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桐梓人”发现于贵州省北部地区桐梓县的桐梓河畔岩灰洞遗址,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土了六枚属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古人类牙齿化石。随着其他学科的渗透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这六枚牙齿化石在古病理学方面的特殊意义,日益引起古人类、古生物、地方病、环境地质等学科的关注。从氟谈起氟是地球表面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2.
贵州普定县穿洞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贵州普定县穿洞考古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该洞保留有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中期古人类文化遗物。从发现的头骨化石分析,该头骨为距今约10000—15000年的男性老年人,年龄在50—60岁之间,属蒙古人种,文化遗物有旧器晚期的,中石器时期的和新石器时期的,其特点既保留有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特征,又具有自身发展特色,但更多的是继承桐梓岩灰洞和水城硝灰洞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提到周口店遗址,可谓尽人皆知;可说到田园洞古人类化石的发掘,很多人就感到陌生了。田园洞古人类化石点的发现,打破了周口店遗址近几十年来的沉寂。[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柳江人遗址发现于1958年9月.当时,距柳州市东南16公里处新兴农场的农业工人们,到附近山洞挖取岩泥作肥料.在一个名叫"通天岩"洞旁的一个支洞中,挖出了一具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接着又在离它不远处挖出了部分肢骨,同时还发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一些破碎的巨獏、剑齿象、中国犀化石和一具较为完整的大熊猫骨架.中国科学院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考察,入骨化石随即送到北京,经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研究,被认为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为迄今在中国以至整个东南亚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的代  相似文献   

5.
《科技潮》2004,(5):54-54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位于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是举世闻名的北京人遗址所在地,被称为“北京人之家”。周口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了27个古人类、古文化和古脊椎动物的化石集中点,周口店因化石埋藏之密集,出土古人类化石及其伴生动物化石、文化遗物之丰富而震惊世界。1987年12月11日,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猿人洞即北京猿人遗址。从大约五、六十万年起,北京猿人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到约二十万年前。这个遗址发现于1921年,1927年开始系统发掘,共发现了近200件人类化石(代表40个猿人个体),上万件石器、数层灰烬层和近20…  相似文献   

6.
贵州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在贵州桐梓县发现古人类化石以来,陆续在水城、兴义又有所发现,但均是下颌骨和一些牙齿。1982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普定县文化馆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对普定县穿洞进行第三次发掘。发现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这是贵州首次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  相似文献   

7.
经过1977年和1995年的考察和发掘证实,陕西洛南龙牙洞是一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1995年~1996年又对其北洞进行试掘,发现许多石制品及化石。近洞底部有未经变动的石制品富集层。从多方面研究认识到,龙牙北洞是一个原位遗址;是洛南直立人生产石器的场地;迫使当时古人类弃洞他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洪水泛滥。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柳州市西南十二公里处的白莲洞遗址,正在兴建一座洞穴博物馆.这处遗址是1953年发现的,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多次发掘出丰富的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以及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该洞穴堆积的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文化性质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晚一些.筹建中的洞穴博物馆将分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2008,(4):51
1993年3月13日.汤山镇当地民工刘连生等人在清理葫芦洞的堆积物时,发现一具保存相当完好的头盖骨化石.后来被称为1号头骨(汤山女猿人)。专家日前称.近年来对1号女性头骨研究发现.汤山女猿人很可能与欧洲人有过基因交流,也就是寻常说到的是个“混血儿”。“因为1号女性猿人头骨.拥有高耸的鼻梁和隆起的鼻腔,这在中国的古人类化石中很罕见,却常见于欧洲的古人类。  相似文献   

10.
蓝田辋川锡水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辋川锡水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南侧的秦岭山区。经过初步试掘,从锡水洞内的堆积层中发现了许多石器、骨器、木炭屑和灰烬层,以及哺乳动物化石。通过分析研究认为,锡水洞是古人类曾经居住生息过的地方,而且这些古人类具有使用火的能力。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的种类和时代,可以确定锡水洞遗址属中更新世早期,即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似乎与蓝田猿人有一定联系。这一发现,对蓝田人的文化、住所、用火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凌源市沟门子镇出土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其埋藏地层为棕黄色亚粘土含角砾层,化石残碎,经初步判断该地点地质时代为新生代晚更新世晚期,这是迄今在凌源境内发现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在辽西新生代地层划分和时代对比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洞内发现的灰烬层为在大凌河流域寻找古人类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刘迪 《大自然》2014,(4):70-71
丹江口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是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南北过渡地带,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恐龙蛋化石、新生代第三纪和第四纪古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淅川中原鸟和"郧县猿人"等众多重要化石以及旧石器遗址的发现,丹江口库区在古生物学和考古学领域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13.
用 Th-230/U-234法测定了岩灰洞钟乳石结层和骨化石样品的年龄。划为第二层的钙板的年龄为21.4万年。先于钙板生成的岩灰洞堆积物的年龄应大于此值,因此应划为更新世中期,桐梓人应属直立人。  相似文献   

