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1985年,我们以野生的性腺尚未发育的斑节对虾为材料,在夏门水产学院养殖试验场室外水泥池,进行了越冬与培育的生态实验。采用切除单侧眼柄的方法,诱导性腺成熟、产卵。进行了人工孵化和幼体培育,并在水泥池中,将子一代培育为亲代,于1985年获得子二代。本文介绍了上述各个阶段试验的主要条件和方法,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水温控制在20℃左右时,斑节对虾的越冬成活率达80%以上。2、在水泥池饲养条件下,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可以把子一代培育为产卵的亲虾。当雌雄性比略大于2:1时,其交配受精率和幼体成活率与经越冬饲养的野生亲虾相似。3、采用切除雌虾单侧眼柄,配合适当生态条件,可以诱导性腺成熟。 相似文献
2.
“低”温条件下培育斑节对虾幼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于正常培育水温8~10℃C的环境条件下培育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Fabricius)幼体,从无节幼体第3~4期(N_(3-4))至后期幼体第1~2期(P_(1-2)),最低培育温度22℃,大部分时间试验为“低”水温(22~24℃),两年试验均获成功。N_(3-4)至P_(1-2)经历时间分别为17d和16d,幼体存活率分别为58.1%和53.6%,培育的幼体比正常水温下培育的幼体具体壮、质好、整齐划一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斑节对虾亲虾越冬和培育的有关生态条件。亲虾越冬时的水温应维持在20℃左右,在这种条件下存活率达80%以上。通过切除亲虾单侧眼柄性腺可以诱导成熟。手术亲虾的存活率达89.6%,成活率达41.3%. 相似文献
4.
5.
斑节对虾白斑症的发病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虾白斑症的病程及病症特点,方法:对健康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感染,同时用套式PCR检测感染后斑节对虾血液中病毒核酸的相对含量,结果: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症病毒后,依次表现出厌食,不活动、体色变红、甲壳出现白斑,反应迟钝直至侧卧死亡,濒死对虾的典型症状为空胃、红体、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及甲壳易剥离;感染对虾出现拒食后,其血液中白斑症病毒(WSSV)DNA的相对含量急剧增加。结论甲过同步不肿和甲壳易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养殖对虾育苗各水体的纤毛虫作了较系统的考查研究,共记录纤毛虫55种,分别隶属予23属16科。对纤毛虫的种类组成与分布、数量变化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作了考查统计,简述危害虾苗的常见纤毛虫种类及其危害情况。以具体考查数据论证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并探讨纤毛虫与对虾幼体从无特定损益关系到危害的转变因子。 相似文献
7.
以热休克阻止受精卵第1次卵裂进行斑节对虾四倍体诱导实验.结果表明:热休克温度为38~41℃,处理起始时间在受精后20~30min,处理持续时间为1~2min,四倍体诱导率为4.1%~47.6%. 相似文献
8.
报道鉴别斑节对虾虾的活力枯健康的虾苗有较强的趋光性和集生,用显微镜观察可了健康虾苗体表清洁,肌肉透亮,肠胃有食物,附肢弹跳有力,用毛巾包埋15min后健康虾苗仍活动正常,反应灵敏,放养在瓶子内,不投饵,不换水,健康虾苗也能存活7天。 相似文献
9.
10.
11.
斑节对虾防病养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了斑节对虾防病养殖模式的研究,采取消毒海水的半封闭养殖和消毒海水冲淡的半封闭式淡化养殖以及地下咸水和浓缩海水冲淡的封闭式淡化养殖.由于养殖用水均无携带致死的对虾白斑病毒.虾塘彻底消毒和使用经PCR和核酸探针检测的健康虾苗,养殖过程投喂配合饲料,并防止飞禽等偶然带毒入池,从而切断了白斑病毒传播途径.放苗时,养殖用水起点盐度分别下调至12‰~10‰、8‰~6‰和5‰~4‰;捕虾期间最终盐度下降至6‰~5‰、3‰~2‰和2‰.淡化养殖虾塘环境因子的变化范围为透明度为58~40cm、水温为23.0~30.5℃、pH值7.8~9.0、DO为4.8~7.6mg/L、COD为4.0~7.6mg/L、NH4-N为0.01~0.05mg/L、NO2-N为0.001~0.05mg/L.水中和底泥弧菌数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101~8.0×102个/mL和2.0×102~8.5×103个/g;水中和底泥异养菌数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34×103~8.6×103个/mL和1.5×105~8.6×105个/g,在养殖过程中,养殖前期的总菌数<养殖中期>养殖后期,这与采取捕大留小养殖后期存虾数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广东省廉江市龙营围对虾养殖场的现场试验,对3种防治虾病的药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各处理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MBV)感染率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MBV感染度各处理组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其中以2号药物的作用较明显,但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对照组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研究表明,3种药物均能降低MBV的感染度,起到预防MBV病发作的作用.鉴于2号药物价格较昂贵,而1号药物和维生素C则药源丰富,价格便宜,其作用和2号药物无显著性差别,故主张1号药物和维生素C合用,作为预防MBV病发作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14.
