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盆地走滑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大型走滑型M盆地的研究发现,在早、晚白垩世不同的走滑时期分别形成NEE,NW和NNW向三大构造体系,表现出剪切和扭张两种不同形式的走滑构造特征。认为:M盆地油气丰富但复杂多变,早期,紧临中非断裂带,断陷深度大,沉积下巨厚的下白垩统生油层系;后期,中非断裂带走滑方向变化,沉积中心向南转移,在远离中非断裂带的南区沉积了上白垩统优质的厚层泥岩,形成了大油田的区域盖层,是控制油气分布与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从沉积格局演化、现今顶面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潜力等角度对渭河盆地新生界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经分析得知,新近纪上新世是渭河盆地最重要的发育时期;固始凹陷和西安凹陷是盆地新生界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地区;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之间的泾阳地区可能发育有鼻隆圈闭;渭河盆地新近系张家坡组具有形成浅层生物气藏的极大潜力,并且具有可观的氦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使其沿裂陷槽分布;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盆地内有3次成藏期,分别为印支期(T3)、燕山期(J3)和喜山期(E2),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6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传统的油气成藏期分析方法的概念及其局限性,介绍了油气成藏期分析方法的新进展,主要包括流体包裹体法、有机岩石学法、同位素年代学法、磁性矿物古地磁学法、储层沥青和油藏地球化学法等,其中许多方法属于“反演”,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定性(定期)研究到定量或半定量研究的转变,可以较准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5.
6.
该文认为,阿尔金山走滑断裂构造是一巨型左行左列走滑断裂兼逆冲推覆和韧性剪切性质的断裂构造带。走滑断裂带叠覆区发育拉分盆地。走滑断裂带旁侧拉张区形成火山岩带、拉张盆地及相应的弧形构造;挤压区形成弧形构造及相应的挤压-拉张盆地。中新生代以来,走滑断裂带最大水平位移量为550km。 相似文献
7.
针对意大利南亚平宁地区复杂逆冲构造使地震成像质量差、圈闭落实难度大、油气成藏特征不清楚的问题,
开展了构造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认为,构造演化控制着优质烃源岩的展布;稳定的构造环境对烃源
岩发育起建设作用;剧烈的构造运动起一定的抑制作用;构造带控制储层、圈闭类型以及成藏组合的分布样式。逆冲
褶皱带上主力储集层为白垩系碳酸盐岩,内前渊带储集层为上新统更新统的浊积砂岩,外前渊带储层以上新统浊积
砂岩和中新统碳酸盐岩为主,前隆带主力储层则为中新统白垩系碳酸盐岩。构造古地理控制油气系统的分布。中
生代裂陷拉张阶段,古隆拗分布格局控制了油和伴生气系统。新生代碰撞阶段,前渊带的快速沉降控制了热成因气系
统。第四系随着前陆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生物气系统逐渐随沉积中心向外迁移。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东辛油田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雪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12(2):169-178
利用含油气系统方法和油气成藏系统理论,研究了东辛油田的油气成藏条件以及形成模式.指出东辛油田有利成藏条件:(1)三面临洼,油源条件得天独厚;(2)砂体多层次多类型;(3)断层圈闭发育;(4)沙一段泥岩为区域盖层.东辛地区存在两个主要成藏期,分别对应于东营组末期和馆陶组末期——明化镇组时期,且以晚期成藏为主;油气先就近聚集,后在翼部断块区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油气储层中不同时期所充填的矿物和流体包裹体可以揭示油气的成藏过程。四川盆地高石梯构造震旦系灯影组储层至少有3期矿物充填:白云石→沥青→石英/白云石+石英。早期的白云石中富含油包裹体;晚期的石英中富含液态甲烷包裹体,烃类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79.4~98.12 MPa,压力系数为1.35~1.88,显示超压特征。现今气藏的压力系数为1.06~1.13。高石梯气藏具有多期成藏特点,属于构造调整气藏。其可能的成藏过程为:二叠纪-三叠纪末期,古油藏形成;侏罗纪-晚白垩世,古油藏中的石油在原位开始裂解形成超压古气藏;喜马拉雅早期,古气藏向资阳-威远方向迁移和被破坏;喜马拉雅中晚期,磨溪地区的古气藏迁移调整至高石梯地区重新成藏。在调整成藏过程中,气藏具有从超压向常压演变的特征。古气藏的破坏、侧向迁移和重新聚集成藏,可能主要受构造演化和构造高点的侧向迁移控制。 相似文献
10.
