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用纯甘油脱水保存15~120天的人、猴角膜片进行了3例人给猴,5例猴给猴表面角膜镜片术,结果2例人给猴,4例猴给猴的表面角膜镜片术后获得透明愈合;2例因层间上皮植入而失败,观察时间3~24个月。于术后3、6和24个月对实验动物角膜作了光镜观察、证实表面角膜镜片的上皮及基质内的角膜细胞被受主所替代,其结构与正常角膜相仿。  相似文献   

2.
用纯甘油脱水保存15-120天的人,猴角膜片进行了3例人级猴,5例猴给猴表面角膜镜片术,结果2例人给猴,4例猴给猴的表面角膜镜片术后获得秀明愈合;2例因层间上皮植入而失败,观察时间3-24个月。  相似文献   

3.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现已成为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角膜移植免疫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了用同一供体皮肤移植引起兔同种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描述了角膜移植术后和皮肤移植术后的经过,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组织学标本,包括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标本的制作方法,重点报告了排斥反应实验组的角膜和对照组透明角膜的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的透明角膜,除了在供、受体组织交界处形成疤痕外,植片和受主角膜表现与正常角膜相同。而在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则有大量新生血管侵入,植片有大量的浸润细胞,这些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还有巨噬细胞、浆细胞、多形核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植片组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受主角膜除了有新生血管生长和有少量浸润细胞附着以外,没有受损。本文讨论了有关动物模型、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与免疫机理及功能的联系,新生血管在排斥反应中起的作用等问题。我们认为本组实验动物模型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改变均符合典型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这种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亦有体液免疫参与。血管在免疫排斥反应的传入、传出弧中均超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了解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与移植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的角膜厚度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穿透性角膜移植后1周时角膜厚度显著增加,此后逐渐下降,到3个月时接近正常水平。排斥组的角膜厚度显著高于非排斥组,其角膜增厚比其它排斥反应征象出现的要早2周左右。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用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兔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前、术后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时的角膜内皮改变结果。发现在角膜移植术前,正常角膜的中央区和周边区的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基本相同,没有显著差异。在角膜移植术后,术眼的植片和受主角膜的内皮细胞均出现密度减低、细胞面积增大,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在排斥反应期间,植片内皮细胞出现细胞肿胀、边界不清、甚至模糊不能窥见等异常改变,而受主角膜内皮细胞则表现正常。本文认为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密度等与人角膜内皮细胞基本相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角膜内皮有较大损伤,植片内皮细胞在排斥反应中遭受严重损害,提出在角膜移植术时,要注意保护角膜内皮;发现排斥反应时,要及时治疗,防止角膜内皮的过多损伤。  相似文献   

