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测井相和地震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井相、地震相和沉积相关系的综合分析 ,建立了沙溪庙组测井相 -地震相 -沉积相转换关系 ,揭示了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纵向上沉积演化具有从下沙溪庙组下部的浅湖相沉积向上部的半深湖相沉积过渡 (以叶肢介页岩为代表 ) ,之后湖水位持续下降 ,复变浅为上沙溪庙组底部的浅湖和中下部的三角洲前缘沉积 ;中部演变为强烈进积的三角洲平原相沉积 ;而上部为曲流河沉积 ,从而构成完整的湖进 -湖退沉积演化序列 ,为砂体展布规律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芯观察资料、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分析, 对松辽盆地南部火石岭组地层沉积相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表明: 火石岭组上覆火二段为全区广泛发育的火山岩, 其下的火一段沉积岩可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 其沉积环境主要为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 断裂转换带显著地控制了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火石岭组一段沉积演化主要受控于小型断陷内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应的变化, 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属于低位水进体系域, 以滨浅湖至半深湖相沉积为主, 为湖扩阶段; 后期高位体系域以扇三角洲相充填为主, 为湖退阶段。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无岩心和无露头地区进行油气勘探和油气藏描述,选用频率、振幅、连续性及内部反射结构等4个地震参数,对吐哈盆地SB地区西山窑组上部地层进行了地震相分析,并作出了地震相的平面分布图。经过地震解释,再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结果表明:该区西山窑组时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浅湖~深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东三水盆地中北部始新统布心组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分析,确定其地震相类型及平面展布特征,结合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布心组进行沉积相再解释。研究表明:布心组沉积期由盆地周缘的高能地震相向盆地逐渐转变为较稳定的低能相,但盆地中部存在指示沉积环境水动力较强的地震相,说明其沉积相展布与前人以布心组为一个Ⅲ级层序划分出的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相带分布不甚相同。三水盆地布心组沉积期滨-浅湖相发育于盆地大部,中部发育湖底扇,周缘多发育湖泊三角洲相,随时间的推移湖盆存在扩张后又收缩变浅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方正断陷北部古近系地层地震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正断陷是伊舒地堑主要油气勘探区之一,以地震、测井资料为基础,利用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对方正断陷北部古近系地层进行了研究,选择了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结合频率、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对地震相进行了划分。在研究区4个层序中共识别出席状平行亚平行地震相、楔形地震相、充填地震相、乱岗状地震相和前积地震相等多种地震反射类型。受构造和沉积影响,各种地震相在平面分布上具有差异性,在垂向演化上具有继承性。经过测井资料标定,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划分出深湖—半深湖、滨浅湖、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浊积扇等沉积相,预测出了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6.
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8-10砂组沉积微相及沉积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弄清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8-10砂组沉积微相类型、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在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用地震相约束并结合单井微相、连井剖面微相和平面微相等方法,对该区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8-10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浊积体、前三角洲泥、滨浅湖滩砂、滨浅湖坝砂和滨浅湖泥等10种沉积微相,微相的平面展布在8-10砂组3个阶段变化较大,物源主要来自东南方向,西北方向次之。随着湖平面的升降,沉积演化总体上表现为由三角洲前缘逐渐过渡到滨浅湖,再由滨浅湖过渡到三角洲前缘,最后又渐变到滨浅湖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岩心观察及分析资料为基础 ,结合测井、录井和油田动态资料 ,研究了真武油田垛一六油组的沉积相类型、微相组成以及主要沉积微相的特征 ,认为该区垛一六油组为一套湖退背景下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底部的 C5单元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上部 C1~ C4单元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 .