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夹层所形成的岩性和褶皱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下背冲断块圈闭等。结合研究区的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具有以断裂和不整合为输导层的它源-侧向排烃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构造活动期与阳霞凹陷的烃源岩演化有着很好的匹配关系,使研究区构造圈闭内聚集了大量来自阳霞凹陷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2.
西藏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盐岩层系发育,并控制了盆地变形和圈闭样式,将盆地盐相关构造和圈闭类型分为盐上、盐层(盐间)和盐下3种型式.盐上构造包括盐上滚动背斜、断弯-断展背斜、背冲断块、逆冲断层遮挡构造和盐推覆构造等;盐层(盐间)构造包括盐窿、断褶构造、鱼尾构造和盐间双冲构造等;盐下构造主要有背冲断块、断弯-断展背斜和盐下双重构造.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形成于侏罗纪末并在新生代进一步定型.根据盆地盐岩层分布和构造特点,将盆地分为盐上、盐层和盐下3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盐层和盐下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3.
卡拉库里区块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上侏罗统启莫里-齐顿阶膏盐层是良好的盖层。在该区的油气勘探中发现,膏盐层异常高速对下伏构造形态的精细落实和目的层埋深的精确预测影响很大,使得传统的构造成图方法误差较大。针对卡拉库里区块膏盐岩构造区构造成图的难点,从膏盐层的地质、地震特征对构造成图的影响入手,分析了不同岩层的层速度及其对构造成图的影响,改变以往构造成图的思想,采用平均速度场进行时空转换,再利用钻井计算硬石膏层厚度图和盐岩层厚度图,然后将三者相加进行目的层的时深转化,最后进行校正的方法。实钻效果验证该方法实用可靠,对膏盐岩高速异常层发育的类似区块油气勘探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和综合分析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原始生烃条件、古油藏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等多方面资料,结果表明四川叠合盆地有7套烃源岩,除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外均为油系烃源岩,总成烃潜量达4 263.1×1012m3,曾形成过多个层位的古油藏,且古油藏曾经历过深埋藏过程。深埋高温作用使得四川盆地内海相地层中一切能生成天然气的有机质均充分而完全地转化成天然气,致使有机质成气率极高。盆地内的保存条件优越,特别是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层是重要的区域盖层,封盖性强,致使其下的油气不易逸散。盆山结构是控制油气富集的另一重要因素,突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弱,保存条件未遭大规模破坏,有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和聚集;渐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较强,构造变化大,保存条件被不同程度地破坏,不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因此,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一级控制因素)是烃源充足和保存条件佳。除四川盆地外的广大南方地区,烃源仍较充足,但已剥蚀掉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区域盖层的地区,其保存条件较差,不易形成大规模的常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5.
秋里塔格构造带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前缘构造带,整体表现为受新生代膏盐岩滑脱层控制的分层变形构造特征。盐上构造层主要发育冲断褶皱构造,膏盐岩层以塑性流动变形为主,盐下构造层东部发育逆冲叠瓦构造,西部发育隆起构造及高角度断层。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未突破区段的变形强度具有分段性,盐上与盐下构造层均可分别划分为两个变形区段。盐上构造层隶属于统一冲断变形体系,缩短量大于盐下构造层;盐下构造层东段为冲断变形体系,西段为隆起变形体系,两段相对独立,东段变形量大于西段变形量;盐上、盐下构造层的变形强度分段界线不一致。盐上、盐下构造层内均发育断层位移转换,多条断层交替发育,共同控制总变形量。  相似文献   

6.
滨里海盆地是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最为丰富、油气资源储量巨大的沉积盆地.本文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对滨里海盆地东部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滨里海盆地东部地区的烃源岩条件较好,盐下层系是其油气生成的主要来源;储层发育良好,主力储层为石炭系的KT-Ⅰ层和KT-Ⅱ层;盖层条件较好,下二叠统盐岩层和下石炭统泥岩为主要区域盖层,其中下二叠统盐层对盐下油气藏起到了很好的封盖效果;圈闭发育,存在不整合面、断层和孔、洞、缝等油气运聚通道,组成复杂的油气疏导体系.  相似文献   

7.
膏盐岩常常是油气藏的盖层,研究伊宁凹陷是否存在膏盐岩及膏盐岩与烃源岩的关系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剖面精细测量、实验室X射线衍射分析、岩石薄片原岩恢复,在中二叠统中部发现含膏地层。其中潘津布拉克剖面含膏地层厚53m,膏盐岩层厚20m,最大单层厚度13m,其他剖面均有分布。区内含膏地层厚度为36~53m,分布稳定。中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膏盐岩层之下,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生烃潜力大。盐下油气成藏条件优越,野外剖面油苗丰富,是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集新生界岩石样品、盐岩样品并测定样品的岩石力学参数 ,经过理论计算和实验 ,根据相似性原理 ,选择凡士林和松散的细沙为实验材料 .采用砂箱挤压模型 ,对库车坳陷西段秋立塔克盐构造形成过程进行模拟 .实验表明 :1在挤压构造背景下、边界条件合适可以形成库车坳陷西段秋立塔克盐枕构造 .2实验中 ,随着挤压量的不断增大 ,盐枕上覆地层逆冲变形强烈 ,局部地层甚至卷入盐层之中 ,而下伏地层的变形强度较弱 .盐岩本身的变形具有明显的塑性变形特征 ,与上下岩层的脆性变形明显不同 .3随着变形的逐渐加强 ,局部的逆冲断层在挤压背景下可发生反转 ,形成正断层构造 .  相似文献   

