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雷永生 《甘肃科技》2007,23(6):162-164
以北京地铁十号线苏州街-黄庄区间为例,通过对地层、管线影响的数值分析,介绍超浅埋大跨隧道PBA工法设计以及施工方法和工艺,为以后浅埋大跨隧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轨道交通具体建设的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既有线区间隧道或车站和其他城市既有公共建筑物的基本问题.为了达到相对理想的建设效果,通常需要采取超前辅助加固措施,具体的开挖手段涵盖着CD法、CRD法以及台阶法等,通过科学运用相应举措,使得基本的工序合理的简化,确保了施工的效率明显提升,同时又能合理控制地层沉降,让超浅埋暗挖...  相似文献   

4.
大跨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塘朗山隧道洞口浅埋、软弱围岩段采用中壁法开挖施工的技术要点,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兰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东岗站后配线为例,分别从洞内和洞外两方面介绍了浅埋大跨地铁隧道下穿废弃人防干道的施工处理措施.洞内要加强超前支护,尽早闭合仰拱,控制好开挖台阶长度;洞外要及时降水,分段封堵,一次分段封堵长度不宜超过30 m.封堵完成采用荷载-结构模式,将土柱等效为荷载,计算得出人防干道封堵回填后衬砌结构强度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最后强调施工时应保证封堵回填效果,加强监控量测,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研究浅埋隧道三台阶法开挖进尺问题,以鹅岭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隧道三维稳定性分析模型,模拟了4种开挖方案,并引入单元安全系数法,计算了隧道围岩各区域的安全系数,分析了隧道围岩潜在的破坏形式,确定了三台阶法合理的开挖参数。通过对比分析围岩的安全系数、位移、应力、塑性区可得,上台阶开挖长度越长,中、下台阶开挖以及前方土体对隧道工作面的挤压越小,越有利于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而台阶越长,支护间隔越长,支护效果就越差,安全系数就越小,隧道围岩的失稳风险就越大。在施工过程中,隧道最危险的部位为拱脚与拱底处,建议采取方案一进行开挖,各台阶之间为不同步开挖,且预留核心土,上台阶开挖长度宜为5~10 m,开挖进尺宜为0.5~0.6 m。  相似文献   

