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下一代计算机一般认为是非诺埃曼型的计算机。但是,并不是说已找出代替诺埃曼原理的原理。下一代原理的范例,一般认为是人脑,但对人脑的原理也还存在很多不太明瞭的地方。若要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的范例,就需要探讨探讨人脑的原理。诺埃曼型“计算”机的极限若用一句话来说诺埃曼型计算机,可叫它是程序内藏式,二进制数字计算机。如把它和人脑进行比较的话,人脑不可称作数字计算机,人脑所使用的“数”又不是二进数也不是十进数,人脑的程序因为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Google X项目组将16000块处理器连接成网模拟人脑的神经系统,并成功地让系统学会了辨识猫的外表特征。2014年,IBM公司利用相似的方式,设计了类似神经突触的网络状电脑系统,模拟人脑内部连接,促使计算机掌握自我学习功能。传统的电脑程序基于人为设定好的条件进行判断和执行程序,而未来的"聪明"电脑将掌握自我学习和自我判断能力,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可以想象,计算机自我思考的技术障碍一旦被突破,电脑的能力会得到极大  相似文献   

3.
前沿     
人工智能的一大进步 2012年,GoogleX项目组将16000块处理器连接成网模拟人脑的神经系统,并成功地让系统学会了辨识猫的外表特征。2014年,IBM公司利用相似的方式,设计了类似神经突触的网络状电脑系统,模拟人脑内部连接,促使计算机掌握自我学习功能。传统的电脑程序基于人为设定好的条件进行判断和执行程序,而未来的“聪明”电脑将掌握自我学习和自我判断能力,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可以想象,计算机自我思考的技术障碍一旦被突破,电脑的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人工智能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能“移植”的电脑将人脑和电脑合二为一,一直是科学家所追求的梦想。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将芯片安装在人脑壳底部神经中枢之外,神经束通过芯片与人脑发生联系,人脑所产生的每一次思维,都会在大脑的500多亿个神经细胞中留下电子活动轨迹,而这些轨迹又都会在电脑芯片上反映出来,从而形成人的思维与物质世界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可“穿戴”的电脑所谓可穿戴式电脑(WEC),通常包括一条特制的腰带或背心(电脑主要运算部件夹层)、无线语音处理器、供电系统和头盔式液晶显示器等,与人的身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功能上讲,它具有全语音操作和实时…  相似文献   

5.
美国生物学家们说他们能够观察到神经细胞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实验报告表明记忆是神经内部化学变化的结果,而不是神经间突触的作用。达尼埃尔·科兰和他的加州大学同事班克莱提取  相似文献   

6.
视觉的神经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寿天德 《自然杂志》2015,37(1):17-25
视觉系统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感觉通道。从单个神经细胞到系统水平简要地介绍了迄今为止数十年来神经科学家对视觉神经机制研究的重要成果,让读者对视觉的神经基础有一个清晰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一组研究人员发现,脑内单个神经细胞倾向于选择性地识别特殊的语词和面容,这是在短期记忆过程发生的情况。该研究为人们了解人脑中与记忆有重要关系的海马组织功能提供了新的信息。神经生理学家盖里·赫特(Gary Heit)指出:“我们为研究脑的理论工作者首次提供了有关海马中实际进行活动的详尽细节,从而对脑子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8.
英国黑子和宇宙论的奇才——R·赫金(R.Hawking),被他的一些同事誉为当今在世的,是自爱因斯坦以来一位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最近他惊人地宣布,“如要预测目前飞速发展的计算机”,他说“很可能它会取代理论物理学。因此也许现在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未必能见到其前景,但就理论物理学来说是可见到的。毫无疑问,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计算机要优于人脑,但理论物理学却与众不同。赫金研究的理论物理学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是一项名符其实的创造性活动;它具有真正的思想。思维是人脑特有  相似文献   

9.
大脑开始衰老的时间:20岁 随着我们年龄越来越大,大脑中神经细胞的数量逐步减少.我们降临人世时神经细胞的数量有1 000亿个左右,但从20岁起开始逐年下降.到了40岁,神经细胞的数量开始以每天1万个的惊人速度递减,从而对记忆力、协调性及大脑功能造成影响.因此,成年人的记忆力往往不如小孩,中年之后记忆力更是大大减退.除了神经细胞数量减少之外,神经问质细胞的功能退化也是大脑衰老的重要原因.这些细胞的衰老导致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协调合作的能力大大减弱.  相似文献   