6.
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 ,总结模型制作中的并发症出现原因和相应对策 ,以及增加异体移植排斥率的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远交系Wistar雌性大鼠和SD雌性大鼠建立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模型。为了提高建立异体角膜移植排斥模型的成功率 ,在取供体角膜植片时靠近角膜缘取材 ,术后保留角膜缝线。结果 自体角膜移植组无排斥反应发生 ,异体角膜移植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 10 8d± 2 1d ,排斥率为 10 0 %。两组 6 8例模型术后并发症有虹膜前粘连 5只 ,虹膜脱出 5只 ,眼内出血 1只 ,白内障 3只和眼内感染 1只。结论 实验中采用的大鼠角膜移植模型 ,其临床表现与人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相似 ,排斥反应发生较早且排斥率高 ,适用于模拟人类角膜移植排斥现象进行深入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轻柔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 ,锐利的手术器械 ,以及充分散大的瞳孔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选择组织相容性抗原间差别大的品系、偏中心移植和术后保留缝线是增加移植排斥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用人角膜给猕猴移植,共7只。第2、3、6号猴供片直径是7.5mm,植床直径是7.0mm;第1、4、5、7号猴的供片直径力6.2mm,植床直径为6.0mm;结果:第2、3只猴植片透明达1年以上,第6只猴已透明20个月,现仍在观察中,第1只猴17天死亡,死前植片透明,第4、5、6只猴,植片透明4.5~8个月,小植片比大植片透明时间较长。实验猴№2术后8个月时,植片内皮细胞的密度为2570个/mm~2,术后13个月时为1800个/mm~2,植片内皮的丢失率超过生理下降速度。扫描电镜检查证实,人角膜内皮可以在猴眼上生存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免疫排斥反应,早期和轻型者,可用激素控制;后期和新生血管明显者,激素难以奏效。这一实验模型的建立,为今后研究异种角膜移植提供了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FK506对同种异体兔角膜缘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效应。方法:建立48只新西兰白兔角膜缘于干细胞缺陷症动物模型,随机分成FK506治疗组、环孢霉素A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分别给予质量分类为0.5%FK506滴眼液、1%环孢霉素A滴眼液和生理盐水点眼,用药4周。术后持续观察10周,以角膜缘植片水种、混浊程度、排斥反应发生时间、角膜新生血管和假性胬肉作为眼表评估指标。结果:观察期内,FK506组上皮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排斥指数均低于环孢霉素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成新生血管和假性胬肉指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早期应用FK506眼液点眼可以抑制排斥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植入兔角膜的生物学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壳聚糖植入兔角膜的生物相容性,以评价其作为人组织工程角膜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壳聚糖材料制成的膜植入新西兰兔角膜的板层内,进行裂隙灯观察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1周有结膜睫状充血,角膜水肿;2周后充血水肿逐渐消失。兔眼的情况稳定,术后2周角膜半透明;术后8周新生血管消退,材料与角膜的生物相容性好,材料部分吸收溶解,角膜透明。电镜超微结构检查可见兔角膜标本中材料内有角膜基质细胞长入,细胞胞浆较多,细胞器丰富,有大量的新生胶原。结论:壳聚糖与角膜组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能自然溶解吸收,可用作组织工程角膜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FK506和环孢霉素A对同种异体兔角膜缘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效应。方法将30只有角膜缘干细胞缺陷症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FK506治疗组、环孢霉素A治疗组和对照组,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分别给予0.5%FK506滴眼液、1%环孢霉素A滴眼液和生理盐水点眼,用药5周。术后持续观察11周,以角膜缘植片水肿、混浊程度、排斥反应发生时间和角膜新生血管作为眼表评估指标。结果观察期内,FK506组在抑制新生血管指数方面低于环孢霉素A组(P〈0.05),而两组在上皮排斥反应发生时间、移植排斥指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早期应用0.5%FK506和1%的环孢霉素A滴眼液均可有效抑制免疫排斥反应,在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发生方面,FK506的作用强于环孢霉素A。  相似文献   

11.
在对6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穗部接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前后,分别测定了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丙二醛(MDA)及总酚含量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接菌后各品种PPO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抗病品种在接菌后第3 d PPO活性达到峰值,而感病品种在接菌后第4 d PPO活性才达到峰值;接菌后抗病品种组织中MDA含量变化呈现为先升后降趋势,而感病品种MDA含量表现为先升后缓慢下降然后再度上升;各品种酚类物质含量均在接菌后第2 d达到峰值,然后酚类物质含量开始下降,但感病品种下降速度明显比抗病品种快.  相似文献   

12.
长春市农作物虚拟水量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春市1998—2008年农作物虚拟水量的计算与分析,探讨了其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1年来长春市农作物虚拟水量呈现不断波动趋势,与粮食作物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粮食作物的虚拟水量在2000年、2004年和2007年出现高峰值,经济作物、蔬菜和瓜果的虚拟水量变化不大.对比分析1998年、2004年和2008年长春市所辖5县市区农作物虚拟水量的空间分布,1998年5县市区虚拟水量只分为3个等级,没有达到第四等级;2004年榆树市和农安县达到第四等级,位居首位,德惠市上升到第三等级,排名第2,九台市和市区均由第一等级上升到第二等级,但排名最末;到2008年德惠市由第三等级降到第二等级,九台市、市区由第二等级降低到第一等级,而榆树市、农安县仍为第四等级.  相似文献   