沾化凹陷东部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沾化凹陷的油气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方法 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基本研究思路,探讨成藏动力学系统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关系。结果 沾化凹陷东部主要存在以披覆背斜构造带、断裂构造带、洼陷缓坡断阶构造带为主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和洼陷带复式油气聚集带4种类型;建立了侧向运聚、它源断层垂向入山、跨断层、阶梯状移聚、多洼多源复式等5种油气成藏模式。结论 指出沾化凹陷东部的有利勘探方向,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麦捷让构造卡洛夫-牛津阶气藏的控藏因素、掌握油气富集规律,利用层拉平技术研究了麦捷让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明确了麦捷让古构造和现今构造的形成时期以及规模;通过研究油气的生成、运移与构造形成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解决了卡洛夫-牛津阶气藏控藏因素不清的问题。研究得出,现今构造对麦捷让气藏的形成影响小,古构造是影响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古构造的大小决定了气藏的储量规模和油气分布规律。通过控藏因素的研究,不仅明确了气藏类型,也探索和掌握了气田的高产富集规律,即在古构造高点或古构造的上斜坡,储层物性好、气井产量大,远离古构造高点或位于下斜坡,则储层物性差、气井产量低。 相似文献
12.
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结合区域板块运动和应力背景,对B盆地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恢复。恢复结果表明B盆地经历了前白垩纪的盆地基底形成期、白垩纪断陷期、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的构造反转期和始新世至今的整体坳陷期四个演化阶段。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的聚集成藏密切相关。断陷期沉积的大量物质为油气的生成聚集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储集空间,断陷期长期活动的断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运移通道,反转期的构造反转提供了圈闭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浅层油气藏的破坏,坳陷期的稳定构造环境为油气的最终成藏提供了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车古201潜山的构造演化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潜山油气藏是济阳坳陷内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车古201潜山是济阳坳陷内较为典型的断块型潜山,深入研究其形成演化过程,不但对了解其油气成藏过程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认识断块型潜山的成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次研究认为其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分为4个构造期:加里东-华力西潜山雏形期,潜山呈现出低幅度背斜构造的形态,初具雏形;印支逆断期,逆断层的出现控制了潜山地层的沉积和剥蚀;燕山隆升块断期,由于埕南大断裂的生成,以及埕宁隆起的影响,虽然整个济阳坳陷处于拉张作用的背景下,但车古201潜山处于强烈隆升阶段;最后为喜山潜山定型期.由于潜山形成的多期性以及岩溶作用的影响,使车古201潜山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在平面上叠合连片的层状油藏. 相似文献
14.