15.
斑节对虾养殖垦区水质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5-9月对厦门市同安湾潘涂垦区两口虾池及进水渠道的Chla、DIN、DIP等生态因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虾池内DIN、DIP含量比邻近内湾低,而Chla和COD明显高于邻近内湾,调查结果表明,在虾病高发区,通过改进养殖技术,虾池的水质状况较以往有所改善、虾池的富营养化程度较以往有所降低,而这内湾则仍呈现较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应用微生物健康养殖斑节对虾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由于对虾流行性、暴发性疾病的频繁发生和海区污染加剧的双重影响,习惯上依靠排换水调节虾池生态环境的传统方法,由换水造成对虾发病、死亡的事例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7.
谭凡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9(Z1):34-37
根据广西池塘底质偏酸、水浅等特殊养殖条件,进行一次性进水消毒、肥塘放苗,利用添加淡水进行养殖水体的排换,避免从外海直接进排水,有效利用沸石粉、生石灰、CIO2等进行水质的改善及消毒,使养殖水体的交换与外海相对隔绝,养殖过程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切断由外海带来的病害水平感染途径,减少病害的危害.在1999年4月15日~10月16日进行的低产池塘、旧塘改造健康养殖生产实验中,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的面积7hm2共3口池,第1茬收虾6683kg,平均每1/15hm2产虾61.3kg,第2茬收虾7469kg,平均每1/15hm2产虾68.5kg.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斑节对虾子一代,在水泥池中饲养的全过程。越冬存活率为90.6%,饲养期间水温为19.7--31.1℃,盐度为17—26.2℃,越冬水温为20℃左右,用鲜贝肉杂鱼、虾等饲养,斑节对虾在池养条件下,雌虾性腺不能发育成熟,必须施行手术才能诱导性腺发育成熟,从仔虾养到能用于切除单侧眼柄诱导性腺成熟约10个月,施手术到第一尾亲虾成熟产卵为59天。试验表明:在池养条件下,只要饲养管理得当能达到做为亲虾的规格,用切除单侧眼柄的方法,可以培育成为产卵用的亲虾。 相似文献
19.
斑节对虾仔虾对低盐度海水耐受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仔虾耐受低盐海水能力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全长12mm的仔虾在每天递减盐度10%,20%和30%3种条件下,其LC50下限盐度为3‰~4‰,存活时间分别为11,5和2.5d.较大个体(全长17mm)的仔虾其耐受低盐的能力更强.文中讨论了对虾仔虾对低盐度海水耐受力的机制以及在对虾养殖中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部湾墨吉明对虾和斑节对虾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抽取北部湾野生墨吉明对虾和斑节对虾各80尾,对其体长、头胸甲长、胸高、胸宽、尾长、额剑上刺数、额剑下刺数和体质量等8个性状进行测量.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体质量与形态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墨吉明对虾5个性状、斑节对虾3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它们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指标.墨吉明对虾的体长、头胸甲长、胸宽、额剑上刺数和额剑下刺数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而斑节对虾则为体长、尾长和胸宽.在墨吉明对虾的上述5性状中,胸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0.388)最大,其次为体长、头胸甲长、额剑下刺数影响相对较小,而额剑上刺数则为负效应;但在斑节对虾的上述3个性状中,体长(1.020)是影响体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胸宽,尾长为负效应.通过分析,建立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从而为墨吉明对虾和斑节对虾的选育种提供理想的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