10.
<正>一、人就是一架机器机器工作时需要能量,所以人得吃得喝,物理上叫做能量守恒,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人这架机器还带个高级计算机。从简单意识到逻辑思维,人脑计算机运行起来也需要能量。郁闷纠结极费脑力,霸占了好多处理器,使人脑不能正常工作,就是俗话说的伤神。心平气和是人脑计算  相似文献   

11.
大脑何时接通电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人与机器的结合是科幻小说中最具诱惑力的情节之一 ,但在现实世界中它们毕竟尚未出现。对于可能出现所谓的一种“中间系统” ,即人脑与计算机的联系件———人脑将与计算机直接相联。届时计算机可以阅读到人的脑电波 ,并从中了解人的所有思想  相似文献   

12.
蓝Yu祥 《世界科学》1991,13(7):37-38,60
三菱电气公司中心研究实验室表演了世界第一台能识别字母表26个字母的神经计算机.这种主要由光学装置组成的神经计算机表演的成功,几乎应归功于专为光学信息处理而研究的"数字学习算法".  相似文献   

13.
人工神经网络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十分热门的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生物、电子、计算机、数学和物理等学科,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讨论的是一类多值神经网络模型一一Q态三维转动角神经网络模型的存储容量 该模型是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四态复数神经网络模型、复相角神经网络模型和多态四元数神经网络模型的推广,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可以在灰度或彩色图像识别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4.
周平艳  王凯  李琦  刘勋 《科学通报》2012,(35):3367-3375
情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尤为关键,它影响着个体和族群的生存状态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研究者已经对动物和人类被试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然而最核心的问题是,情绪如何影响记忆,特别是在人脑中情绪信息加工的脑区和记忆的神经环路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简要综述了脑成像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梳理和评述了有关记忆和情绪的神经机制以及情绪影响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基于现有研究证据,我们提出以下假设并预期今后的研究能够检验这个理论框架:情绪的两个维度——唤醒和效价可以影响记忆信息在杏仁核-海马回路中的加工,这种影响是分别通过额-顶叶注意控制网络和以纹状体-前额叶为核心的奖惩系统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斯华龄  张立明 《科学》2004,56(1):20-2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一种能模仿脑功能的电子或机械系统.19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解决了人脑的逻辑思维问题,它的功能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的逻辑思维.人脑还具有独特的形象思维和智能,当前的计算机不论发展得多先进,都很难代替人脑,尤其是在目标、物体和人的识别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的认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军  潘云鹤 《科学》2002,54(4):34-36
近50年来,人工智能走的是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1990年代初,研究者深感人工智能理论及技术的局限性,从而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反思.同时,人工智能有待于人类对人脑工作机理的深入了解,需要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给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和证据.  相似文献   

17.
正通常我们认为学习与记忆是和大脑功能密不可分的,但实际上,一些生物没有大脑甚至没有神经细胞,却仍然拥有不可思议的学习能力。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对人类和很多动物来说,记忆和学习与大脑功能和一系列复杂的神经活动有关。而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结构较为简单的生物虽然没有大脑却也能学习。箱形水母、海兔和海星都是无脑学习的典型例子。也许这并不算什么大新闻,毕竟,这些生物也并不是没有神经细胞,只是它们的神经元在体内的分布较为分散,并不聚集成束。严格来讲,是神经元使它们拥有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韩文根 《世界科学》2002,(6):15-16,34
人脑是目前已知宇宙间最复杂的系统 ,其功能活动在很多方面还是未解之谜。有人提出 ,2 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揭示人脑的奥秘是当今生命科学面临的重大挑战 ,也是心理科学研究和探讨人类学习和记忆的重要课题。感觉与传导感觉与传导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生命本能 ,是大脑对客观事物作出的具体反应。大脑结构本身并不复杂 ,它分左右两个半球 ,由中间的脑桥和延髓连接着脊神经。从脑本身发出的神经有 1 2对 ,接受头面部的感觉与传导 ;脊髓神经有 3 1对 ,接受躯干部位的感觉与传导。大脑就如一个通讯控制中心 ,而连接控制中心的是各个组织机构之…  相似文献   

19.
大脑难以置信的计算能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神经细胞,而且还在于这些细胞以何种方式相互连接。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都希望:通过建立能够模拟大脑功能的计算机模型来揭开其奥密。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人正在研制能够加工知识的“第五代”计算机——学者们提出两个问题:智能计算机应遵循人脑运动状态呢,抑或数学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