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液固高速撞击时材料表面损伤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液固撞击的机理,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SPH)与有限单元法(FEM)建立了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高速液固撞击数值模型,详细分析了直径为2mm、撞击速度为1000m/s的液滴和射流对有机玻璃(PMMA)的三维撞击和破坏状况.分析表明:射流与液滴在撞击初始时刻的前缘变形和内部压力分布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液滴撞击固体的最大压力值出现在0.20μs时,但此时材料内部最大等效应力只有104MPa,材料还不足以发生破坏;产生于液固撞击瞬时后0.32μs、速度高达2925m/s的侧向射流是使固体表面产生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撞击最初的破坏位于以撞击中心为圆心的一个圆环区域处.所得材料表面损伤情况与Brunton的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证明了数值模型的可行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液固撞击的非线性波动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推导了和于研究液固撞击问题的非线性波动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水锤过程及球形液滴与刚性固体平面法向撞击过程的数值分析。通过对水锤过程的模拟分析,给出了液固接触面压力随时间的分布;对球形液滴与刚性固体平面撞击过程的模拟,给出了不同时间液固接触面上无量纲压力分布,以及液滴内无量纲压力的等值线。结果表明,非线性波动模型可以给出详细的液固撞击过程的各物理参量,为液滴侵蚀固体表面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结果与精确解吻合良好,从而对非线性波动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水滴撞击固体表面的影响因素,利用高速摄影仪记录了水滴撞击不同固体表面的形态变化过程,记录速度为2000f/s.实验是在常温大气环境中进行的,水滴的初始直径固定在(1.8±0.05)mm.对不同材料和不同表面粗糙度的固体表面以及不同撞击角度进行了实验观察,并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得不同条件对液滴撞击固体表面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固体表面、不同表面粗糙度和撞击角度对液滴撞击固体表面后的润湿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随着We由50增大到300,液滴撞击在非润湿性表面上会出现部分反弹、反弹甚至飞溅现象;相同固体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增大使撞击过程的接触角变小.  相似文献   

4.
液气射流泵内部流场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闪频仪观测,泵内部流动可分为分层流、液滴流和泡状流.为了简化模拟和计算,将计算区域分为部分喉管和扩散管两块.对液气射流泵喉管内部射流流动,建立抛物型流动方程组,采用控制容积法将方程组离散,并用TDMA法求解;对扩散管内部泡状流,采用双流体模型建立液气两相流方程组,混合有限分析法离散,压力耦合半隐式方法(SIMPLE)求解.数值模拟获得液气射流泵内部流速分布.计算预测的射流碎裂位置与试验观测结果一致;壁面压力分布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趋势相近.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液气射流泵外部水力性能,为液气射流泵的优化设计与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速液体撞击下固体材料内的应力波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速度为450 m/s的水射流对具有复杂表面形状的有机玻璃材料进行了冲击实验. 试验表面有转角、台阶、缺口、斜坡等. 用偏振光光学系统和高速摄影机, 观察了固体内应力波的反射、干涉、衍射等传播行为. 在进行高速摄影时, 采用了每秒106幅和每秒5×105幅的摄影速度. 用速度为850 m/s的水射流, 试验了侧向射流对有机玻璃板的冲击破坏力. 实验发现, 固体内的应力波及其传播行为不但与固体的几何形状有关, 而且与液体接触固体表面时的状态有关. 实验证明, 侧向射流具有足够的破坏力, 虽然其头部可能是由小尺寸的雾滴组成. 实验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详细分析在高速液/固撞击时材料的动态受力状态.  相似文献   

