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河流含沙量的变化特征,为减少河流含沙量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和野外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汉江和丹江各站的含沙量年内变化很不均匀,以荆紫关为例,在汛期含沙量达到3.0 g·m~(-3),而在非汛期为0.含沙量与径流量无明显相关性,与输沙量呈直线相关.结论 水源区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着汉江和丹江的含沙量及河流水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乌兰木伦河王道恒塔水文站采矿前后河道汛期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及泥沙颗粒粒径等资料的分析发现,与采矿前相比,采矿后同雨量下河道汛期径流量有所增加,但汛期输沙量、汛期径流和输沙量的关系、汛期含沙量以及泥沙颗粒大小等都没有变化。采矿对河流泥沙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汛期日洪量大于0.1×108m3的大洪水中。1988和1989年两次大洪水的日均含沙量较采矿前同级流量洪水的日均含沙量增加了88.7%。  相似文献   

3.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乌江的水沙特性是决定长江泥沙变异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乎三峡水库的合理运行,关系着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水生态平衡.本文基于2002—2016年期间,长江主要支流设置的桐子林、高场、北碚、武隆4所重要控制性水文站水文泥沙监测资料,深入系统地探讨水文泥沙参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借助统计软件SPSS进一步分析水文泥沙参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时序上,各支流年均含沙量、年输沙量、年输沙模数降低22.57%~91.54%,年径流量雅砻江、岷江和乌江增大3.28%~17.96%,嘉陵江降低1.58%;嘉陵江和乌江的中值粒径增大50%~80%.水电站的修建导致年均含沙量、年输沙量、中值粒径、年输沙模数降低5%~79.34%;强降雨、滑坡、塌方、泥石流、溃坝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诱发滑坡和向河道倾倒土石体致使年均含沙量、年输沙量、年输沙模数增大20%~702.94%.参数间相关性由强到弱排序为年均含沙量和年输沙量/年输沙模数,年径流量和年均含沙量,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年输沙模数,年均含沙量和中值粒径,中值粒径和年输沙量/年输沙模数,以及年径流量和中值粒径.研究成果将为长江支流梯级电站的规划设计、三峡水库的合理运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依据英雄桥水文站实测径流、泥沙资料对乌鲁木齐河径流、泥沙时空变化特性进行简略分析,分析了乌鲁木齐河49年来径流量、含沙量、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对掌握乌拉泊水库泥沙淤积及开发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文舸 《甘肃科技》2013,(23):32-34,68
北峪河流域为白龙江的重点产沙区,通过对北峪河干流控制马街水文站,自1976年建站到2011年的实测降水、径流、泥沙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不同年代年降水量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北峪河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呈较为明显的逐年减少的趋势,且与短历时暴雨和降水强度关系不大。这一水沙变化现象说明,经过几十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北峪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明显的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周翔 《工程与建设》2023,(2):433-435+471
为解决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水土保持等众多变化因素对区域河流径流量以及输沙量的影响,以甘肃省山丹县大马营河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变化对流域地表径流以及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变化对年径流量的影响比温度变化的影响大;大马营河流域的年减沙效益、减水效益实测值与预测值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人类活动对大马营河流域的减水作用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而对减沙作用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西营河是石羊河的一级支流,以出山口九条岭水文站为代表站,运用1976~2015年40年实测长系列水文资料,得出西营河水资源量较稳定,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输沙量年际变化较大;径流量、输沙量多年变化趋势总体平稳,呈缓慢下降趋势;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9月。西营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径流量与输沙量一致性较好,基本同步波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的水土流失状况,为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分析武侯镇、安康、白河以及麻街、丹凤、荆紫关1985—2006年的水沙资料。结果汉江的主要输沙区为安康—白河区段,年均输沙量为705万t,而丹江的主要输沙区为丹凤—荆紫关,年均输沙量为157万t。汉、丹江的汛期输沙量主要集中在7-9月。结论输沙量沿程增大,且随径流量的变化而变化;输沙量较径流量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呈现不规则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9.
