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区域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是区域旅游发展关注的焦点。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经典区域研究方法和Arc GIS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江西市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江西省各地级市间的旅游经济差异仍然较为明显,市域旅游经济差异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旅游经济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距造成的,在区内差异中,赣西地区内部的贡献率最高、赣东地区次之;2000-2004年与2011-2014年市域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空间集聚特征,2005-2010年市域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空间离散特征。江西省市域旅游经济水平的时空差异是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以及政府旅游发展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从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加强旅游交通的建设三方面推进江西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旅游强省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以2014年以来的5年间海西经济区"淘宝村"数据为基础,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借助ArcGIS10.1分析工具,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海西经济区"淘宝村"的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西经济区"淘宝村"在市域范围呈现逐步扩散趋势,但空间分布明显不均;海西经济区"淘宝村"存在明显的连片化集聚,跨行政边界明显,进一步探讨其集聚模式:即北部浙东南虹吸型集聚、中部闽东南蔓延式集聚和南部粤东北独立型集聚模式;县域尺度,"淘宝村"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空间极化特征突出,集聚类型稳定,空间内部差异显著."淘宝村"集群发展打破行政边界的分割,这一现象对海西经济区突破行政区划束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PSIR模型的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PSIR模型,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城市处于高碳发展阶段,只有郑州和洛阳处于中高碳发展阶段,没有处于低碳、中低碳、中碳发展阶段的城市;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川"字形特征,以郑州和洛阳为界,界线西北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界线东南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不同市域之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观点,构建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四川及其市域2012—2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然后利用变异系数法、空间自相关法等分析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四川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从2012年的0.302增加到2020年的0.519,21个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幸福维度上升明显且得分最高,生态环境优美维度先缓慢上升后大幅提升;经济增长稳定维度在波动中稍有升;对外开放深化维度稳中有升;区域协调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维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核心向外辐射的梯度发展趋势;全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的阶段性特征,局部空间上形成高低不同类别的集聚模式,存在由低值向高值转化特征。最后提出促进四川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原理,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入境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的变动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产生变动的原因,为制定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长三角16市1978-2007年改革开放30 a人均GDP数据为资料,基于马尔可夫链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同与分异过程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构建市域人均GDP类型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得出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表现为向中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趋同;用空间自相关性方法考察各市域与周围邻居城市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区域与其邻居之间存在正相关;据此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策略、健全区域互动机制以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向高收入趋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福建9个设区市加上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西三省一些城市的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始阶段,未来的走向尚需要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欧盟一体化是迄今为止广度、深度空前、影响最深远的区域经济联盟,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欧盟一体化实践中的利弊得失,归纳出可供海峡西岸经济区借鉴的一般规律,抛砖引玉,以期又好又快地推动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从而更广泛地惠及福建省和周边省份。  相似文献   

8.
通过区位熵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工业产业集聚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工业发展存在较高的产业集聚水平,但近期集聚水平有所下降.产业集聚现象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有扩散效应,并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但也应重视反集聚经济对海峡西岸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从资源整合,分区规划及跨省区管理协调机制的建立健全等方面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考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范畴入手,对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和途径的探讨开启了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专题研究,此后,海峡西岸产业布局、台商投资、中心城市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现实问题都成为这一研究的主题,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专题研究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引入泰尔指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旅游产业地位指数等计算方法,分析了2006—2013年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地带内差异泰尔指数与市际差异泰尔指数走势相一致,总体上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地带间差异泰尔指数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广西整体的旅游经济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差异造成;广西旅游经济地带间的差异主要是北部湾经济区地带间差异影响的结果;广西旅游经济地带内的差异主要由北部湾经济区与西江经济区地带内差异共同主导形成;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地位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图书馆在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图书馆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加快图书馆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海西地方政府创新的时间脉络和空间脉络的演化进行分析,总结出海西地方政府创新的演化特征为:地方政府创新的分布极不均衡,核心地方政府创新的示范效应较弱,地方政府创新的路径锁定。提出海西地方政府应提高创新主体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创新应逐步走向地方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厦门会展业发展从总体上衡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面对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列为国家战略支持的重点发展区域这一机遇,在分析厦门会展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厦门会展业应该调整会展发展战略,加强会展业的规范管理;潜力打造会展品牌;扶持、培植办展骨干力量;推动会展业的市场化发展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高校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难以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为此,选取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为样本,对比调查了这两所高校专利状况,揭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高校专利申请现状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助于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高校专利申请数量与质量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研究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结果以大旅游产业观念为指导,研究中发现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各地旅游发展不均衡和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结论提出通过全面认识并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合理控制区域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开拓大市场、构建大旅游产业是塑造区域整体旅游形象,促进地区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DEA模型,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对2001~2010年淮海经济区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该经济区能源综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呈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特征,且均显示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3)能源综合效率呈现由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单向倾斜型"格局演变为以济宁、泰安为中心向外围逐渐下降的"核心-边缘"型格局;纯技术效率高值区分布由以京沪沿线地区与鲁南经济带为骨架的"十"字型格局演变为以京沪沿线地区为主轴的"一"字型格局;规模效率由以鲁南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核心-边缘"型格局演变为北部和东西两侧高、中部低的倒"U"型格局;4)节能潜力呈现以亳州、徐州、临沂3市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5)根据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将该经济区划分高效率高潜力型、高效率低潜力型、低效率高潜力型、低效率低潜力型4种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17.
区域产业联动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基于共享式增长视角,结合温州的区位条件及功能定位,分析了温州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联动的现实基础,提出促进温州与该经济区各次区域产业联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红三角经济圈1998-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支持下,应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红三角经济圈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结合耦合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红三角经济圈人口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北北西方向,经济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正西方向;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西高东低格局;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度相关;根据耦合指数,红三角经济圈可划分为经济超前型、协调发展型和经济滞后型三类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