14.
《广西科学》2007,14(4):404-404
中美科学家在我国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发现了一对保存完好的蜀兽科哺乳动物化石。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宁城道虎沟地区髫髻山组中部的凝灰质粉砂岩中,化石从头到尾长约11cm,保存了头颅和头后骨骼,分为正模和副模。根据其形态特征,科学家将其归入蜀兽科,并命名为:粗壮假碾磨齿兽(新属、新种)。化石有上颌门齿2颗以上,犬齿1颗、前臼齿5颗、臼齿3颗;下颌门齿4颗、犬齿1颗、前臼齿5颗、臼齿3颗。其上臼齿的3个齿尖呈三角形模式,下臼齿以三角座的三角形齿尖模式为特征。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是我国研究燕辽生物群的经典地区之一,产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15.
使用本文作者提出的生物分子绝对进化速率计算公式和COXⅡ蛋白质分子,计算得到了针鼹等单孔类哺乳动物于2.32亿年前分异出,这一结果与文献依据化石记录得出的结果相符;计算还得到袋鼩、袋鼹、负鼠和袋鼬的物种分歧时间均为2.0亿年前,袋鼠的物种分歧时间为1.39亿年前,这与两大类群分属于多门齿亚目和双门齿亚目以及两者于早期分化的文献报道结果相符.所得计算结果进一步支持哺乳动物进化的"兽类假说",即哺乳动物的进化路径是从单孔类至有袋类再至胎盘类.若关于胎盘类哺乳动物单系类群假说正确的话,胎盘类哺乳动物起源时间不应早于袋鼠的物种分歧时间,即1.39亿年前.另外,计算还得到人与其他人猿总科成员,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的物种分歧时间分别为453.61万年前、814.02万年前、1 245.02万年前和1 822.40万年前,旧世界猴的物种分歧时间为3 934.736万年前,这些结果除黑猩猩等因缺乏早期化石外,均与它们的化石记录或文献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6.
《科技资讯》2004,(5):54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位于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是举世闻名的北京人遗址所在地,被称为“北京人之家“.周口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了27个古人类、古文化和古脊椎动物的化石集中点,周口店因化石埋藏之密集,出土古人类化石及其伴生动物化石、文化遗物之丰富而震惊世界.1987年12月11日,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7.
巨貘化石提供的线索贵州省六枝特区文化馆的同志将当地桃花洞中发现的一块动物化石送到省博物馆来鉴定.化石被胶结在坚硬的黄色粘土里,仔细观察,牙齿所具有的乳白色和周围几点炭痕依稀可见.它是什么动物的牙齿呢?奇怪的是为什么周围还带有烧痕?经过精心修整后,原来是一枚巨貘的臼齿化石.它生活在三百万年前的更新世.  相似文献   

18.
《贵州科学》2005,23(1):16-16
近日,贵州科学院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院博士、合作教授张璞对毕节地区人大干部赵凤普先生收藏的化石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中几枚是极育研究价值的巨猿化石。  相似文献   

19.
2007年—2014年,在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发现了两件距今10万年左右的人类头骨化石,相关论文2017年3月3日发表于《Science》杂志。研究显示,许昌人头骨呈现出东亚古人类、欧亚大陆西部尼安德特人和晚更新世早期现代人镶嵌的形态特征。目前还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古人类成员之中,许昌人可能代表一种新型的古老型人类。许昌人化石复杂的体质特征反映出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人类地区的连续性以及人群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1970年,肇庆市机床厂在七星岩东北面的狮岗出米洞附近进行开挖工程时,从石灰岩的洞穴堆积物中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当即送交肇庆市文化局保存、鉴定。此后,肇庆市文化局同志经常到现场宣传党的文物保护政策和收集标本。在工人同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二年多的收集,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化石。1973年5月,应肇庆市文化局的邀请,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与地理系地质专业教研室派出同志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会同肇庆市文化局的冯詠浩、谢子熊两同志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期间得到星湖管理处、肇庆市机床厂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这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于该区的洞穴堆积和哺乳动物化石的进一步研究,将由中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