优化的约束条件之一,提出了线控路段上交叉口之间人行横道信号参数的信号协调控制优化方法.该方法先以两相邻交叉口共红时间作为行人过街绿灯时间,当共红时间不足时,利用路段机动车车队的离散性和流率关系建立延误函数,以机动车在人行横道处造成的总延误最小为目标求解配时优化参数.结果表明,该方法保证了行人过街的安全性,降低了行人延误.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为了处理好城市干道路段上行人过街安全与机动车交通效率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利用下游交叉口红灯信号时间来为路段行人提供专用过街信号相位的行人过街横道信号控制方法.它可由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来描述,其优化目标是在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和维持机动车现状运行水平的基础上,使路段过街横道行人绿灯时长最大化.通过VISSIM仿真和实例分析,对该信号控制设计方法的效果和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对于有行人中央驻足区的情况,过街横道可设置于路段任何需要的位置,且总能计算得到合适的信号配时方案;对于无中央驻足区的情况,应将人行横道设置位置与信号配时同时考虑才能实现良好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3.
行人过街设施是连接整个步行系统的重要环节。"礼让斑马线"的政策保障了行人安全,同时改变了无信号人行横道处行人与机动车的优先通行权。为了研究"礼让斑马线"政策对无信号人行横道以及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在分析"礼让斑马线"条件下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了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发现,"礼让斑马线"条件下:行人过街速度没有明显改变;行人极限心理等待时间缩短;人行横道通行能力增加;路段通行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快速增长,城市道路系统中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为了有效缓减人机冲突,确保行人安全过街,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本文主要从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研究行人过街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首先明确行人过街影响区、行人过街影响时间等概念,确定道路通行能力在行人过街影响下的计算公式;结合调查数据,得到过街行人到达率与影响时间的统计关系,建立行人过街对通行能力影响的数学模型;最后针对城市道路的典型路段,进行实例计算与仿真评价,通过对比模型计算值与仿真模拟值,对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无信号控制方式下机动车道和人行横道通行能力的计算理论,提出了采用信号控制时的相应计算模型;运用概率论和可穿插间隙理论,分析了人行横道由无信号控制方式过渡到信号控制方式的设置条件;在此基础上,从机动车道和人行横道通行能力的角度,给出了路段行人过街由平面过街方式过渡到立体行人过街方式的临界条件,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条件可作为城市路段立体行人过街设施设置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城市无信号控制路段人行横道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过街交通特征的分析,提出非机动车过街的可穿越间隙计算方法,分别对非机动车过街一次穿越1条车道和一次穿越多条车道出现可穿越间隙下的2种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所提可穿越间隙的计算方法,推算出非机动车过街平均延误.经过实地调查及计算结果分析,验证非机动车过街平均延误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并将人行横道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过街延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非机动车过街延误是人行横道处过街总延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城市干道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行人过街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城市干道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行人过街特性进行了分析,在对行人过街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反映行人过街效率的6个具体指标,以某市典型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为实例进行了交通调查,测算了行人过街效率指标的实际值.通过对指标值的分析,找出了观测路段交通秩序混乱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中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往往因不合理的信号导致行人不愿遵守交通信号规则,造成机动车与行人通行冲突,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极大地安全隐患.通过对路段行人过街现状调研分析,以人车协同控制为目标,充分考虑不同行人数量下行人过街的等待时间、过街需求及机动车的通行效率,设计了一套基于人车协同的感应式路段行人过街信号控制系统,通过...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设置行人过街绿灯时间,保障行人安全和提高运行效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人群穿越时间进行建模.分析了信号控制下行人过街的行为特性,将人群穿越人行横道的时间分为基本穿越时间和阻滞延误时间.从双向行人相互干扰特性出发,研究了双向行人相遇阶段中行人方向比率与人行横道实际容纳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群穿越时间模型,并通过数据调查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文中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调查数据相比,最大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21%和6.26%,模型精度高于HCM中的计算模型,可为行人信号配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处,行人过街没有过街信号的保护,与机动车相冲突,研究行人过街穿越行为对提高行人的安全和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过街行人在不同到达车速下选择不同可穿越间隙的比例,接着通过分析行人过街时车辆速度的变化研究了过街行人与车辆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保证路段行人过街安全与过街需求的前提下,同时提升路段车辆运行效率,本文充分考虑车队离散到达与路段行人过街的动态影响,建立了路段行人过街感应式信号控制方法。首先,本文基于Robertson车队离散模型,以车头时距对上游到达车队进行动态划分,并根据路段行人过街点位预测下游车辆排队状态;以车队离散度选择下游到达车队中车辆作为信号优化输入参数建立感应控制方法,同时分析了路段行人过街位置对配时方案的影响;然后,通过SUMO的交通控制接口(Traffic Control Interface, TraCI)搭建仿真环境,以车辆与行人的综合平均延误,分别对路段单向与双向交通环境的信号配时方案进行仿真验证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感应控制而言,优化后的感应控制在单向交通与双向交通情况下,行人与车辆综合平均延误分别降低5.56%、7.06%。  相似文献   