7.
张振利 《科技信息》2010,(13):266-267
近年来随着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隧道断面越来越大,而且地质条件也越来越差,特别是一些超浅埋地段,大断面随道施工不但施工难度大、进度缓慢,而且危险性也高,但并不是说超浅理大断面隧道就无法施工,针对超浅埋大断面隧道施工,结合施工现场实践,总结出明暗结合施工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跨度、超浅埋的隧道工程,只要通过科学严谨的设计、合理的施工控制、动态设计及施工相结合,辅以准确的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资料,就能够保证顺利建成通车.本文通过已建成的长城岭隧道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长城岭隧道工程的设计参数、施工控制技术、设计变更动态进行调整的情况,为今后类似大跨度、浅埋、围岩破碎的隧道工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详细介绍了特长大断面隧道洞口浅埋偏压软弱围岩段采用三台阶七步流水作业法的具体施工方法、工艺和控制要点。该法很好的解决了石鼓隧道施工工期紧、施工难度大等施工难点,确保整个进洞工序安全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0.
张海鹏  谭笑 《科技资讯》2013,(30):35-36
利用岩土工程专业通用有限元软件Flac3D分别用全断面和上下台阶开挖法对浅埋隧道不同开挖速度下隧道的稳定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开挖模式对隧道稳定性和支护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了不同开挖模式下的隧道稳定性和支护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铁6号线二期起点至物资学院站区间盾构接收井横通道开挖跨度15.6m,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二衬施工时,临时中隔墙支撑拆除安全风险很大。本工程采用保留部分临时工字钢支撑,在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水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二衬施工,减少了隧道变形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隧道上方管线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提供了一套适用于复杂环境下地铁暗挖大断面隧道二衬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2.
考虑土体剪胀效应的影响,对盾构倾斜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构建的盾构倾斜隧道开挖面破坏模式,结合非线性破坏准则和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推导出开挖面支护力的解析解,求解了开挖面的最优支护力及潜在破坏面。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倾角α小幅度变化时对支护力的影响较小,而非线性系数m和剪胀系数η对支护力影响较大。隧道倾角α,非线性系数m和剪胀系数η对潜在破坏面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GeoFBA软件,对沈阳地铁隧道开挖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围岩、喷射混凝土、模筑混凝土、锚杆的应力和变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铁隧道设计当中初拟的结构尺寸(包括初期支护、二次支护)、超前小导管支护、锚杆支护是可以适应围岩状况的,经支护后的沈阳地铁隧道是稳定的.台阶法开挖对于沈阳地铁隧道开挖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4.
辛酉阳 《河南科学》2014,(11):2287-2290
土体在长期自重应力作用下达到平衡,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开挖面土体应力释放,必将打破原有土体应力平衡.在新的应力场平衡过程中,土体颗粒位置发生改变,隧道围岩产生变形,当变形过大的时候,易于诱发工程事故,特别是在偏弱围岩近距双线隧道浅埋暗挖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其围岩变形的研究来合理分析隧道围岩的整体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结合我国中部某市地铁2号线隧道施工工程实例,研究了双线隧道左右线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变形规律,得出近距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区域及最大变形值,其研究的方法及结论能够为类似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设计并建立了物理实验模型,开展土钉倾角对基坑侧壁变形与稳定性能影响的物理实验研究,并与自行研发的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实时监测及失稳预警系统(3D Visualized Monitoring System,3DVMS)进行对比分析,检验了研发系统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倾角土钉支护基坑的侧壁变形与稳定性能各异,当土钉倾角为30°时,支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大跨度隧道开挖围岩变形稳定监测与主动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金州单洞四车道公路隧道施工现场监测,对大跨度隧道开挖岩体变形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大跨度隧道开挖后围岩失稳的原因,强调进行现场稳定性监测的必要性,阐明了锚喷网支护对于改善围岩受力状况、提高围岩自身承载力的本质,指出在大跨度公路隧道施工中必须坚持监控量测与主动控制的原则,以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上海地区某深基坑工程施工方案,建立了紧邻运营地铁隧道的基坑开挖变形影响的有限元数值模型,重点分析了基坑围护支撑的数量和位置、基坑土体加固、地铁隧道位置、隧道下卧层土体和地下连续墙刚度对基坑周边地层以及隧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坑围护支撑数目及位置的选择对周边地层和隧道变形产生影响较大;隧道的存在对土体沉降具有"遮拦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坑外土体沉降;增加下卧层土体模量和地下连续墙的刚度可减少坑外地表沉降,有效控制地铁隧道的变形.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浅埋软岩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发生大变形的问题,依托在建隧道工程,分析隧道初支变形及破坏特征,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大变形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变形控制措施。结果表明:洞口浅埋段围岩受到开挖扰动和地下水影响,围岩变形量大,纵向变形分布不规律;开挖初期变形快且变形速率大,最高达到38.4 mm/d;变形持续时间长,变形后期能达到10.2 mm/d;变形主要发生在上、中台阶开挖阶段,约70%;初支应力过大,且塑性区过度发展是隧道发生大变形的主要原因。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优化工法、提高支护参数、进行洞内降水和加大预留变形量的综合处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软岩隧道的大变形预防与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隧道稳定是岩土工程领域一个重要问题。分析了岩土工程中常用来评价稳定性的安全系数,引出了隧道稳定率的概念;给出了几种不同情况下隧道稳定率的表述形式,即不考虑土重影响时的稳定率,考虑土重影响时的稳定率和隧道支撑力的稳定形式;以Davis 提出的一个变量隧道垮落模型为例,构建块体速度场和受力分布图,根据功能原理,推导了基于一个变量的单圆形隧道稳定率。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得出现场稳定率;根据分析计算,得出理论稳定率。针对3种不同形式的稳定率进行了分析,当现场稳定率的值大于理论值时,隧道已垮落;当现场稳定率的值等于理论值时,隧道处于临界垮落状态;当现场稳定率的值小于理论值时,隧道处于稳定状态;由此,可根据不同情况,利用不同形式的稳定率表达式评价隧道是否稳定。  相似文献   

20.
地铁隧道钻爆法施工对邻近埋地管道的影响与安全控制研究,对地铁隧道快速掘进和管道安全防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地铁隧道钻爆法施工过程中邻近埋地管线的安全风险,以经济损失为评价指标,提出了地铁隧道钻爆法施工对邻近埋地管线影响的风险评估方法。首先建立考虑管线剩余强度的安全控制标准,根据模糊数学的有关方法,提出地面沉降控制标准的隶属度函数,并结合管线破坏的经济损失表达式,最终确定地表最大沉降与经济损失期望值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大连地铁隧道沿线某混凝土上水管在钻爆法施工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风险分析,从而作为安全措施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