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河流中,文化是一种交流。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在其他民族的记载中能够引起他者目光的魅力。将波斯英雄史诗《列王纪》与新疆柯尔克孜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内容上的影响及表现是一种新的尝试。只有认真地对两部史诗进行阐释、分析与研究,才能弄清史诗和种种文化之间的磨合过程。因此,对这两部史诗的研究,不仅能阐释其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更具有回顾过去、认清现在、展望未来的指导作用。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来研究这两部史诗,不但会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维,而且还能探究两个民族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从《寒夜》和《儿子与情人》两部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母亲一儿子一情人关系、矛盾冲突以及解决方式等方面.可以发现两部小说在表现家庭伦理、情感问题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李丹 《科技信息》2014,(1):122+133
《所以》是一部反映女主角叶紫在40多年生活历程中艰难追求独立尊严与自身价值的女性主义力作。池莉通过叶紫所传递出女性独立自主,永不停止追寻爱情、婚姻、幸福的脚步,坚韧的高贵的生活态度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4.
从伦理角度看,哈代《还乡》中主要人物悲剧的根源在于人物处理家庭伦理关系时对伦理原则的违背所导致的矛盾。姚伯太太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违背了代际伦理原则,束缚了儿子克林与侄女朵荪的自由意志,不仅导致了她与克林之间的亲情悲剧,而且对克林的婚姻悲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使朵荪成为一桩悲剧婚姻的无辜受害者。游苔莎与韦狄在处理各自的家庭关系时则置婚恋伦理于不顾,双双招致了殒命之灾,从而导致了各自夫妻关系的解体,给两个家庭造成了悲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伦理的类别以及伦理与悲剧的联系,对《哈姆雷特》和《雷雨》这两部戏剧作品进行粗略的比较研究,并指出伦理在悲剧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是流传在藏族人民中的一部歌颂神话英雄的史诗。众多活跃在民间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是这部史诗至今流传在民间的重要依据,也是史诗依然以活的形态传唱的现实基础。那些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看起来总是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并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他们之所以成为《格萨尔》说唱艺人,有着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问世140多年来,理论界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经济伦理学的巨著。但很少有人开发它的所有权伦理思想,并运用于中国所有权伦理建设中。本文试图进行这方面的探索,通过概括《资本论》对资本主义所有权伦理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所有权伦理的设想,结合中国现实,提出关于中国所有权伦理建设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8.
《玛纳斯》是一部"活形态"史诗,在有文本记录之前,一直以口头形式在柯尔克孜族民间传播,但口头传播通常局限在一小块地区、一小群人中间,流传范围有限。因而,史诗书面"文本化"是《玛纳斯》史诗作为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在需要和召唤。而书面文本的形成离不开对史诗的搜集、记录、整理、出版等一系列工作。论文梳理了史诗的搜集记录、史诗文本的整理出版,以期较为清晰地勾勒出《玛纳斯》史诗文本产生的过程,从而把握史诗翻译和研究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9.
《伊芙琳》和《马贩子的女儿》分别是现代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和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两位作家对工业文明弊端和现代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从空间理论和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出发,解析两部作品中呈现的相似而又不同的物质、心理和社会空间,揭示伊芙琳和梅布尔在沉闷压抑的伦理环境中的矛盾心理和模糊的伦理身份,比较她们在空间实践中做出的不同伦理选择,阐述乔伊斯和劳伦斯二人的伦理观,从而启迪现代女性应摆脱男权社会的桎梏,在保有独立意识的同时,理性地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10.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都曾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不朽的。两部作品同样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但写法并不完全一样。丁玲的作品重在表现土地改革对农民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震撼与变化,剖析深刻而意蕴深厚;周立波的作品重在描写土地改革的伟大业绩,叙事简洁而气势恢弘。两部作品双峰并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不朽史诗。  相似文献   

11.
《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民间英雄史诗。笔者对柯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作一介绍,一则,沉痛悼念《玛纳斯》演唱大师朱素普·玛玛依;二则作为学习《玛纳斯》的一份汇报;同时也是对热情帮助笔者学习柯族语言文学,多年来一直支持笔者从事柯尔克孜族工作的柯族人民的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2.
简·奥斯丁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用诙谐的笔触展现了六段建立在不同基础之上的婚姻,代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衡量婚姻的不同标准,展现了当时男女面对婚姻时的挣扎,表达了作者对待婚姻的立场——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真正幸福的婚姻。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文学发展的各历史时期,众多作家们用不同的文学样式吟唱着相同的一个主题,向往自由与和平、追求民主与幸福的传统精神。而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恰是一部热情歌颂和平劳动生活和印第安民族兄弟友谊的诗歌,是描写印第安人的第一部史诗,它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卓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分别就《格萨尔》史诗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史诗中的社会理想范型、史诗中的道德评价标准以及对格萨尔是古代藏族人民的理想人格典范进行了论述。章指出,《格萨尔》中伦理思想的意蕴是丰富的。格萨尔其人的人格是伟大的,在批判地继承和弘扬藏族传统化的遗产时,很值得深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抛开经学家和道德家的解诗路径,从文学审美的视角,以《诗经》中《郑风》的21首诗为原始依据,具体分析了构建和谐郑国的四个要素,依次是:国君的贤明和礼贤下士,臣子的正直、善良、勇敢、责任心,军人的矫健和年轻人的刚勇和乐观精神,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自由。这些诗歌留给后人的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在西周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下,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和《艺概》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两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呼应关系,这种呼应在引用关系中有明显体现。文章对《艺概》引用《文心雕龙》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有利于了解刘勰与刘熙载对于某些文艺问题的共同关注,也有利于了解刘勰有关文艺思想在刘熙载那里得到的反响与呼应。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男人为主的作品,但却集中地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女性观,主要表现在对女性美的否定,对婚姻爱情的批判和红颜祸水的观念,显示出传统文化对中国文人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对《水浒传》中典型女性的描写的分析,论述并批判了《水浒传》中的婚姻爱情观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18.
《娇红记》是中国爱情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部标志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上承《西厢记》、《牡丹亭》等经典杰作,下启《红楼梦》这部煌煌巨著,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爱情文学的发展树起了一杆标尺。《娇红记》爱情描写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动摇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的伦理价值、揭示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历史价值和拓展崭新爱情义界的认识价值,也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一出脍炙人口的爱情戏,它还是一部成功的悲剧,自问世以来不知打动过多少人的心扉,具有强烈的悲剧艺术感染力。对爱情义界的创新性开拓,更使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位置,它所倡导的爱情婚姻原则已经颇具现代性意味。  相似文献   

19.
格奥尔格·卢卡奇提出的"物化"理论主要属于哲学范畴,但是,如果把它应用于文学领域来分析英国18世纪女性被物化的现象、原因和本质,则更能有助于了解女性物化现象的相关理论和其发展的特点。结合英国18世纪出版的三部小说作品——塞缪尔·理查逊的《克拉丽莎》、丹尼尔·笛福的《罗克珊娜》和弗朗西斯·伯妮的《塞西丽亚》,以作品中女性物化现象为切入点,探讨由于女性在经济上处于被动地位,婚姻中也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加上父权制度的统治和长期以来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压迫,女性的命运一直在男性社会中被物化,成就了父权制社会显形物化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幸福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同阶级、不同时空呈现出的幸福观也不尽相同。然而,《人生》和《红与黑》这两部在不同环境、不同时空下产生的经典作品,以其主人公相似的情感经历和奋斗历程,对“幸福”作了全新的阐释,并孕育和丰富了幸福的内涵,即幸福源于一种正确的认识、一种真实的情感、一种自然的状态和一种自由平和的心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