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拉阿拉特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上,构造演化特征复杂。从构造地质理论出发,应用成盆动力学和盆山耦合的理论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解析研究,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其进行了构造演化特征及演变史的恢复,同时,针对该区构造演化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和影响因素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以下重要结论与认识:(1)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构造演化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4 个演化阶段:即碰撞挤压期(C—P)、弧后挤压期(P2—T)、伸展断陷期(J1—J12)和再生前陆期(J22—Q);(2)哈拉阿拉特山及周边地区的沥青及稠油显示,说明该地区发生过油气的运移聚集;(3)哈山地区油气源主要有本地近源与玛湖凹陷远源两种烃源供给系统,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时期为三叠纪和侏罗纪,油气成藏模式初步预测有3 种,远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运聚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砂体运聚早期成藏模式和近源混向阶梯状运聚晚期成藏模式;(4)推覆体下盘的背斜等构造圈闭区带是该区寻找油气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莫里青断陷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系统分析,总结出西北缘走滑断裂带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西北缘断裂成盆期为一条高角度的走滑张性断裂,新近系受挤压应力作用发生反转,形成了内部发育众多具走滑性质的次级逆冲断层、挤压褶皱、花状等构造的西北缘走滑逆冲断裂带;宏观来看西北缘断裂经历了早期走滑拉张和晚期走滑挤压2个演化阶段;西北缘走滑断裂对油气勘探具重要意义:深大断裂通过提供大坡度构造环境、有效物源及保存条件为湖泊水下扇有效储集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且水下扇中扇辫状水道微相上的油气产能较高;断裂带内部形成断褶皱等构造圈闭、具有挤压性质的逆冲断层封堵油气等因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效圈闭条件;各条件有效配置使得研究区西北缘走滑断裂带成为较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3.
二连盆地阿尔善构造带油气分布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阿尔善构造带油气运移与圈闭的匹配关系、生储盖组合特征等 ,认为该区多套烃源岩为复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多期充足的油源 ,多种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 ,多种储集岩体、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场所 ,油气多次运移与多期形成的圈闭的良好配置关系 ,导致区内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 ,在平面上不同层系油层叠加连片 ,形成良好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显示 ,油气分布具有纵向上相对集中 ,平面上受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 ,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据此按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理论 ,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效果 ,并为该区进一步深化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井铀矿点是北大山地区已发现的重要铀矿点之一。在总结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从新井地区铀矿地质特征入手,详细阐述了新井地区含铀建造、区域构造、围岩蚀变、矿体及矿石特征等,认为铀矿化位于断裂构造交叉部位的地层弧形拐弯地段,多期次、长期活动的断裂构造对铀成矿有利;古元古代浅变质片岩为有利的含铀建造,在浅变质片岩与富铀的伟晶状花岗岩接触带上矿化显示好;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呈多期次产出,铀偏向于最晚期岩浆活动形成的酸性伟晶状花岗岩中富集成矿,多期、多次性岩浆活动对铀成矿有利;区内后期热液蚀变改造类型多样,蚀变较强部位铀矿化显示好。综合分析认为,区域性断裂带、古元古代浅变质片岩与富铀的伟晶状花岗岩接触带及热液蚀变带是新井地区铀成矿的有利空间,同时指明了下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系统研究了阿尔善构造带油气运移与圈闭的匹配关系、生储盖组合特征等,认为该区多套烃源岩为复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多期充足的油源,多种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多种储集岩体、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场所,油气多次运移与多期形成的圈闭的良好配置关系,导致区内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在平面上不同层系油层叠加连片,形成良好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显示,油气分布具有纵向上相对集中,平面上受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呈带状分布的特征.据此按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理论,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效果,并为该区进一步深化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乌尔禾组隐蔽圈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乌尔禾组地层是既有烃源岩又有储集岩的复合含油气系统。作者采用现代地震地层学方法 ,通过对地震资料、地质演化历史等资料的研究 ,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对乌尔禾组隐蔽圈闭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认为该层主要发育基于扇三角洲沉积相的岩性型隐蔽圈闭 ,以及受岩性、构造等因素共同控制的隐蔽圈闭。该地区油源丰富 ,但构造圈闭不发育 ;因此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研究和勘探隐蔽圈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阶带油气分布复杂,油气藏类型多,有稠油、正常油和轻质油,还有干气藏。稠油主要分布在断阶带上盘,正常油和轻质油分布在断阶带的下盘及断阶带之间。油气产层多,从石炭系到白垩系均发现油气。采用原油轻烃及天然气碳同位素判断该区油气源,指出油气来自昌吉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源岩,并指出各期油气的分布及次生改造特征。结合源岩生烃史与构造演化史,建立了成藏模式,指出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8.
二连盆地反转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盆地在腾二末期由张性应力场转变为压性应力场,为反转构造的形成创造了应力条件。不同凹陷或地区因地质背景不同,受力机制不同,形成的反转构造特征各异。对于二连盆地而言,形成于赛汉中期以前,反转程度较强烈,有主力烃源层阿尔善组地层卷入变形的反转构造,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9.