作为储集层出现的主要是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心滩、心滩侧缘沉积 ,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河口坝沉积 .其次 ,在沉积单元划分、对比的基础上 ,分析了垛一六油组 5个单元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状况及沉积微相在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红车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红车地区侏罗系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重要的油气富集带之一,其沉积相的研究是有利区带评价的基础.首先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在红车地区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等多种沉积相类型.其中八道湾组晚期及三工河组时期,振荡背景下形成辨状河三角洲前缘砂岩与滨浅湖泥岩交互沉积,生、储、盖配置关系良好,为岩性圈闭的有利相带.之后针对红车地区侏罗系主要地震相特征加以探讨,并在中期基准面旋回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侏罗系各砂组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重塑红车地区侏罗纪沉积演化历史.最后探讨了沉积相与岩性圈闭发育的关系,并指出八道湾组及三工河组沉积时期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中油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岩心观察、岩矿以及粒度等化验资料综合分析,确定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中油组主要沉积相包括辫状河流相、湖泊相、湖底扇相以及三角洲相.中油组主砂体主要为辫状河流相和湖底扇相沉积,其中,湖底扇相属研究区内首次发现.湖底扇相可划分出扇中和扇缘2个亚相,辫状水道是扇中的主要微相,天然堤微相不发育.湖泊相发育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亚相.三角洲相分布在中油组主砂体上部的砂泥岩段中,由于上油组地层对中油组上部砂泥岩段的侵蚀作用较强烈,仅部分井残留三角洲沉积,所以三角洲不能构成研究区的有利储层.由北向南,中油组的沉积相平面组合为:辫状河流相—斜坡滨浅湖—半深湖(下切水道)—湖底扇相—深湖亚相.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须家河组为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等多种沉积类型均有发育的复合体;并受印支运动的控制发生变迁;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皆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进入蓄水盆地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湖泊三角洲和海相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滨湖和浅湖亚相发育;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潮坪较发育。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特征分析了该区须家河组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认为须一段到须六段总体上为一连续沉积过程;并建立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种连续的沉积相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多参数综合方法判别沉积微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研究区的沉积特征和测井曲线模式 ,在取心井的单井相划分的基础上 ,建立各微相的样本库 ;然后根据取心井的测井资料 ,运用统计学结合计算机编程 ,统计各个样本井段上储层参数分布特征 ,建立不同微相上各参数分布模式 ;最后根据各微相上参数分布模式建立判别方程 ,利用其判别其他测井井段的沉积微相类型 .这种方法通过计算机编程将已知沉积微相的认识模式化去认识未知目标沉积微相 .在大港枣南油田研究中 ,综合运用泥质含量、单砂体厚度、砂体含泥量等参数 ,快速而准确地判别了 32 1口井 13个小层沉积微相 .实践证明 ,多参数综合方法融合了传统方法和统计学方法识别沉积微相的优点 ,用于油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原理 ,分析了河流类型及其形成发育特征 ,借鉴国内外有关冲积河流环境下的层序地层模式 ,特别是近海冲积环境下层序地层模式 ,并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建立了更具普遍意义的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 ,探讨了不同体系域的特征及其与河流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冲积河流相地层的体系域划分具有 4分性特征 ,即主要发育有低水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 ,当基准面缓慢下降时 ,还可发育收缩体系域。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沉积特征 ,指出了各体系域对应的沉积体系及相类型。其中 ,低水位体系域时期以侵蚀下切、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为主 ;扩张体系域时期是由辫状河向曲流河过渡 ;高水位体系域时期以曲流河为主 ;收缩体系域时期是由曲流河向辫状河过渡。  相似文献   

13.