12.
无控制人行横道处的行人和机动车延误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无控制人行横道处行人和机动车的运行规律的观察分析,对国外有关研究中不合理的假定进行了修正,从而提出了一种计算无控制人行横道处行人和机动车延误的数学模型,同时,在文中还通过大量的观测和理论分析,确定了过街行人的到达规律及模型中涉及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无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方式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简练且有广泛应用性的无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延误模型,定量的比较和分析了不同道路宽度和不同流量条件下一次过街方式和两次过街方式的行人延误,最后综合考虑行人过街的安全性、便捷性,机动车行驶效率和道路条件,给出了双向两车道和四车道时,两种过街方式的适用范围.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解析无信号控制行人过街设施的交通流特征和为最佳设置行人过街设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一次过街方式交叉口的交通拥堵状况,以感应控制为核心的行人二次过街系统能够对交叉口的交通状况进行改善,并实现智能控制。系统基于对机动车道和人行横道交通信号相位的合理设置,同时利用行人和车辆检测器实时传输的数据,通过计算机分析计算,得出交叉口感应控制系统应显示的放行时间,设计出能够兼顾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三者安全通行的最佳方案,以此来提高交叉口道路的通行能力,保障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15.
依据单进口放行方式下的信号相位设计原理,考虑到行人与不同相位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利用行人二次过街方案设置原理,提出了单进口放行方式下交叉口行人嵌套相位设计方案;并给出了该方案下行人过街延误计算模型。运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南宁市快环路下某信号交叉路口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可行有效,实施行人二次过街嵌套相位方案后,交叉口机动车平均延误降低了22.1%,该相位下行人延误减少了50.7%。进一步,当行人流量不大于1 000 per/h时,行人延误计算模型接近仿真值。  相似文献   

16.
考虑到实际交通环境下行人违规现象对车辆造成干扰,建立有机动车干扰的行人延误模型。根据行人过街选择行为的差异性,将行人分为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和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首先,分析无信号控制时行人延误情况,为信号控制下的行人延误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基于截断的Adams模型,引入闯红灯率,建立信号控制下行人延误的解析模型,并分析车流量等因素对行人延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行人过街设施选择偏好的非集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行人的交通安全水平和过街设施的使用效率,研究行人对过街设施的选择行为.对中关村大街选择人行横道和过街天桥的402个行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行人特性、设施特性及行人对过街设施的选择特性;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行人选择过街设施的因素,并建立了反映选择偏好的二元Logit模型.观测数据和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模型对行人选择人行横道和过街天桥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0.29%和85.66%.  相似文献   

18.
路段行人-机动车冲突观测方法及冲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理论,对上海市9个路段的无信号灯控制人行横道处的人车冲突过程进行全程录像.通过读取冲突过程中的车速变化过程、车辆运行轨迹变化过程和行人的避险行为,建立了行人一车辆冲突严重程度的辨别指标,对人车冲突过程中行人以及车辆的避险特性进行了定量的总结和分析.研究表明,路段车速与行人过街速度呈线性管理;大多数车辆与行人发生冲突时,在距离冲突点的位置28 m以内才开始采取避险行为;在行人到达为120~140人·h-1或者平均车头间距为85~100 m时,行人通常会聚群寻找可穿越车流间隙过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无信号控制的自动驾驶环境下,自动驾驶车辆的通行轨迹将与过街行人产生大量冲突,如何利用交通控制手段使行人安全通过交叉口,并避免对自动驾驶车辆的通行造成较大的干扰,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冲突相位组的自动驾驶交叉口行人过街控制方法,将到达交叉口的车辆流向分为4个冲突相位组,在各相位组内单独分配通行时间,基于冲突相位组对自动驾驶车辆和行人过街的通行时间进行建模;在穿插式通行模式的基础上,使用行人信号灯保障行人过街需求,建立考虑行人二次过街的自动驾驶交叉口交通控制模型。模型以交叉口各流向需求量与实际交通量乘积之和最大为目标,以各流向允许车辆通行的时间比例和行人信号灯状态为决策变量,综合考虑交通流量、行人和车辆通行权等约束,建立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mixed-integer linear program,MILP),该控制模型可为各流向的车辆和行人分配通行权。【结果】本文模型的车均延误较定时控制方案的降低26.74%,较单次过街模型的降低11.53%,人均延误较定时控制方案的降低51.66%,较单次过街模型的降低36.20%。这表明本文模型能有效提升交叉口的通行...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准确地模拟行人与机动车的干扰机理,提出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人车干扰模型。模型主要由机动车避让模型、行人过街决策模型以及运动模型组成。该模型不仅考虑了行人的主动性决策行为,还考虑了机动车的主动避让行为,重点分析了人行横道等候区域处,行人对机动车避让行为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机动车旅行时间随着机动车限制速度的提高而减小,逐渐趋于平缓;机动车的饱和流量随着行人到达率的增加而降低;机动车的延误随着等候区人数的增加由线性增加逐步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