张明学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673-675,682
依据最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对长春岭地区的反转构造展开了精细研究.根据该区的构造特征,识别出断层式反转构造和褶皱式反转构造两种典型的正反转构造类型,并进一步研究了反转构造对油气聚集的作用.认为长春岭地区的反转构造形成了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圈闭.同时,该区内反转构造具有十分有利的成藏条件.因此,开展长春岭地区反转构造的研究,对于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下扬子地区海相地层油气赋存条件分析及选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下扬子地区厚逾万米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地层的生、储、盖等条件分析,认为其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质条件,但在中新生代该区海相地层广泛遭受了多期次不同形式不同强度的改造,大部分地区改造强烈,部分地区已被剥蚀殆尽,这对油气聚集成藏的条件有明显影响和破坏。研究认为在后期改造相对较弱的地区如南京拗陷等地,仍然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东西向构造带的属性,为找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横向构造带的概念和特征入手,通过西缘中部在地质、地球物理和遥感等资料与相邻地区的差异分析为主要方法.结果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确实存在一个东西向的横向构造带,且具有形成时间早,多期活动的特点.晚侏罗世是主要的活动时期,造成了西缘南北部构造的明显差异.其形成演化是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动力学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横向构造带具有显著的分区特征,为油气、煤和铀矿共存成藏(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番禺低隆起地区是珠江口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目前已经在该区发现了多个气田和含气构造,天然气地质储量达1200亿m3,成藏条件非常有利。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目前面临着可供钻探的构造目标越来越少的难题。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钻井、古生物、测井等资料,开展层序划分对比工作,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揭示了研究区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及等时地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的构成、分布特征及演化、有利储盖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今后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大侏罗沟断层走滑特征、形成机制及控藏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扭动构造理论,结合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勘测和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在简单剪切模式指导下,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侏罗沟断层特征、形成机制及控藏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侏罗沟断层为右旋平移断层,属达尔布特大型走滑断层的派生构造,并依据地层分布关系及流体包裹体信息,判断该断层形成于印支期,在燕山期有强烈活动;大侏罗沟断层形成于压扭环境,沿Sylvester简单剪切模式中的R'剪裂面发育,并派生出次级断层,构成走滑断裂体系;大侏罗沟断裂带岩石碎裂严重,糜棱化和片理化明显,主走滑带及其分支断层封闭能力均较强,形成了多个有效的断块圈闭,显示扭动构造对西北缘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杜永慧 《科技资讯》2010,(31):92-92
目前,梨树断陷已发现的油气藏多为构造油气藏,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程度较低。该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次水进水退,形成纵向上的多旋回性和平面上的地层超覆与剥蚀,具备形成隐蔽油气藏良好的地质条件。本文试以七棵树油田为例,从油气的生储盖圈运保等多方面对梨树断陷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描述该区逆掩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准噶尔微型古板块的运动体制和深部独特的壳幔结构。准噶尔“古空间应力系统”控制了盆地“外压内张”的构造格局;该区逆掩断裂带的形成是在海西晚期西准噶尔褶皱系向东南沿达尔布特深大断裂仰冲和准噶尔微板块向西北俯冲的结果;该区断裂带与油气富集的关系较为密切,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非常优越,“前沿断褶带”等领域应为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带。  相似文献   

16.
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纪末期的压实驱动型成藏动力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输导格架(连通砂体、不整合面、断裂等 )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和相互组合形式 ,探讨了压实驱动型成藏动力系统油气输导体系特征 ,划分出 3种输导体系类型 ,确定了其分布范围。乌夏地区油气是通过断裂砂体输导体系进行运移 ;克拉玛依及其斜坡区域的油气是以连通砂体不整合面为主要输导体系 ;百口泉地区、凹陷内部的油气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输导体系。该区三叠纪末期油气主要沿夏子街地区砂体断裂输导体系运移 ,油气分布与输导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特征、沉积类型和成藏过程的基础上,以油气源、油气运移方向、运移过程和成藏期等因素为背景,将研究区的成藏模式划分为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输导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输导多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Z"字型输导多期成藏模式和远源混向阶梯状输导晚期成藏模式4种类型.乌夏断裂带构造活动的复杂性导致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多期次和多类型的成藏特点.研究认为,断裂发育和不整合面是形成不同油气藏模式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野外露头追踪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露头直观性识别厘定了中下侏罗统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层序地层界面.通过对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沉积相特征进行解剖,识别出研究区共发育9种岩相和5种典型砾石质辫状河岩相序列组合,并判断出古气候经历了干旱向温带潮湿气候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依据典型岩相标志分析,在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沉积中划分出辫状河道和河漫滩两种沉积相,进一步识别出河床滞留、心滩、泛滥平原、河漫沼泽和河漫湖泊等沉积微相,最终建立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的沉积序列,探讨了基准面不断上升的砾石质辫状河沉积体系模式.该研究成果可为准噶尔盆地勘探目标的优选提供地质依据,也可为该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地区二叠系风城组主要发育云质岩和火山岩两类储集体,研究这两类储集体的分布范围对该区的石油勘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云质岩和火山岩规模分布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相似的强反射特征,仅靠振幅类属性难以区分云质岩类和火山岩类储层.本文利用频谱分析技术分析云质岩和火山岩这两类储层在频率响应上的不一致性,将两者的分布区域区分开,并结合该区探井的试油资料,总结出不同层段云质岩类储层产能的高低与其频谱特征的规律,从而提取属性对云质岩类优质储层分布范围进行预测,为该区二叠系风城组的勘探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利用频谱分解技术预测云质岩类优质储层的方法为其他区域云质岩类油气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侏罗系不同原油粘度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和地质条件,分析了影响原油粘度的各种因素。风城地区原油属于稠油—超稠油,纵向上原油粘度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横向上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不同粘度原油其原油族组成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原油粘度变化主要受油气运移、保存条件、组分重力分异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