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耕地利用格局能够反映区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可以为土地整治规划和耕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依据.以859农场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支撑下,选取垦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斑块密度和景观形状指数,分析2009~2015年研究区耕地数量、内部结构、地类转化、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 2009~2015年之间859农场的耕地总量变化微小,整体分布呈现"北扩东进"态势;(2)旱地在耕地中的比重降低而水田比重上升,水田成为耕地利用的优势类型;(3)旱地以转出水田为主,水田以旱地转入为主,转移总量相当但转移方向相反;(4)旱地斑块数量增加,形状呈简单化态势;水田斑块数量减小,形状呈复杂化态势.最后对该区域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提出建议:适度控制水田化的扩张规模和速度,根据不同需求,确定整治规划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位于大兴区东北角,旧宫镇以南,瀛海镇以北,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西的三海子,占地近千亩。这里,既是北京市科委系统的一个保护麋鹿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场所,更是一个以开展自然、历史、文化生态探游及环境教育活动为特色的户外生态博物馆、国家级科普教育基  相似文献   

3.
基于区域内耕地现状问题的具体分析,从耕地规模、地块形状和空间聚集3个方面,选取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边界密度、面积加权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分维数和聚集度6个景观指数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文山州)耕地细碎化程度进行测算分级,并开展了市域尺度耕地细碎化评价及土地整治分区探讨.研究表明:文山州耕地规模总体测算值中等偏上,地块形状测算结果总体偏高,空间聚集总体情况属于中等水平,空间上区域差异明显.在以乡镇为评价单元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文山州耕地细碎化情况,耕地细碎化评价结果最大值为0.790 6,最小值为0.346 8,均值为0.641 6,全州耕地细碎化地域分异相对零散.基于耕地细碎化评价的结果,以及不同指标属性的特征组合,提出了全州可划分为集约利用区、归并提升区和综合整治区3种类型整治分区,基于主要问题提出不同土地整治分区的综合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位于大兴区东北角,旧宫镇以南,瀛海镇以北,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西的三海子,占地近千亩.这里,既是北京市科委系统的一个保护麋鹿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场所,更是一个以开展自然、历史、文化生态探游及环境教育活动为特色的户外生态博物馆、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治的差别化探索——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别化土地整治已成为回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供给优质土地空间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从重庆土地整治的实践出发,分析发现其常规性土地整治的缺陷亟待克服.为有效对接重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需求,将重庆差别化土地整治格局划分为重庆主城优化整治区、环主城重点整治区、渝东北生态屏障建设特色整治区、渝东南岩溶生态恢复综合整治区4个类型区,并对准区域多元化整治需求设计了设施农业包装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国土综合整治模式、农村建设用地整合模式4种整治模式,最后分区提出了重庆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的基本方略和保障差别化土地整治实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信息处理软件Arc 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选取斑状密度、斑块个数、Shannon指数、蔓延度指数、边缘密度、周长-面积分维数、类型分离度等指标,对丹江胡村—商镇断面控制流域土地利用特征、景观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人类活动导致林地、草地景观类型面积减少,逐步转变为耕地景观类型;优势景观类型渐渐从林地(面积比从48.83%减小到31.49%)变为草地(面积比从24.35%增加至41.73%);在景观级别上,各断面控制流域内同类型斑块逐渐聚集,而形状趋于复杂,不同类型斑块聚集程度及多样性也逐渐增加,且各类型比例较为均一;在类型级别上,人为活动对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影响作用较大,其景观类型形状趋向复杂,破碎程度增加,草地景观的斑块表现出聚集的趋势,水域景观的分布杂乱且形状复杂,连通性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7.
