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贵州省社发攻关项目与毕节市科技项目为依托,以毕节市地震活动与应急管理工作为研究重点,根据"大应急"体制中地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毕节市近五十年4.0级以上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了梳理,用测震学的方法归纳总结了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规律,并在深入研究毕节市震灾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应急工作现状,针对"大应急"体制需求,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在新时代进一步提高毕节市地震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旅游业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旅游业竞争力为切入点,结合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构建了旅游业竞争力体系,对中国31个省市旅游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996-1999年,各省市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产业规模竞争力变化剧烈,消费能力有空间转移,主体区旅游业外向程度低,产业发展能力发展程度较高,接待能力空间上由集中走向分散,科技优势省际分化明显;1999-2003年,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空间格局基本形成,规模空间分布趋于集中,消费能力空间分布分散化现象明显,省际旅游业外向度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主体区域产业发展能力较低且块状集中现象明显,科技进步优势东西差距显著,接待能力空间格局有变动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根据分形理论和方法,利用四川省和重庆市1950年1月—2009年9月(震级≥4.0)的地震数据和川渝地区大地构造图,计算一级和二级构造单元内地震空间分布的信息维,并对地震空间分布及其分维值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显示:1川渝地区的一级和二级构造单元内的地震空间分布具有分形结构,二级构造单元的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差异比一级构造单元更明显;2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大小与构造单元内地震发生的次数没有互相对应的关系,而与地震点空间分布密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地震空间分布分维值与构造单元复杂程度、地壳活动强弱之间有较好的联系,其信息维是构造单元活动性强弱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1969年以前的地震数据为数据源,进行点密度分析,描绘全国地震发生的密度特性;并基于距离利用最近邻分析法和Ripley's K函数法进行统计分析,定量刻画全中国(包含台湾岛及南海)、仅大陆部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三个不同区域的地震灾害空间分布格局;此外,单独对6.5级以上地震进行点格局分析,为地震空间分布的研究提供参考。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数据点的分布,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分布位置以及震级做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震多为构造地震,分布范围广且具有地区差异性,地震点有显著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16,(6):979-985
以县域为研究尺度,选择4个研究时间节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48个县(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高水平区集中在中原城市群中部(郑州市域和许昌的禹州市);较高水平区分布在高水平区外围以及在中原城市群北部零星分布;一般水平区分布在较高水平区的外围和中原城市群区域四周边界;低水平区分布在其他3个区域的外围北部和南部,南北连绵.2显著HH区域分布变化不大,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区域中部;显著LL区分布变化波动大,分布的地区随着时间截点选取的不同而逐年发生变化,舞钢市4年中有3年在其中;显著LH区主要紧邻显著HH区的西部分布;显著HL区未出现.基于空间分布、空间关联格局分析结果,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政策原因、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动态度模型、变化幅度指数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相关方法,明晰了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并结合时间和空间尺度,探究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即依次经历倒"V"型→波动下降→加速下降3个阶段的更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幅度在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上分别呈现"中部高、东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具有地理上的集聚特征,热点区域存在明显空间极化的现象,并呈现"中心辐射递减"的分布形态,即热点区域形成"极核",次热点区域围绕热点区域分布,外围依次为次冷点区域及冷点区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非农业人口与农用机械总动力影响着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强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弱;农用机械总动力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增强;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非农业人口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减弱.关中地区的各县域单元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序地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采用基尼系数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省际人口迁移流的空间集中特征进行了测度.以"五普"和"六普"省际人口迁移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全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的总体基尼系数和31个省市区(港澳台除外)的迁入和迁出基尼系数.根据不同区域迁入和迁出空间集中度的差异,对31个省市区进行了类型划分.通过"五普"和"六普"两个时期的对比,分析了我国省际迁移流空间集中特征的变化与规律.结果表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系统的空间集中特点明显,在空间上正朝着较为均匀的方向发展;我国省际人口迁入流的空间集中程度正趋于均匀化;人口迁入相对分散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而人口迁入相对集中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和西部;这种"内部分散,外部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仍将长期存在.省际人口迁出流的空间不均衡性更为突出,在总体趋于均匀化的过程中,仍有个别省市区的空间集中程度不断加强;人口迁出相对分散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而人口迁出相对集中的省市区主要位于中部内陆地区;人口迁出"外部分散,内部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正不断加强;省际人口迁入与迁出空间集中程度之间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迁入和迁出之间的"U"型曲线特性将渐趋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研究生就业与地区发展的关系,以2009-2016年山东省17地市的研究生就业存量数据和地区发展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基尼系数、空间重心模型两种方法分别探测研究生就业与地区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两者在空间上的地域分布不平衡性及重心迁移轨迹.研究发现:山东省研究生就业与地区发展处于较匹配的状态,年度变化较小.从重心迁移轨迹看,研究生就业与地区发展均呈现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集聚方位均指向东部,且地区发展在该方向的集聚程度更强;研究生就业与地区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接近,处于较匹配的状态;研究生就业与地区发展的空间重心轨迹存在2-3年的时滞,在剔除时滞效应后,研究生就业与地区发展的空间重心轨迹迁移方向表现一致.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合理引导研究生就业流动,以实现研究生就业与地区发展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9.