9.
 在平顶山盐岩矿区三维地震解释、资料井及老井钻探成果基础上,对研究区断裂发育、构造形态及盐岩地层横纵向展布特征进行精细研究,并对盖层和夹层分别取心开展室内实验以评价盖层及夹层密封性。通过对平顶山地区盐岩建库地质条件的综合评价,认为该地区适合建设盐穴地下储气库。结果表明:平顶山盐矿总体构造形态简单,盐岩沉积中心断裂不发育且盐层厚度较大;盐岩地层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其中14~20 盐群厚度平均200 m 以上,含矿率高,夹层数量少,可以作为建库的目的层位;盖层及夹层以泥岩为主,微观孔喉结构小,连通性差,渗透性能差,不利于气体的运移,具备一定的封闭能力,满足储气库地质评价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含盐盆地油气勘探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以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为例,自中石油2007年进入以来,在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内部相继探明和发现了一系列的礁滩气藏,其上直接为上侏罗统基末利阶巨厚的膏盐岩覆盖,天然气地质储量丰富,展示了盐下碳酸盐岩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以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上侏罗统膏盐岩为主要研究目标,重点分析了膏盐岩空间展布特征及其对盐下礁滩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基末利阶膏盐岩纵向上为"3膏+2盐"的地层组合,自西向东厚度呈先增大再减小的特征。膏盐岩对礁滩成藏具有重要影响,中东部地区下盐段发育的盐丘与礁滩体具有较好的空间配置关系,盐丘之间下伏卡洛夫-牛津阶往往有礁滩体发育,为右岸地区最重要的钻探目标;膏盐岩引起的硫酸盐热还原反应(TSR)所形成的次生溶蚀孔洞是礁滩体重要的储集空间;膏盐岩对油气的运移及富集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西部地区受牛津阶上部多层石膏限制,形成层状台内滩气藏,纵向上发育多套气水系统。中东部地区受盐丘侧向封堵,形成各自独立的构造-岩性复合礁滩气藏,气水特征复杂,具有"一礁(滩)一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杨晓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6):10720-10726
以安哥拉宽扎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特征研究为基础,重点开展了宽扎盆地的盐上和盐下构造单元划分及盆地油气成藏基本条件研究,系统总结了宽扎盆地的白垩系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宽扎盆地经历了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被动陆缘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不同的构造演化控制着宽扎盆地的盐上、盐下构造单元变化及生储盖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盐下自生自储运聚成藏模式和盐上下生上储跨越式运聚成藏模式。宽扎盆地临近大西洋枢纽带以西及附近深海的盐下地垒(高地)与盐岩分布厚盐区的叠置区域是盐下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其勘探潜力大。宽扎盆地盐上Albian阶碳酸盐岩及砂岩发育的盆地近海区域是盐上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2.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及有利区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日凹陷是银额盆地中北部苏红图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该区勘探程度低,勘探效果不理想,本文综合分析其油源、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条件。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及二叠系地层均有烃源岩发育,但二叠系地层烃源岩丰度较差,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烃源岩,从有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多方面考虑,苏红图组烃源岩较好,为油气勘探重点潜力层系,银根组和巴音戈壁组为次重点潜力层系,平面上湖盆中心烃源岩发育程度最好;下白垩统储集层主要为下白垩统滨浅湖砂坝、三角洲砂体以及近岸水下扇砂体;盖层条件整体较好,同烃源岩特征一样,越向烃源岩发育程度最好的湖盆中心区域,盖层条件越好,越向凹陷边缘盖层条件越差;圈闭主要有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构造圈闭中又以断块和断鼻圈闭为主。油气显示指示着苏红图组为哈日凹陷的主要目的层,其次为巴音戈壁组,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叠合成藏要素,预测苏红图组有利勘探区,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延哈参1井西部的两个陡坡带上,叠合面积为23.9km2。  相似文献   

