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绿色发展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至关重要.该文从绿色社会、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ESDA、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直线”上升趋势,呈现出武汉市最高、天门市最低的格局,区域内部差异显著.2)从空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年到2020年间逐渐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呈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以L-H集聚区为主,具有“离散”和“分化”的现象.4)从影响因素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与环境规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对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程度最深.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城市密集区域。珠三角城市圈是我国目前区域联动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先行地区之一,是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两大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两大城市圈产业结构差异的成因,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特点,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剖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武汉城市圈9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解析城乡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武汉城市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从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活环境一体化4个方面,选取29个具体指标,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运用SPSS的Factor过程,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与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基本一致,武汉市的综合优势及其突出地位显著区别于其他城市,周边8市则在城乡一体化的不同方面各具特色.推进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首先应立足于发挥各自优势,克服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生态因子的主导性、代表性、可计量性 、可比性和易获取性原则,选取有效灌溉面积比率、单位面积SO2排放量、污水排污达标率、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建成区比例、湿地比例、林地比例、水土流失率9个生态敏感性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因子权重,建立生态敏感性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各地区生态敏感性评价值.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范围内鄂东北、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生态敏感度较高;武汉地区敏感度一般;沿江平原地区生态敏感度较弱;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程度整体较高.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机制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迫切要求,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现状基础上,重点从政策制度、经济基础、信息化建设、文化环境四方面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才共享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推动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集群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和形成的基础,提出了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半径的旅游产业集群圈和大武汉旅游产业集群、东翼旅游产业集群和西翼旅游产业集群三个副圈的思路,最后阐述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指标体系框架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存在核心城市“一城独大”、圈内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需要尽快建立城市圈协调机制并加强圈内城市的有效合作,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1—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圈内人口密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各地区增长不平衡,且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人口主要聚集于城市中心;远离核心城市武汉市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且随时间变化;圈内人口密度总体呈现中部密集两侧稀疏,西部密集东部稀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一般机制和特殊机制两个方面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系统,认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生力量,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力. 而城市规划、技术进步和社会人文类型等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外生力量,他们共同作用,不断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 除了一般的动力机制,还对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殊动力如新区开发、交通区位袭夺、大型工程建设、突发自然灾害等做了初步的论述. 各种内生和外生的力量共同作用,不断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从城市圈相关理论入手,论述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所具有的诸多有利因素与条件,同时也阐明其发展现状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最后重点提出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全球正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时期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在2 001~2 010年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竞争力主成份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排序,依据评价结果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演变、主成分演变特征,进而探究其时空演变趋势。通过分析4个时间断面上的城市竞争力等级分布图和空间插值图,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扩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以“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空间结构的研究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空间重构的方法.首先运用Arcmap软件综合经济实力、城镇基础和生态限制3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区域空间的现状分异特征,然后叠加发展潜力和发展政策因素得出区域空间可能的分异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师以及政府对区域最优化发展战略的导向,对区域空间结构进行重构,从而得出未来区域发展的理想性与可行性兼备的最合理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及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湖泊主要指位于建成区及其邻近正在非农化地区中的湖泊,也包括位于中心城市周围点状展布的卫星城镇区域范围内的湖泊.在分析武汉市湖泊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国时期以来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的过程与规律,提出了武汉市湖泊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指出武汉市城市湖泊众多,可分为东沙湖水系、汤逊湖水系、北湖水系、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水系、东西湖水系等湖泊群.认为它们的形成演化、开发利用和保护同城市化过程关系极为密切,明代以来武汉市湖泊变化最为显著.提出了合理永续利用湖泊资源、发展湖泊经济、建设“湖城武汉”、加大湖泊保护力度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武汉市主要夜间经济载体空间位置,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等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形态、空间分布模式、空间集聚区三个方面揭示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空间分布不均衡,汉口、武昌、汉阳分别形成大面积片状分布、“L”型带状分布、点轴分布形态.2)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均为集聚分布模式,总体集聚程度较高,各类型夜间经济载体集聚程度差异明显.3) 武汉市夜间经济载体集聚于主要商圈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商圈周边形成6个主要集聚区,区域性商业中心形成多个小规模集聚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程度是城市群发育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从城市群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应用威尔逊模型、空间统计学意义上的空间关联模型,对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发现城市之间的联系在交通与人口规模之间存在矛盾,采用全局MoranI指数、局部G统计揭示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对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空间整合来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形理论的吉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分形理论,对吉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计算空间聚集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分析了其空间结构特征.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体系优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作为区域空间演化的高级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有着自身演化的规律.本文以欠发达地区青海东部城市群为例,着重阐述其建设的基本条件是否能够真正推动城市群可持续成长,并进一步就建设应寻求的基本路径做了客观解析,由此为推进全省城镇化及促进城市群建设寻求合理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一个崭新的城市空间单元,是带动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它的建设布局对所在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从作为城市一个功能单元的空间属性出发,认为在城市经济空间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对城市经济的不均衡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CBD的分离、分园建设整合以及城市经济空间重组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城市社会空间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则会带来城市社会阶层分化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的某些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