利用传统统计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利用全国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市统计数据,以城镇化率为测度指标,县级尺度为研究单元,对1990—2010年湖北省城镇化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城镇化格局的现状特征为:城镇化发展空间不均衡,城镇化中低发展水平地区占主体;主要城镇沿江沿路分布特征明显;一城独大的金字塔型城镇体系仍然较为突出.(2)近20年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逐步呈现空间聚集格局,不同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在缩小;武汉城市圈作为区域城镇化"热点区"扩散作用不断增强、辐射范围逐渐扩大;但鄂西南、鄂东北作为区域城镇化的"冷点区"基本没有改变;城镇规模体系日趋合理,特大、大城市聚集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2014年以来的5年间海西经济区"淘宝村"数据为基础,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借助ArcGIS10.1分析工具,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海西经济区"淘宝村"的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西经济区"淘宝村"在市域范围呈现逐步扩散趋势,但空间分布明显不均;海西经济区"淘宝村"存在明显的连片化集聚,跨行政边界明显,进一步探讨其集聚模式:即北部浙东南虹吸型集聚、中部闽东南蔓延式集聚和南部粤东北独立型集聚模式;县域尺度,"淘宝村"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空间极化特征突出,集聚类型稳定,空间内部差异显著."淘宝村"集群发展打破行政边界的分割,这一现象对海西经济区突破行政区划束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以及地统计的方法,探讨1990—2014年嘉陵江流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人口空间分布整体变化不大,呈现圈层式结构和轴向延伸特征,整个流域形成双中心格局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上游流域与中游流域交界处存在人口密度分布塌陷区;嘉陵江流域人口密度整体呈增加态势但局部区域变化明显,研究期间经历了"分散—集中—分散"的动态变化过程;流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局部区域变化较快;如无外力干涉,流域冷点区域和热点区域将有进一步集聚的趋势,下游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未来将以重庆沙坪坝区等为中心向其西北和东北方向扩展,中游人口密度热点区逐步形成.应因地制宜制定流域人口发展政策,重视塌陷区人口引导,推动嘉陵江流域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楚雄地震带1992~2002年期间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地震时间分布的容量维和信息维,得到了容量维和信息维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显示,楚雄地震带上的地震活动时间分布具有分形结构,地震活动的时间分维数无论是容量维还是信息维均反映出较大地震发生前存在着降维现象.  相似文献   

13.
覃睿  王颖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5):2099-2104
通用机场是通用航空活动的重要载体,研究其空间结构形态对通用航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威尔逊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从区域通用航空资源强度、通用机场综合能力及吸引力三个方面对美国西南地区通用机场体系地理空间结构进行细致探析.研究发现:通用航空资源强度东部高于西部,这与人口经济、自然资源、农林分布相一致;基于综合能力的通用机场核心-边缘状分布格局较为明显,呈现俱乐部趋同现象;基于吸引力的通用机场集聚程度高,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区、人口密集区、大都市连绵区及墨西哥湾沿岸工业区;通用机场的分布与地区市场需求表现一致,以经济和人口为依托,大都市区的通用机场航空活动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14.
