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休(笔名川水),男,汉族,1940年9月1日生于万州,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重庆三峡学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研究》年刊主编、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语言文学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上)评审专家。系中国诗协、世界华文诗人协会和中国作协重庆分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1)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的发展演变的宏观研究;(2)、中国现代诗歌与诗歌美学;(3)、鲁迅、周作人研…  相似文献   

2.
作为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于20世纪20年代初现端倪,50年代正式形成,并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代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年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各自在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和社团、流派、思潮、创作群体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关纪新教授主编的学术论著《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近日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各民族文学贡献与相互关系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一项重大研究项目,关纪新为牵头人的“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参加该课题研究并担当相关部分撰稿人的学术工作者,包括樊骏、李鸿然、罗布江村、徐其超、苏光文、黄绍清、龙长吟、张直心、黄薇、徐新建、张明、李光一、黄伟林、阿库乌雾、刘洪涛、马绍玺、关纪新等。《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一书的责任编辑龚黔兰在该书的简要介绍中写道:“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典型性的作家及其代表作为线索,追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民族文学交流发展的路径及走向世界的前景。特别是对民族文学与中原文学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对各地区民族文学发展的总结,中肯公允,有理有据,对民族文学发展有指导意义。本书涉及的少数民族文学家基本上是国内知名乃至国际上也颇具声望的人物。本书论述清晰、文笔流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Modem Chinese history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于2003年10月29日~11月1日在杭州召开,由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杂志社共同承办。会议学术负责人为吴秀明教授、陈坚教授、黄健教授、吴晓教授和陈建新副教授。实际到会的国外代表为10人,台湾地区代表2人,香港特别行政  相似文献   

5.
王礼锡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的重要作家。由于种种原因,对王礼锡的研究非常欠缺。甚至被现代文学研究界长期遗忘。他的文学活动在30年代。由他发动的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倡导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直接促使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巨著《子夜》的诞生。他的诗歌创作,以来自现实的战争的声音,为古老的格律诗体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他自觉地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起来,献身于民族解放的革命事业,断然放弃旧体诗,转而投入新体系的抗战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5,32(4):F0002-F0002
滕星,男,汉族,浙江省绍兴人,1953年12月出生于辽宁鞍山市。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暨民族教育研究所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兼职教授和《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主编、《20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经典著作丛书》编委。  相似文献   

7.
魏建教授,1958年12月生于青岛。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菏泽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第八届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魏建教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承担了本专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多层次教学任务,所讲授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被评为山东师范大学教学名师。魏建教授在本专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朱德发教授和魏建教授负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他主持并完成了两项省级教学课题,主持山东省五年制师范(大专)中文课程体系改革,已出版教材8种14本,主编全国“高等院校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1种、省级教材2种、其他教学改革教材3种。以上教学改革成果已被省内外20多所学校采用,受到好评。他先后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被聘为教育部第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学术研究方面,魏建教授的郭沫若研究、创造社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齐鲁文化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有的在海外产生了一定影响。他已出...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基地成立于2007年,湖南省委宣传部主管。基地首席专家魏饴教授,负责人姚春梅教授;现有研究人员23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8人;下设7个研究所: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孟初教授)、中国常德诗墙文化研究所(所长张文刚教授)、  相似文献   

9.
《围城》与现代主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叶,非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其影响,揭示现代明的弊端和现代人生存在的困境,成为西方世界自19世纪以来的现代哲学,心理及现代主义学思潮的基本主题。钱钟书坎坷的经历和他所接触的西方现代哲学及学思潮,不仅使其加深了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认识,而且也促使他在创作中把这种意义进一步提高到普遍的形而上的高度,《围城》中所充分表现的人生努力的徙劳,选择的偶然性,人与人关系的相互牵制与束缚等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形象阐释,与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学的主皆是一脉相承,殊途同归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社会思潮和现代审美心理的产物。现代社会思潮,推动中国政治变革;现代审美心理,呼唤中国文学更新。  相似文献   

11.
台湾乡土文学是台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其概念与内涵也几经变化。文章选取台湾20世纪20、30年代的“乡土文学”思潮为研究对象,界定“乡土文学”的概念,梳理其发展历程,并与同时期的大陆“乡土文学”进行比较,希望回归历史现场,在界定与对比中获得某些发现,以期重新认识那段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尽管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艺复兴"思想之影响.但他比较自觉地使用"文艺复兴"理念来阐释现代中国的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运动,在时间上相对集中于20世纪20、30年代以及50年代.在具体内容上.其"文艺复兴"理念一方面是以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现代文艺复兴",另一方面是从ll世纪开始直至现代中国、持续近千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但胡适对五四新文学在理论上的阐释语境.从20年代到50年代,发生了一些位移,就是从绝对的五四新文学中心观,向世界新文学(现代文学)和新文化(现代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扩展,并最终落脚在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本土意义与价值的调适之上,并以新文学与新文化的本土化适应与生成结果作为新的文化理念诉求.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刊发的是与会者的一组文章。  相似文献   

14.
论文回顾与反思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方法热”,指出史料问题对于现代文学学科成熟的重要意义。以一个研究个案为例,探讨了跨越学科的史料发掘将是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认同、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Thought of Erdightenment,National Identit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于2008年3月21~24日在南京召开。这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在国内尚属首次,既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次会议的举办同时也是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代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2006-2009)研究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学史上,日记体小说这种文体的产生和演变与欧洲历史上社会各阶层的日记写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五四"时期日记体小说的"兴盛",源自西方日记体小说的影响,而与中国日记传统关联不大。总体来说,现代作家的日记写作推动了20世纪上半叶日记体小说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与嬗变。论文主要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初创期和20世纪30年代的日记体小说写作进行微观考查,试图勾连起日记体小说的现代发展、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王本朝教授的新著《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中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入手,将中国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出版事业、新式教育等元素被有机地组合联系,试图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为重现多元的历史语境,描述与阐释出版史提供崭新的思路。该著作所提出的“文学制度的现代化”、“制度化的文学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提供了诸多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创新与公民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5月29-31日在浙江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浙江大学劳动保障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和浙江台湾研究会联合主办。会议由浙江大学光彪特聘教授、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蓝志勇和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执行所长郁建兴教授共同负责。与会代表共47人,其中中国35人,美国3人,新加坡1人,英国3人,韩国5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思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历政治风波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并且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逐渐崛起并迅速高涨起来的,进而成为目前中国最主要的三大社会思潮之一,它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是随着国力的强大,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上主张和平与发展。中国根据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征强化民族主义,已成为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起源,20世纪后期形成的新民族主义,并分析其特征及对国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4,31(1):131-137
尹湛纳希(1837--1892)是蒙古族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蒙汉文化交流史上的先驱。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我国对尹湛纳希家世、生平和文学创作历程研究.尹湛纳希文学创作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研究,尹湛纳希文学创作与蒙古族文学传统研究.尹湛纳希文学作品文本研究,尹湛纳希在蒙古族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