镇泾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及圈闭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镇泾地区延长组成藏条件优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研究成果表明:构造演化控制着油气的调整方向,成藏期油气向SE方向运移,现今油藏向NE方向调整运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分布控制着油气成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1%的地区,成藏条件优越。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富集,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距离生烃灶近,砂体物性好、厚度大,是石油富集的最有利场所。成藏期流体动力差控制着油气的运移方向,流体动力差越大的地方,油气越富集。断裂对油气富集起着运移通道的作用,断裂导致的增孔作用进一步影响着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5.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地质着手,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成藏规律与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伴随冈瓦那古大陆解体与大西洋扩张发育形成的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桑托期的裂谷阶段以及晚白垩世坎佩尼期以来的漂移期2个主要演化阶段.盆地主体是新生代三角洲,沉积厚度达到12 km以上,包括Akata组、Agbada组和Benin组3个穿时的岩性地层单元.其中最下部的Akata组为大陆架-大陆坡的前三角洲、浅海-深海相厚层泥页岩,亦是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中部Agbada组主要是三角洲前缘砂体、海底扇砂体等,是区域油气藏储集层发育层段;上部Benin组则主要是陆相河流及岸后沼泽沉积,多发育互层泥岩,构成区域的主要油气藏盖层.由于Akata组塑性泥岩段主要以流动构造为特点,引起上覆地层发育重力构造,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陆地和陆架浅海区发育大型伸展构造.研究区发育区域性生长断裂,其控制的构造格局与圈闭样式是油气聚集与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地层不整合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盆地内经历了裂陷盆地、碰撞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 4个演化阶段。裂陷盆地控制了石炭系烃源岩 ,使其沿裂陷槽分布 ;碰撞前陆盆地将二叠系烃源岩局限于玛湖、昌吉、克拉美丽山等山前坳陷内 ;陆内坳陷期从三叠纪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 ,盆地内泥岩和煤岩广泛分布 ;陆内俯冲前陆盆地发育在南缘西部。因而 ,古、新近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安集海呼图壁一带。烃源岩演化和油源对比表明 ,盆地内有 3次成藏期 ,分别为印支期 (T3 )、燕山期 (J3 )和喜山期(E2 ) ,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 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根据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在盆地内可划分出西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腹部 5个油气聚集区带。准噶尔盆地的成藏模式主要有逆冲断阶不整合单向充注、压扭背斜双向充注、断隆带双向充注、披覆背斜单向充注、逆冲背斜带单向充注和斜坡带单向充注 6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大陆边缘三角洲盆地一直是油气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世界上很多大的油气区均是分布在三角洲盆地,如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东非鲁伍玛盆地三角洲和印尼库泰盆地马哈坎三角洲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大陆边缘三角洲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对比研究,明确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发育的三角洲盆地的盆地结构、内部构造样式、烃源岩特征及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漂移期发育的尼日尔三角洲和鲁伍玛盆地三角洲重力滑脱推覆构造体系发育。在裂陷期拗陷阶段发育的库泰盆地马哈坎三角洲重力滑脱推覆构造体系不发育。马哈坎三角洲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均来自三角洲体系,以生油为主,具有自生自储,近源成藏的特点。东非鲁伍玛盆地烃源岩为下侏罗统海湾环境海相烃源岩,主要生裂解气,具有阶梯式长距离运移,远源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阿满地区走滑活动明显,发育了顺北1号、顺北5号等NE向大型走滑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出"南强北弱"的特征.通过对顺北1号断裂不同位置及次级断裂的特征及活动性进行解析,并结合大量单井生产资料及地震资料分析了断裂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顺北1号断裂不同位置及次级断裂在几何学、运动学及活动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顺北1号断裂的差异性,使该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形成了不同的走滑构造,这些构造控制了不同类型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和聚集,进而影响着油气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9.
鄂西—渝东区石炭系油气成藏模式及富集规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从圈闭形成与演化的角度探讨油气运移和圈闭形成的配置关系,从而进一步研究油气的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认为:鄂西-渝东区石炭系由于基底结构的差异性和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形成了4种基本的圈闭类型;后期构造的改造和油气的多期运聚,形成了3种不同类型的成藏模式,提出了有利的储层发育区和继承性的大型古隆地区,是建筑大型气田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伊通地堑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伊通地堑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系统的构造解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和钻井资料,对伊通地暂构造样式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并简要分析了不同构造样式的油气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伊通地暂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型”为主,从盆地的动力学机制上属于“走滑-拉分型”,进一步可概括为5个类型构造样式,分别是:台阶式断块型、掀斜反转型、简单掀斜型、不对称双断型和伸展断块型,而且每一个断陷都以一种构造样式占主体,其展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构造样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断陷具有独特油气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