13.
研究冻干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免疫原性、安全性及热稳性 .分别将冻干及液体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注射小白鼠和恒河猴 ,确定小白鼠 7d存活情况及恒河猴的谷丙转胺酶 (ALT)水平、肝脏病理、抗 -HAVIgG水平 .用同等剂量 (12 80EL·UmL-1)的冻干灭活疫苗与液体灭活疫苗初次及加强免疫后 1周 ,2组猴在食欲、活动性、大便频率及持续时间方面均无异常 ;5 2周观察期内未出现肝脏病理改变及ALT水平异常升高 .冻干灭活疫苗与液体灭活疫苗诱发的抗 -HAV水平无显著差异 ,2组IgG水平均在免疫后第 12周达到初次免疫后的最高水平 ,冻干疫苗组为 12 0 47mIUmL-1,液体疫苗组为 11875mIUmL-1.两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第 2 4周分别加强免疫同等剂量疫苗后 ,第 2 8周抗 -HAVIgG水平显著提高 ,达到最高水平 ,冻干疫苗组为 412 15mIUmL-1,液体疫苗组为 40 874mIUmL-1.冻干剂型的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具有液体剂型同样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年Wister大鼠在坐骨神经切断后GAP-43于相应脊髓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er大鼠60只,将坐骨神经切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经皮低频高强度电刺激,分别于术后1,2,4,8,12,16周处死,取其L4~L6脊髓,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GAP-43在相应脊髓节段中的表达变化,并利用影像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1周时前角细胞胞体内GAP-43有明显表达,4周时达到高峰,5~8周时逐渐下调,9~16周时GAP-43在前角细胞胞体内中仍有少量表达,并呈弱阳性.实验组:1周时前角细胞胞体内GAP-43有明显表达,2周时达到高峰,且在4~16周时在神经元中仍有表达,并呈阳性.结论坐骨神经切断可导致成年大鼠相应脊髓节段中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表达明显增加,可证明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增强,但时效很短.而给予低频高强度电刺激疗法后,GAP-43的表达在时长和量上都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在祝光苹果的生理落果期中,观察到两个明显的落果高峰。第一个落果高峰出现在盛花后第二周。此期正常果的胚株内,胚已发育至线形胚阶段;胚乳处游离核时期;珠被、珠心细胞和胚乳游离核周围均有淀粉粒分布。而此期落果中,多数胚珠的珠心和内球被退化,没有胚和胚乳的发育;仅存的外珠被中也未见淀粉粒。第二个落果高峰出现在盛花后第五周。此期正常果的胚珠内,胚处于心形期至鱼雷期;胚乳已细胞化:胚囊和珠心组织中淀粉粒消失;珠被中淀粉粒增多。而此期落果的胚珠内,胚处心形期;胚乳出现退化迹象;珠被中淀粉粒较少;承珠盘细胞内出现棕褐色沉积物。  相似文献   

16.
稻水蝇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年发生 4代 ,世代重叠 ,发育历期世代间存有极显著的差异 ,虫态间发育历期除幼虫与蛹外亦呈极显著差异 .成虫越冬 .4月下旬越冬成虫大量出现 .4月下旬见一代卵 ,5月 10日为一代幼虫盛发期 ,化蛹在 5月 2 5日始盛 ,一代成虫于 5月下旬可见 .第二代 5月下旬见卵 ,6月上旬至 7月上旬幼虫发生 ,6月中旬至 7月上旬化蛹 ,6月下旬至 7月中旬为二代成虫可见期 .第三、四代幼虫分别发生于 7月上旬及下旬 ,第四代成虫于 8月中旬羽化 ,8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并越冬 .第 2代危害严重 ,发生数量极显著多于其它各代  相似文献   

17.
The banana moth Opogona sacchari (Bojer) of the family Hieroxestidae is a new invasive alien pest in China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moist tropical and sub- tropical areas of Africa[1]. So far, the pest has dispersed to many area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甘油-3-磷酸对甲肝疫苗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选取49只雌性ICR小鼠,分7组,每组7只,这7组小鼠分别为阴性对照、单纯抗原组、铝佐剂组和4组甘油-3-磷酸组,分别在免疫之后的第4、8、12、16、20周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的anti-HAV IgG水平。结果 在小鼠免疫之后的第4、8、12、16、20周单纯抗原组、铝佐剂组和4组不同剂量甘油-3-磷酸组均能检测到特异性抗HAV抗体,并且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且在免疫后的第8周最高;第4周和第8周的甘油-3-磷酸实验组的结果均高于单纯抗原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第4周甘油-3-磷酸组抗体水平均超过铝佐剂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甘油-3-磷酸2 mg为最佳剂量组,其抗体水平在免疫后的第4、8、12、16、20周均高于单纯抗原组,且在第8周抗体水平达到峰值,抗HAV IgG水平为lg(3.064±0.07851),铝佐剂的也是在第8周抗体水平达到峰值,抗HAV IgG水平为lg(3.150 ±0.1382)。结论 甘油-3-磷酸有免疫佐剂的作用,能够有效、迅速地增强HAV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是一种潜在、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佐剂。  相似文献   

19.
环孢霉素A微粒体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结膜下注射环孢霉素A(cyclosporinA ,CsA)微粒体对人高危眼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环孢霉素A微粒体,观察10例角膜移植术后常规皮质激素+口服环孢霉素A治疗(对照组)和9例使用皮质激素+环孢霉素A微粒体治疗(实验组)的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测定两组病人外周静脉血中T细胞CD2 5分子表达水平。结果:观察期对照组有2例病人发生过角膜排斥反应,环孢霉素A微粒体治疗组未发生排斥反应;术后同时期比较,实验组外周血T细胞CD2 5分子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结膜下注射环孢霉素A微粒体能够有效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效果优于口服C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