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分析与掌握湖北省耕地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缓和人地矛盾,以湖北省的耕地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8年的耕地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选取耕地相对变化率指标,探究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省耕地数量总体减少,人均耕地占...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耕地生态系统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借助DPSIR模型构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GIS对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1年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不断提高,安全等级经历了2002-2006年"风险-敏感"阶段和2007-2011年"临界安全-比较安全"阶段的演变历程;2)2002-2011年的Moran′s I值表明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2008年Moran′s I值最高;17个单元的局部自相关指数表明湖北省各行政单元的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在空间上也具有一定的集聚或分异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态势的预测与预警、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为例,从影响农户耕地行为的各种相关因素出发,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ArcGIS和因子分析法,构建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和耕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模型,以2004-2013年为研究期间,对河南省耕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3年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度整体提高.(2)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度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3)社会经济因素是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环境因素、耕作制度因素次之.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状况,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湖北省2007年耕地生态足迹进行计算,该年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为0.90665gha,人均生态承栽力为0.74367gha,耕地资源利用总体上呈不可持续性,人均生态赤字为0.16298gha.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消费结构不合理和养殖业的产出效率低下造成的.最后提出了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值,进而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评价黑龙江省1997年~2006年耕地集约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且集约利用水平受化肥投入和农业受灾程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能值分析的县域耕地利用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能值分析法,在对耕地利用效益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评价能值指标体系,以湖北省资源型城市潜江、轻工业型城市仙桃、生态旅游型城市鹤峰3种不同类型的县市为研究对象,测算2010年的各县市的耕地利用效益能值效率.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年潜江市耕地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最好,粮食安全保障度能值达到1.944E+17sej/hm2,粮食安全度最高,农村人均能值量为1.45E+16sej/hm2,农民生活最好,仙桃次之;②2010年仙桃市耕地利用产生了最好的经济效益,耕地集约度达到1.38E+16sej/hm2,土地集约利用度最高,潜江次之;③2010年鹤峰耕地利用生态效益最高,耕地利用的挖掘潜力最大.研究结果对不同类型城市如何挖掘耕地系统的持续生产能力、缓解粮食安全压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耕地成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选取福州市为评价单元,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三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05年间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空间对应关系比较强,福州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利用奇异值分解相关分析法对湖北省人口发展与土地利用以及农业内部不同作物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进行时间与空间上的相关分析.认为耕地面积与人口以及大豆种植面积、粮食种植面积、棉花种植面积、油料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空间相关分析都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并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奇异值分解法在湖北省土地利用时空分析中应用良好.  相似文献   

9.
耕地资源安全问题事关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康。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脚步逐步加快,耕地安全状态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来自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的压力都对耕地资源安全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本文运用PSR模型来构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关因素对耕地安全的影响程度,客观评价耕地资源所面临的压力、所处的安全状态以及国家、社会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关注和响应力度。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0~2004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徐州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徐州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据此提出耕地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16年芜湖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88、2001和2004年3期1∶10万Landsat TM/ETM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芜湖市近1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和工矿仓储用地、居民点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工矿仓储用地是区域内变化速度最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一直在不断提高.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开展城市用地规划是确保今后芜湖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基础上构建集约度模型,并在ArcGis和GeoDa软件支持下,以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集约度及相关性等4个方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52、1997、2008、2010年人均耕地进行深入探析.结果表明:自1952年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县域相对发展率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区内耕地利用集聚趋势逐步减弱; 区域人均耕地水平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各水平区逐步呈块状分布,耕地重心迁移显示1952—1997年表现为耕地南北差异,而1997—2010年则表现为东西差异; 受政策、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各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差异明显,其空间分布与耕地重心迁移呈正相关性; 关联分析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经历“围湖造田”、“退田还湖”、“人地和谐”等阶段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粗放型县域持续减少,并呈现出区域集聚状况; 正相关性县域由区域的西南部集聚向区域西南、中部及东北部呈“N”字型分布.  相似文献   

13.
根据黑龙江省20个典型灌区的渠系资料,采用Horton定律计算各灌区分维值并与河流水系理论分维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级灌区分维值均在Horton水系定律理论范围内,四级灌区中只有梧桐河灌区的分维值为3.037,超过一般理论范围上限约1.23%.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三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比例、渠系结构复杂度、渠道密度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关联度分别为0.695、0.556、0.606、0.700,与分维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575、0.585、0.711、0.613;四级灌区各因素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关联度分别为0.700、0.730、0.605、0.675,与分维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763、0.602、0.583、0.546. 分别利用上述因素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及分维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渠系结构改造方案,对黑龙江省典型灌区的渠系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兵  胡林  陈晨  李浩  詹绍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8):7640-7649
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影像分析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淮南矿区2007、2010、2013、2016、2019五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覆盖解译,通过对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面积及其占比的统计、动态度、多样性指数、利用程度指数及转移矩阵的计算,对2007~2019年间淮南矿区的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淮南矿区耕地面积及其占比不断下降,大量耕地被破坏,形成积水沉陷,其次为城镇及工矿用地,并被固体废弃物所侵占;(2)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动态度大小排序依次为积水沉陷区>湖泊水库>固体废弃物>工矿用地>林地>裸地>城镇用地>道路>耕地>农村居民地,说明煤矿开采活动对矿区土地利用影响较大;(3)各矿井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方法对陕西省1991—2002年的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负相关关系,并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结论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并提出了解决加快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矛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为研究区,以地类图斑为研究尺度,从立地条件等方面入手构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障碍度模型和局部自相关方法,揭示研究区耕地质量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识别鹤峰县耕地质量提升主导限制因素,划分限制因素类型区,最后综合之前分析成果进行耕地质量提升分区,探讨不同分区下耕地质量的提升措施.结果表明:1) 鹤峰县整体耕地以中等级耕地为主,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北部、西南部高和西北、东南低的格局;2) 存在主导限制因素为灌溉能力、有效磷2类的共7种“主导限制因素-次要限制因素”类型分区;3) 将现有耕地分为耕地核心保护区、适度改良区和重点整治区3个一级类和8个二级类,针对各分区特点重点实施蓄水保土和养分提升等措施.研究成果可为鹤峰县乃至鄂西南山区耕地质量提升和耕地保护整治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7.
耕地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贫困丘陵山区的统计资料,对本区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近10年来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鄂南丘陵山区耕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北部平原丘陵地区下降快,南部丘陵山区下降慢;近10年来,鄂南贫困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主要受经济因子、人口、房地产政策及耕地开发强度的影响,特别是经济、人口因子强烈影响耕地面积的变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这为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耕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和GIS的南岸区土地利用现状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岸区1978、1985、1988、1993、1996、2000、2003、2009年共8期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对重庆市南岸区1978-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变化进行分析,并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预测了南岸区2012-2032年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1978-2009年,林地、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在未来的20年,南岸区的耕地和林地逐年减少,林地增加,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到2032年各种地类占南岸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耕地47.16%,建设用地31.08%,林地16.11%,水域5.57%。  相似文献   

19.
利用皖北1991-2009年的耕地变化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近20年来该区耕地变化的情况,同时对影响耕地变化的11个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得出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研究期内耕地总体上不断减少.就耕地变化率,宿州市耕地变化速度最快,相对变化率淮南和宿州较全区快,淮北较全区慢.影响皖北耕地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人口因素、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其中,农业产值占农林牧业比例是皖北耕地变化的首要因子;人口因素在关联度排序中占第2位,成为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农业科技因素在耕地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因素虽然在关联度排序排名中较靠后,但在耕地变化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