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的调蓄枢纽南四湖进行考察发现,到2006年为止,南四湖仅存鱼类32种.简要分析了1987年至2006年南四湖鱼类的衰退状况及其形成驱动力.根据调水状态下,南四湖水环境将会发生的变化,系统探讨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南四湖鱼类资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二期工程鱼类物种的多样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调水期对鱼类的影响较大,而鱼类年产量不会有太大的波动;种群比例差距会有一定程度的缩小,但是鱼类的优势种群不会发生变化.为了尽快使鱼类资源增殖,从而达到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提出了提高保护鱼类资源意识、严格控制捕鱼程度、建立渔业环境和资源长期监测系统等措施,供南水北调决策和设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依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涉及阿坝州四个县的历史资料和现地调查资料,结合工程概况和生态区位,着重从工程对植被的影响、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等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对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种苗业等林业产业建设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工程建设中及建成后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偿的实质上是生态环境外部性问题内部化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核算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并通过对受益区的罗吉斯生长曲线计算出的支付意愿,最终得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补偿量为44.24亿元.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了受水区的补偿率和补偿量.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措施.通水后,各受 水区如何完善水价政策,统一调配本地水资源,合理配置外调水资源,充分发挥东中线一期工程的综合调水效益,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重点讨论了受水区其他水源与东中线一期工程水价政策的关系,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政策设计分析,提出完善受水区水价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措施.通水后,各受水区如何完善水价政策,统一调配本地水资源,合理配置外调水资源,充分发挥东中线一期工程的综合调水效益,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重点讨论了受水区其他水源与东中线一期工程水价政策的关系,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政策设计分析,提出完善受水区水价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湖北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指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供给华北地区,同时考虑鄂、豫两省汉江唐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需水要求的战略性工程。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的粮仓和重要的产业基地,是汉江流域经济发展 的中心,但由于调水的影响,汉江丹口以下的流量及季节性分配将发生变化,航运、水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城市发展等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湖北省在21世纪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土壤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是指土壤生态系统持久地维持和支持其内在组份、组织结构和功能动态健康及其化发展的各种能动性的总和,它是由生态整合性、自维持活力、抵抗力和自组织力所构成的综合能力体系,土壤生态系统持续性是由系统自身的组份、结构和功能动态来体现的。因此,对系统组份、结构和功能动态的认识和评价研究是衡量土壤生态系统持续性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意见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意见和建议ProposalsontheProofof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刘颖秋(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IO0824)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的特点是南多北少。...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相距5500公里,东西相距5200公里,地表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间分布,形成了许多小的自然区域,也造成了我国各地区之间的气候、土地、植被等自然要素之间的差异。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变化的作用尤为明显。我国东部地区,秦岭、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实施后对周围环境有很大影响,因而在前期研究中,必需搞好环境的分析与预测,其中主要有:调水对供水区环境的影响评价、水文情势变化对汉江中下游环境的影响、以及淹没和移民等问题对丹江口库区环境的影响评价等。  相似文献   

11.
杨爱荣  刘雯  蒋国富 《河南科学》2011,29(4):457-460
分形理论为开放复杂的地学系统在时间序列上进行分形特征的研究、预测提供了可能.运用分形理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结构分析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分形结构,其中耕地、居民用地、林地的分维值偏离随机值较大,土地利用状态相对稳定,比较接近规则体;布局复杂且不稳定的水体偏离随机值较小.对比南水北调中线...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施工的特点和要求,针对施工前和施工中两个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了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地提出了安全文明施工的考评办法,以期为南水北调工程文明工地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90%的输水河道是利用现有河道.由于现有河道水环境问题突出,调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和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决定调水工程的实际效益.在分析工程影响区域水污染来源及成因、水环境质量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东线治污规划,预测调水水质,探讨东线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及南阳段干渠调水前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和水质状况,为中线工程调水水质保护和工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7月-2015年5月分别在中线工程取水口陶岔坝上下游6个监测站进行5次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研究.结果显示,共监测到浮游藻类9门44科94属357种(含变种),指示藻类8门21科32属42种(含变种),通水前为β-中污带,调水后为寡污带,调水后硅藻比例明显增加;浮游动物4门32科38属46种;调水后香农-威勒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呈现调水后先降低后增加.丹江口水库及南阳段干渠的水质达到Ⅰ类水质标准(总氮指标除外).综合评价水源区水体稳定,为β-中营养型,符合中线工程调水的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典型明渠段为例,开展长距离明渠输水工程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控研究.采取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不同闭闸调控方式和闭闸时间条件下渠段水流运动和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探讨了污染云团峰值输移距离和纵向长度计算方法,推导得出了将污染云团控制在事故渠段内的应急闭闸时间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距离明渠输水工程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调控方案,并结合案例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针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应通过对比明渠输水工程各渠段的最大水流传播时间和将污染云团控制在事故渠段内的闭闸时间来确定闭闸调控时间,从而同步实现降低工程运行安全风险和控制污染物范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工程洛河渡槽耦合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合理模拟临跨的静态荷载以及质量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对南水北调工程沼河大型渡槽典型槽段单跨渡槽进行结构地震动力分析,对于影响渡槽结构动力响应的盆式支座、槽内水体与结构的流固耦合作用以及桩基-土体的动力相互作用,参照相关规范的原则和相关研究成果,在尽可能反映其实际影响和合理简化的基础上进行模拟,研究了结构自振特性、结构各部位的动力位移、应力以及内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水体模拟方法和不同计算分析方法得到的动力响应规律是一致的,动力响应值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7.
在合理模拟临跨的静态荷载以及质量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对南水北调工程氵名河大型渡槽典型槽段单跨渡槽进行结构地震动力分析.对于影响渡槽结构动力响应的盆式支座、槽内水体与结构的流固耦合作用以及桩基-土体的动力相互作用,参照相关规范的原则和相关研究成果,在尽可能反映其实际影响和合理简化的基础上进行模拟,研究了结构自振特性、结构各部位的动力位移、应力以及内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水体模拟方法和不同计算分析方法得到的动力响应规律是一致的,动力响应值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我国的可再生淡水数量以全国平均可再生淡水总量而言 ,我国虽不是得天独厚 ,但并不菲薄。我国平均年降水量约为600mm ,总水量约为6万亿m3,降水季节适为农作物生长时期 ,水热同步 ,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高 ,这是欧洲、北美所没有的。我国因地势较陡、降水量集中 ,直接蒸发相对较小 ,因此产流高 ,径流系数达0.43,年径流总量达到27000亿m3 ,在世界上属丰水地区。一直到1955年 ,我国的可再生淡水人均4597m3,属丰富 ;到1990年 ,人均淡水量有2427m3,仍可列为可再生淡水量丰富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与仿真技术,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统仿真模型,开发系统仿真试验平台,借助该平台模拟水量调度过程,可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决策部门提供有效可靠的参考方案,通过系统的仿真试验,近期调水方案能够较好地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