6.
三维页岩储层多重压力流固耦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裂缝页岩储层在生产过程中的流固耦合力学过程是准确认识气藏生产动态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页岩储渗机制复杂的难题,本文建立有机质-基质孔-天然裂缝和离散人工裂缝的多尺度流动介质与多重压力系统;考虑吸附气的非平衡解吸附和表面扩散,自由气的黏性流和Knudsen扩散,以及基质孔、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压力系统对页岩变形的影响,建立了页岩双重有效应力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分析了压裂井生产过程中岩石变形对气体流动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天然裂缝压力系统是引起页岩气生产过程中应力敏感性的主要因素;固体变形对基质孔渗透率的影响小于Knudsen扩散,基质孔的表观渗透率并不会发生应力敏感;随着天然裂缝密度的增大,天然裂缝压力系统的有效应力系数迅速增大,页岩气产量应力敏感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液压支架用大流量液控单向阀流固耦合情况,采用Pro/Engineer软件对一级、二级阀芯及阀体三维造型,采用ICEM-CFD软件对阀内流道进行网格划分,采用CFX软件进行两种开启形式下的液控单向阀内部全流场定常数值计算,得出各自工况下的速度矢量图.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液控单向阀内部流场和液控单向阀阀芯及阀体进行单向流固耦合计算,利用ANSYS后处理工具得到两种工况下阀芯及阀体的应力云图并计算出阀芯所受支反力大小.结果表明:液控单向阀反向开启时为危险工况,乳化液在控制杆卸压槽处流速最大,一级、二级阀芯应力最大,得出反向开启时,控制压力为19.1 MPa.  相似文献   

8.
 对于泵内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一般方法是将固体颗粒相视为拟流体,采用多相流的CFD 方法进行计算,但这难以体现固体颗粒形状大小、碰撞、凝聚和分离等特性。本文以工程中常用的IS 型离心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EM 离散元法结合CFD 方法,采用EDEM-Fluent 耦合,模拟计算离心泵内非稳态固液两相流动,探索泵内固体颗粒群运动规律及其对外特性的影响。计算采用的固体颗粒密度为1500 kg/m3,泵入口固相体积率为15%,粒径在1.0~3.0 mm 范围内随机变化。计算得到了固液两相泵随时间的外特性变化,包括泵扬程、泵内固体颗粒体积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泵内固体颗粒群的运动轨迹和固相体积率分布等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射流冲击载荷对井底岩石应力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虑三向地应力、液柱压力、孔隙压力和射流速度的影响,建立射流冲击井底岩石流固耦合模型,运用有限元及有限体积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井底压差越大,井底岩石最大主应力越大;射流最大冲击压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孔隙压力在冲击面和冲击轴线上随距离增加均呈"三次抛物线"减小;射流冲击井底岩石存在明显的局部效应,射流主要影响区域在冲击面上约为2倍射流半径,在冲击轴线上约为2.5~3.5倍射流半径,与应力波理论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金属沉积成形中流固耦合过程工艺参数,建立了VOF理论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整个熔滴沉积流固耦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变换相关参数,分析了熔滴滴落及在基板壁面上的铺展状态,研究了不同熔滴直径、碰撞速度以及基板温度对变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熔滴在滴落过程中,温度由外层向内部逐渐降低,凝固层加大,而熔滴内部中心处温度基本不变;撞击基板后,熔滴沿着半径向外扩散,水平半径逐渐增大,高度逐渐减小;不同的基板温度所对应熔滴的凝固时间不同,而基板温度越低,熔滴凝固越快;不同直径的液滴在撞击经过预热的基板后,因金属熔滴凝固,体积分数随沉积时间延长而减小,但对铺展时间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钢液中液态夹杂与固态夹杂碰撞聚合的现象,采用水模型实验模拟了液态夹杂去除固态夹杂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其与液滴去除夹杂的机理类似,流体内液滴与固粒的碰撞存在3种形式:惯性碰撞、截留捕获和尾流捕获.通过理论公式计算了单独的惯性碰撞捕获效率及同时考虑惯性碰撞和截留的捕获效率,发现二者的趋势基本一致,尤其当液滴直径较大时,二者曲线大致重合,因此,可以得出惯性捕获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液滴与固粒聚合大多数都是惯性碰撞相吻合.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了实验中液滴捕获固粒的捕获效率,发现所得曲线与理论计算捕获效率值相比,有一定差异,但是趋势基本一致.这是因为湍动程度较低,不同直径的捕获效率相对较为均匀,没有理论计算曲线那样陡峭.  相似文献   