北洛河上游地区是北洛河主要暴雨区域,同时也是北洛河泥沙的主要源区,刘家河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占北洛河流域总面积的27.2%,而年输沙量占北洛河年输沙总量的72.6%;北洛河历年洪峰流量几乎均由上游形成,通过对交口河站1959-2004年间流量大于600 m^3/s的44场洪水统计,交口河所发生的洪水均由刘家河涨水形成,洪峰由刘家河到交口河均成递减型;北洛河流域径流主要来自中游区域,刘家河站至壮头站之间径流量占北洛河总径流的68.5%;通过对北洛河上游地区降雨、径流、泥沙、暴雨及大洪水的分析,提出了大洪水的季节性规律、防汛的重点及防洪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黄河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泥沙粒径变细的特点,通过试验得出斜板沉淀池自然沉淀处理黄河高浊度水泥沙时,上升流速v与含沙量c及中值粒径d50之间存在下列关系:v=1.162-0.01404c 2.835d50,其双相关系数r=0.90,经实测验证误差在-8.74%~8.51%之间.上式在6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陕南汉丹江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及分布规律,为其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历史和遥感等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 汉丹江流域可以划分为6个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时间、空间分布规律明显.结论 针对汉丹江流域丰水年和枯水年时间变化特点,地带性侵蚀规律,在低山丘陵区以营造生态林为主,在河谷平川区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主,在高山中山区以预防保护,生态自我修复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游水保前后河流含沙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的主要支流为例,利用其近30年的水文测验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流域地貌条件下的河流水保前后含沙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河流含沙量受水土保持的影响显著,反映水保前后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值尸与流域水保面积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这一关系可以推求出黄土丘陵区河流水保面积达到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0%以上时,河流含沙量会显著减少.对于流域内同时存在沙砾丘陵区与黄土丘陵区的河流,水土保持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廖婷 《科技信息》2011,(1):I0403-I0403
澄江河流域是上林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流域之一。以澄江河流域2009年水土保持治理规划为依据,结合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方法,对该流域进行水土保持效益预评估。结果表明:澄江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实施后能实现显著经济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韩江流域 12个气象台站1955—2012年降水量、潮安站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检验及小波分析方法研究韩江流域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多尺度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955—2012年韩江入海径流输沙量总体没有出现明显变化,1982年以来径流量未发生显著变化,但输沙量呈现显著减少;流域径流量、输沙量存在明显的25~30、9~14、3~8 a时间尺度变化周期,其中25~30 a震荡周期最为明显,具有全域性. 流域入海输沙量和径流量周期规律基本一致,但输沙量周期略滞后径流量周期;在4 a时间尺度上正负相交替频繁,变化剧烈,突变点较多,而12 a与30 a时间尺度正负相交替正常,表明短时间尺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近年来修建大量水电站,森林草地覆被率的提高,以及用水量的增加是韩江流域近几十年来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岸门口河流域内康县水文站31年收集的降雨、径流、泥沙等水文特征值,分析得出岸门口河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和及含沙量变化特点和变化趋势。发现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对一致,都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近年来呈现增大趋势,分析了趋势变化的原因,提出应在未来几年汛期加强防汛工作。泥沙含量总体保持较低水平,但近几年中的个别年份有突然增大的现象,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产流产沙特性及治理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径流实验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小流域的降雨径流特性 :该地区均为短历时的超渗产流 ,次产流降雨历时小于 70 m in,相应的径流量小于5 0 m m。根据极限含沙量的概念 ,在小流域内减少汛期径流就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通过坡改梯和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 ,可以有效地拦蓄汛期径流 ,从而显著减少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进入黄河干流的泥沙 ,减缓来沙量大于水流挟沙力的矛盾 ,使危害黄河的灾害泥沙保留在坡面上和小沟道内而成为资源泥沙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50-2010年间宜昌、汉口和大通站的有关资料,对比分析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河段的径流量和输沙量特性及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1950—2010年宜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32×10~(11)m~3,汉口站为7.07×10~(11)m~3,大通站为8.96×10~(11)m~3,上游来水量与中下游来水量各占一半左右.年际间年径流量存在波动变化,但未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增减变化.而三峡水库建成后径流量存在年内削峰补枯现象;1950—2010年宜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34×10~8t,汉口站为3.59×10~8t,大通站为3.90×10~8t,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流域.而年际间年输沙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下降,尤其2003年三峡水库建成后输沙量出现锐减,宜昌站年平均输沙量降为0.54×10~8t,汉口站为1.17×10~8t,大通站为1.52×10~8t,汛期输沙量减少更明显,而且不同粒径组的悬沙输沙量出现不一致的下降,这与中下游河床和岸滩沉积物再浮悬泥沙及湖泊补给的泥沙组成有关.对悬沙不同粒径组的输沙量与径流量之间建立散点关系图,表明D≥0.1 mm泥沙粒径组的线性关系较好,而全沙粒径组尤其是细颗粒组相关性较差,符合河流动力学的相关理论.本研究成果对认识近年来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长江流域水沙变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宣州地区内红壤分布很广,本文依据宣城站的年输沙量及相应的年降雨量、年径流量等资料系列,分析了水阳江上中游红壤地区输沙特性,并且指出该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9.
坡长对离石黄土坡面径流含沙量影响的模拟降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探讨了离石黄土陡坡面降雨条件下坡长对径流含沙量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得出不同雨强范围内布设水土保持措施的临界坡长.结果表明,径流含沙量随坡长的延长呈波动变化趋势,且随雨强增大,含沙量达到峰值的临界坡长有所减小(雨强≤60mm/h时临界坡长为4m,雨强60mm/h时为3m);坡长每延长相同长度,含沙量增量不相等且无明显变化规律;坡长1~5m时含沙量随雨强的增大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在60~80mm/h雨强时增幅最小,坡长2m和4m时增量甚至为负值,建议雨强大于60mm/h时需重点监测,以减少坡面水土流失;雨强与含沙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与径流含沙量的相关性较坡长大(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0.383),坡长、雨强与含沙量的关系可用线性方程描述(R~2=0.68).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54-2004年城陵矾(七里山)站(以下简称城陵矶站)和螺山两站51年的水沙资料,分析研究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前后,长江城螺河段的水沙变化趋势;结果发现从荆江以及洞庭湖汇入该河段的水量无明显变化,但输沙率和含沙量呈逐年减小的趋势,尤其是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这种变化更为显著.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前,该河段年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年输沙量呈逐年减小的趋势;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该河段年输沙量减小的幅度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