13.
基岩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基岩油气藏主要发育在裂陷盆地、走滑盆地和前陆盆地,具有"新生古储"的特点.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分布具有平面广、纵向层系多的特点,储层类型主要以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生代火山岩以及花岗岩侵入体、中生代碎屑岩为主.通过分析海域基岩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二连盆地阿尔善构造带油气分布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阿尔善构造带油气运移与圈闭的匹配关系、生储盖组合特征等 ,认为该区多套烃源岩为复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多期充足的油源 ,多种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 ,多种储集岩体、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场所 ,油气多次运移与多期形成的圈闭的良好配置关系 ,导致区内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 ,在平面上不同层系油层叠加连片 ,形成良好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显示 ,油气分布具有纵向上相对集中 ,平面上受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 ,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据此按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理论 ,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效果 ,并为该区进一步深化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国内可用于盐穴储气库建设的盐矿以层状盐岩为主,造腔过程中普遍存在腔体偏溶现象,研究其特征及成因对国内以后盐穴储气库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以国内第一个盐穴储气库金坛储气库为研究对象,基于声呐测腔数据,提出了以偏溶系数,即腔体最大半径与同一平面最小半径的比值,来定量表征腔体的偏溶程度,最大半径方向即为腔体偏溶方向。统计结果表明,金坛储气库腔体偏溶系数1.13~11.88,偏溶方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结合夹层、可造腔盐层厚度和地应力数据,分析了腔体偏溶发生的原因,认为造腔过程中夹层的不均匀垮塌可促使腔体发生偏溶;可造腔盐层厚度越大,腔体发生偏溶的可能性就越大,偏溶程度就越严重;地应力方向对腔体的偏溶方向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对洪浩尔舒特凹陷东次洼海流特构造群腾二段的勘探中 ,利用储层预测、作波阻抗剖面、拉任意线作精细构造图等先进的勘探技术 ,对腾二段油藏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该区油气资源较丰富 ,腾一段为主要油源层 ;反转构造活动强烈 ,断裂及褶皱发育 ;主构造区发育物性较好的储层 ,形成了有利的圈闭 ;油气与圈闭条件的有机配合形成了油藏 ,指明了今后的勘探方向 .  相似文献   

17.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侏罗系生油条件与油气显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塘盆地目前已经发现有190多处油气显示,这些油气显示主要集中在侏罗系和三叠系中,且主要形成自生自储式的生储盖组合,在盆地东部侏罗系中又新发现多处石膏盐丘沥青为主的油气显示。研究区内侏罗系生油岩生油条件研究表明,多套生油层能提供较充足的油气源;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的成藏保存条件,分析认为羌塘盆地东部侏罗系和三叠系复向斜带中受断裂影响小的低背斜带有望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18.
探索川西拗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类型,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源储配置关系研究、流体特征分析、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单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断层沟通输导网状供烃和源储直接接触面状供烃是研究区须二段气藏主要的供烃方式。由此将研究区须二段气藏划分为"断层输导型"和"源储相邻型"2大类5亚类。晚期断层输导区和优质源储直接接触区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组合关系,是须二段有利的油气分布区。  相似文献   

19.
三塘湖盆地深层火山岩油藏有广阔的勘探潜力。以马朗凹陷石炭系两个主要勘探地层卡拉岗组和哈尔加乌组为例,从岩性、火山岩相入手,结合地震、测井数据分析油气成藏与火山岩空间匹配关系,探讨沉积盆地中火山岩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因素。该区火山活动影响范围大,地层分布广而深,就烃源岩和火山岩相的分布来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根据火山岩形成的特殊性,对该区进行了油藏形成主控因素的分析。火山岩的非均质性、断裂影响着油气运移和聚集。油藏主要分布在深大断裂附近且有较好凝灰质泥岩盖层之下。火山岩储层的特殊性使得该区油藏控制呈现以生油岩和断裂控制为主。  相似文献   

20.
沁水盆地南部构造负反转、应力机制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古生界高角度张性断裂极为发育,但至今仍未能很好地解释其形成及演化机制。本文依据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分析、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岩石物理力学实验测试、产能数据及应力数值模拟结果,研究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3期构造旋回、4个构造演化阶段,华北板块整体处于大的挤压背景下,走滑拉分是典型的局部构造特征。负反转作用形成的高角度正断层造成了基底块断差异升降,产生了盆地内垒-堑相间分布的结果,由于地垒块体上升作用造成了石炭-二叠系形成了等厚横弯褶皱。在主生烃期,地层岩石易于发生近垂直的张性破裂,为区域垂直断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区域强挤压构造环境下,可形成高角度逆断层;在伸展构造环境下,为构造负反转创造了条件。同时,该破裂型式也表明盆地具有一定的走滑拉分性质。古生界经历了2次构造负反转,分别为燕山中晚期(K1-K2)及喜马拉雅期(E-N)。燕山中晚期负反转的原因为盆地的弱伸展环境、由生烃作用所引发的张性破裂及地层剥蚀所导致的应力降低,该时期构造负反转程度较小。喜马拉雅期负反转的原因为盆地的强伸展环境、强烈的隆升剥蚀所造成的地层应力降低、温度大幅度降低产生的额外应力张量及地层岩石产生的张性应变量,该时期构造负反转程度较大。该区构造负反转对致密气储层的控"圈"、控"运"、控"储"及控"藏"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