12.
Liquid marble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 Aussillous  D Quéré 《Nature》2001,411(6840):924-927
The transport of a small amount of liquid on a solid is not a simple process, ow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two phases. Setting a liquid droplet in motion requires non-negligible forces (because the contact-angle hysteresis generates a force opposing the motion), and often results in the deposition of liquid behind the drop. Different methods of levitation-electrostatic, electromagnetic, acoustic, or even simpler aerodynamic techniques-have been proposed to avoid this wetting problem, but all have proved to be rather cumbersome. Here we propose a simple alternative, which consists of encapsulating an aqueous liquid droplet with a hydrophobic powder. The resulting 'liquid marbles' are found to behave like a soft solid, and show dramatically reduced adhesion to a solid surface. As a result, motion can be generated using gravitational, electrical and magnetic fields. Moreover, because the viscous friction associated with motion is very small, we can achieve quick displacements of the droplets without any leaks. All of these features are of potential benefit in microfluidic applications, and also permit the study of a drop in a non-wetting situation-an issue of renewed interest following the recent achievement of super-hydrophobic substrates.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高频调幅交变电磁场以及液滴内流体流动, 金属液滴自由界面的追踪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e-Euler, ALE)方法. 数值模拟得到了高频调幅交变电磁场、金属液滴内部液体流动和液滴表面形变的动态行为. 数值结果表明: 在高频调幅交变电磁场中, 金属液滴所受洛伦兹力集中在液滴内部近表面区域, 液滴受近似表面力的洛伦兹力激励; 在表面张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呈周期性振荡, 液滴的振荡幅度起伏变化, 具备参数振荡特征. 对液滴振荡的频谱分析结果显示, 液滴振荡的主频和高频调幅交变电磁场的调制波频率相同, 在其倍频处也会出现较大峰值, 液滴振荡的频谱特征与高频调幅交变电磁场中金属液滴所受洛伦兹力的频率特性吻合.  相似文献   

14.
接触角滞后现象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引入“滞后阻力”的概念,分别用力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导出固体表面上液滴平衡时接触角应满足的条件;定性地给出了表面湿润性和前进接触角与后退接触角同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分析了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的物理意义;由此给出了接触角滞后现象的一种合理解释.本的研究为汽液相变传热过程中的沸腾核化、临界热负荷、最小热流密度、珠状凝结等现象的深刻认识,开拓了新的思路,传统研究中对粗糙度影响的复杂定量化测量描述也可转化为用接触角单一参数表征和描述的简化方法.因此本的认识对研究沸腾和凝结传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单液滴撞击水平冷板面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喷雾冷冻干燥中液滴在设备壁面的冷冻沉积问题,在前期单液滴撞击水平放置冷板面的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单液滴与冷板面撞击的模型,利用水平集方法与固化模型相结合,模拟了蒸馏水液滴(直径为3.2,mm,温度为293,K)分别从100、250、500,mm高度撞击不锈钢板面(温度为268,K和253,K)的过程.模拟的最大铺展直径同实验对比,误差小于10%,证明该模型可适用于低黏度、低密度的单液滴撞击水平冷板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入“线张力”的概念,分别用力学和热力学的方法导出固体表面上液滴平衡时接触角应满足的条件,即对Young方程进行修正.并得到了液滴系统自由能随接触角变化的曲线,从理论上说明在理想固体表面上线张力可以造成液滴接触角的多值现象.结果表明,由液滴形变作用引起的线张力变化是影响接触角测量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深入认识线张力在液滴运动以及滴状冷凝传热过程中的作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液力雾化的机理 ,通过分析雾滴形成和运动的过程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形成雾滴最小直径和液膜速度的关系及产生小雾滴所需的条件。通过理论建模和数值仿真 ,研究了雾滴在空气中存在时间和飞行距离与雾滴直径的关系 ,及其对制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取得较好的制冷效果 ,需使液力式雾化后的雾滴为弥雾滴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水平平板上自然蒸发的挥发性液体液滴,在传热产生的表面张力梯度作用下 液滴内部二维轴对称流动的简化数学模型。导出了控制液滴内部流动的参数是比渥数Bi 和马拉哥尼数Ma。并用涡量-流函数数值计算方法求解了液滴内部流动的流场和温 度分布。发现随着Bi数和Ma数的不断增大,液滴内部流动将由一致方向的回转流 动分化为多个细胞流结构,本文还对产生细胞流结构的机理、条件和特点作了详尽分 析。  相似文献   

19.
To measure contact angle between CO2 and solid surface, in this study a visual high-pressure vessel has been developed, with a corresponding well-controlled constant temperature system. Pendant drop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tact angles of CO2 on a stainless steel surface in its own vapor. The image of the pendant drop is recorded by a camera, and a B-Snake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contour and the contact angle of the drople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provided a set of well tested data, which show that C02 has good infiltration into stainless steel surface and the developed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standard testing one for measuring the contact angle between high-pressure liquid and solid su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