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运用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原理,分析了河流类型及其形成发育特征,借鉴国内外有关冲积-河流环境下的层序地层模式,特别是近海冲积环境下层序地层模式,并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建立了更具普遍意义的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探讨了不同体系域的特征及其与河流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冲积-河流相地层的体系域划分具有4分性特征,即主要发育有低水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当基准面缓慢下降时,还可发育收缩体系域。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沉积特征,指出了各体系域对应的沉积体系及相类型。其中,低水位体系域时期以侵蚀下切、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为主;扩张体系域时期是由辫状河向曲流河过渡;高水位体系域时期以曲流河为主;收缩体系域时期是由曲流河向辫状河过渡。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油藏储层岩石物理相划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模糊推理网络的判别方法.首先根据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和专家解释结果确定研究区域岩石物理相分类类型和划分指标,建立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标准模式库.然后将研究中积累的专家经验和反映岩石物理相变化的定量指标相结合,采用加权模糊推理网络建立油藏储层岩石物理相判别模型.通过对实际资料处理,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岩心以及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的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以三级层序为单元对柴达木盆地古近系沉积相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洪泛平原、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浊积扇7种沉积相类型;受盆地构造演化作用的控制,柴达木盆地古近系沉积经历了水体由浅变深的演化过程;阿尔金山西段的山前陡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浊积扇-湖泊沉积体系,阿尔金山中段的山前缓坡带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柴北缘及柴东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洪泛平原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6.
FTlR spectrum data can not only be used to indicate kerogen type end maturity, but also to determine organic facies of source rock. Aliphatic chain structure indices (ACSI) and an aromatic structure index (ASI) are introduced to divide sedimentary organic facies of different source rocks into three types: swamp, swamp-lacustrine and lacustrine facies. The indices also reveal the fine difference of the organic matters, such as kerogen types, petroleum potential and nature of hydrocarbon products.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湖相浊流沉积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通过对各地质时代不同野外及钻井剖面岩相特征的详细研究,认为西北地区的湖相浊流沉积均形成于湖底扇环境,浊积岩具粒序层理、包卷层理、槽模、沟模、锥模、刷模和重荷模以及滑塌褶皱等构造。划分出杂乱砾岩(A1)、具碟状构造的块状砂岩(B1)、块状砂岩(B2)、近基浊积岩(C)、无基浊积岩(D)、不规则互层的砂泥岩(E)、滑塌褶皱层(F)及页岩、硅质岩(G)等岩相。同时,归纳出内扇、中扇及外扇相结合,论述了湖泊相浊流沉积的成因及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总结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进展及方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国外对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划分注重碳酸盐岩沉积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沉积能量差异,中国则侧重于沉积相的精细划分和岩相古地理分析。中国四川盆地和南海海域的生物礁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对生物礁的形成环境、控制因素、发育模式和表征方法等认识不断深化。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多样,微生物碳酸盐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沉积模式不断完善。冷水碳酸盐岩的时空分布、发育机理、控制因素、沉积物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程度不断提高。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分析法和地球物理法,其中地质分析法包括微相分析法、实验分析法、生物相法和地球化学法,地球物理法包括数学-测井法和地震方法。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存在问题有:海相碳酸盐岩分类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验分析法、生物相方法及地球化学法应用较少;浅滩发育模式和深水碳酸盐岩研究薄弱。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发展趋势为:研究方法不断实现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突破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研究技术瓶颈;不断深化深水、冷水等非常规碳酸盐岩理论认识和油气潜力分析;相控原则应用更为广泛,相控建模、相控成岩演化、相控储层分类等方法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9.
陆相含油气盆地古地貌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地貌是控制含油气盆地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精确的古地貌恢复对油气勘探至关重要,目前已成为国际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中选取陆相含油气盆地为分析对象,结合研究实例对古地貌恢复的沉积学、层拉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方法进行了论述,并分断陷湖盆和坳陷湖盆分别论述了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强调了三维建模技术建立古地貌模型的重要性.今后应加强定量研究,且要注意进行古水深校正,完善埋藏史恢复,以此来进行绝对古地貌恢复,提高研究的精度,也应加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的古地貌恢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地层单元的划分标准已由原来的大体分层向小层沉积时间单元转变,针对密井网开发区前缘相储层标志层多、层多且薄和河道下切等特点,采用"标准层控制下,平面逐级闭合、剖面逐层逼近"对比方法和5项关键技术,即全区标准层控层系对比技术,局部参照层对比研究技术,岩性特征组合系列对比,平面逐级闭合对比以及标志层逼近控制对比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前缘相储层统层对比路线,完成了各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该方法解决了前缘相时间单元划分与对比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