以赤峰市城子乡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借助DEM图提取高程、坡度信息,分别与2001年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布图进行空间叠加,系统分析研究区近10 a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布与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a)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控制性作用,表现为随着高程的增加,林地变为主要利用类型,耕地在各高程区域中的相对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分布比例逐渐减少,同时土地利用多样性降低。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大多分布在0o~3o坡度段内,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8o坡度段内,说明其受地形地貌因素影响较大,对坡度选择性较高。( b)地形因素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有显著影响,不同地形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存在一定差异,低地形区域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最为活跃的区域。说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是自然条件限制和人类活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是形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背景性基础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省县域为空间单元,在进行乡村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开展2000—2014年四川省县域乡村空间格局及空间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相对较高,平均值均保持在0.5左右,但呈弱化的趋势,空间内部存在较大差异,强乡村性区县趋于集中分布;2)2000—2014年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整体呈现出"U"型空间格局,弱乡村性与较弱乡村性县域在后期明显增加,并向东扩展,强乡村性县域整体趋于向西集中分布;3)四川省县域乡村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乡村性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增强,冷热点分布从边缘到中心整体呈现出"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的"类同心圆"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从系统层面构建四川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演变机制,包括稳定因子、动态因子和扰动因子三大类,并结合不同因子对乡村性格局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1949—2010年兰州市清真寺的空间矢量化数据,通过应用标准差椭圆法(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兰州市清真寺自1949年以来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清真寺空间分布经历了明显的"集聚—相对分散—分散"的变化趋势,并向西北方向延伸.(2)清真寺重心表现出由靖远路街道—临夏路街道—西园街道的移动轨迹,相比七里河区,城关区清真寺空间变化较为稳定.(3)清真寺空间格局演化经历三个时期,依次是1949—1978年集中式扩散,1979—1990年跳跃式扩散,1991—2000年、2001—2010年核心—边缘式扩散,并呈倒"T型"模式.(4)其空间演化主要受宗教政策与制度,人口增长与流动、经济发展与转型以及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省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出老龄化系数(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征老龄化的情况,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研究江苏省老龄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并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在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苏省县域老龄化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即老龄化系数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2000年-2010年空间集聚性有所减弱,空间异质性增强,但是集聚的空间格局并没发生太大的改变;冷热点发生了一定的迁移,2010年在苏南地区出现了冷点区域分支,这与经济热点的迁移有关;集聚格局由"南高北低"向"中间高两边低"转变;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人口社会基本发展因素以及出生率与老龄化呈现负相关,死亡率、受教育程度以及医疗卫生水平对老龄化起正向的积极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对老龄化的影响在两次人口普查中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7-2016年中国603个测站降水资料和ERA5的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从夜雨量和频次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夜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存在夜雨现象的站点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北部、黄淮流域、华中地区、京津冀、华南西北部和东北南部,其中,四川、西藏、贵州、新疆和青海夜雨现象最为显著.根据夜雨率的月变化特征,将夜雨现象显著站点分为N型、V型、M型、W型和Λ型,N型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V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麓,M型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影响N型、V型、M型站点所在区域降水的动力和水汽条件的夜昼差异月变化与对应站点的夜雨率月变化基本一致,N型区域的夜昼差异于春季达到最大,夏季最小,V型区域在夏季最小,冬季最大,M型区域在春季最大.在1967-2016年,夜雨现象显著的地区中,青海诺木洪夜雨现象愈加明显,西藏林芝等地夜雨现象逐渐减弱,这些地区夜雨量比率每十年约变化1%~3%,夜雨频次比率约变化0.4%~1.5%.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因素分析主要是依托Arc GIS软件,从空间类型、密度、关联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主要有:(1)集聚分布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2)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等三个市/州行政驻地周边,并且其空间分布与该省的交通分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3)A级旅游景区整体发展状态较为活跃,并且其空间分布模式表现为由点状到带状再到点状;(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深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其数量与人均GDP、人口分布等人文要素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交通条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企业规模、网络关注度、品牌文化、支撑能力及发展潜力5个维度构建品牌豫酒的综合实力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空间分类法、加权Voronoi图及核密度分析法等方法,对品牌豫酒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各区域发展的空间优化方案.研究发现:(1)从等级划分来看,品牌豫酒之间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高等级品牌的豫酒数量严重不足,空间格局表现出在东部和西部集聚的态势.(2)从影响范围来看,在品牌豫酒分布较为密集的地方,影响范围在竞相发展的格局中受到了挤压;品牌分布较为稀疏的地区,其影响范围相对越大.(3)从集聚特征来看,集聚特性较为明显且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一主一副,点核协同”的分布格局.(4)基于结果分析,将品牌豫酒划分为八大发展区;同时,根据各区域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双核引领,两轴联动,四区协同”的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