运用分形理论,对舒城县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斑块边缘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的标度-频度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平原区、岗丘区、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数目分别为514、222、94,图斑数目逐渐减少,同时景观异质性和景观破碎度逐渐降低.平原区占据优势地位的斑块是耕地,其面积占到平原区斑块总面积80%以上.岗丘区耕地和林地斑块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1%和61%,占据着优势地位.山区则是林地斑块,其面积百分比为87%.斑块边缘密度普遍较高,土地利用类型斑块边缘趋向复杂化;斑块形状指数大部分小于1.5,斑块形状总体处于比较简单的状态;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斑块边缘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的标度-频度双对数关系显著,相关系数均超过0.9,呈高度负相关,其分形关系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年山西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在ArcView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对山西省土地覆被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内6大景观类型中,以耕地(39.16%)、草地(29.25%)和林地(27.90%)为主;区域景观多样性偏低(1.234),破碎度指数偏高(0.92),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偏大(2.18),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就耕地、林地和草地3类植被景观而言,平原旱地为耕地的主导类型,分布较为连续,其它旱地面积较大,但质量较差;林地较为完整,疏林地破碎度指数(1.33)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2.13)较大;低覆盖度草地(48.8%)在草地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依据1989年和2004年两个时相的TM、ETM^+卫星遥感图像和其他辅助资料,提取龙口市耕地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耕地的空间格局转变。同时对龙口市耕地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的分维数、景观破碎度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区域内耕地斑块数增加,整体的破碎程度增大,景观形状变得较为复杂。分析结果为有效治理整体景观并使其朝良性方向发展、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市长寿区2009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长寿区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类型水平下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寿区耕地景观占全区总斑块的48.35%,占农业用地景观的59.55%,耕地资源比较充足;建设用地景观平均斑块密度为14.855 7个/hm2,平均斑块面积为0.698 hm2,分布零散;长寿区景观格局整体较为合理,多样性较高,各景观类型分布较均匀,无一种景观类型占据绝对优势情况;景观格局整体属散布分布,但分散度不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GIS连片性分析方法确定评价单元(可整治区),共135个,占基本农田面积的59.92%;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与限制因素组合法,探讨研究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结果显示:晋江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为近、中、远期整治区,分别占可整治区面积的29.55%,32.30%,38.15%;建设模式分为土地平整工程重点建设区、灌溉与排水工程重点建设区、田间道路工程重点建设区,分别占可整治区面积的32.91%,40.27%,26.82%.研究方法可为县域土地整治规划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双重自组织模型的土地整治项目区时空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南省屯昌县为例,构建兼顾地理空间和属性空间的双重自组织模型,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时空配置。地理空间采用行政村几何中心点的x,y坐标表示,属性空间采用土地整治潜力、土地整治迫切性和土地整治可行性表示。结果表明,屯昌县各行政村土地整治潜力、土地整治迫切性和土地整治可行性空间差异显著,"南高北低"和"东高西低"特征明显,亟需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的有坡心镇、南坤镇、西昌镇和屯城镇等。采用双重自组织模型,将161个行政村划分为6个土地整治项目区。基于综合评价得分,将屯昌县划分为优先整治区(近期)、重点整治区(中期)和适度整治区(远期),面积比例分别为25.14%,41.83%和33.03%,并提出不同土地整治分区的目标导向和整治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屯昌县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提高区域土地整治规划水平、促进土地整治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飞  方源敏 《河南科学》2014,(3):376-380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耕地、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从云南省临沧市的基本情况和耕地利用现状出发,对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临沧市耕地现状和基本农田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四象限法对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潜力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任务,并进行了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以期为云南省其他地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带来启发和提供参考,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条件下,努力提高临沧市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在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确保区域性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4.
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研究的基础。本研究以《山西省森林分布图》(1∶50万)为基础数据,应用斑块规模测度指数、斑块形状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等三类景观指数,结合文献中的样地调查结果,对山西森林景观进行多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以油松林为主的温性针林叶占比例最大(28.4%),其次是软阔叶林(20.1%),再次是硬阔叶林(16.3%);(2)山西森林景观斑块呈现细小粒空间结构,破碎化程度较高;(3)油松等温性针叶林斑块的边境最长,经济林斑块的形状最复杂,防护林网最规则;(4)山西森林景观纬向地带规律明显,由南至北依次可以划为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森林草原三个区。图形数据与样地调查结果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丰富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东南丘陵山地地区自然、社会条件,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通过定量测度农业生产的耕作距离,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耕地分布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耕作距离与耕地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随着耕地覆盖率的增加,耕作距离增长的速率不断提升;(2)耕地本身的海拔、坡度等地形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耕作距离,地形条件较差的区域耕作距离增长速率显著大于其他区域;(3)耕作距离受耕地质量禀赋影响,耕作距离越近,农民对耕地的投入越多,耕地质量越好,农户的耕作意愿越大。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居民点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梁子湖区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空间分布特征,识别高风险种植模式和高风险区,采用遥感数据分析和流失系数法相结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5个镇农田氮、磷流失量分别为525.07 t和25.35 t,在常规施肥情况下,农田本底氮、磷流失量占全部流失量的比例分别为76.17%和75.30%,远高于当季施肥造成的流失.5个镇中涂家垴镇氮、磷流失量和流失强度相对较高.主要种植模式中,平地-旱地-园地的氮、磷流失量最高,分别占全区的58.86%和63.87%.平地氮、磷流失量最大,占全区的93.02%和92.72%.研究表明,涂家垴镇是研究区内氮磷流失高风险区,而平地-旱地-园地是氮磷流失风险最高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生态修复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研究方法,运用GIS与R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2009年、2013年和2016年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格局和空间异质变化,其结果表明:耕地在2009年和2013年为景观格局的基质,水域在2016年为景观格局的基质;斑块数量、优势度、破碎度三个指标变化明显。斑块数量逐渐减少,其中荒草地、住宅用地斑块数量下降明显。耕地、园林地、住宅用地和水域的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荒草地的斑块形状趋于均匀,其他建设用地的斑块形状没有明显变化。耕地面积虽然逐渐减少但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园林地和水域的面积逐渐增加,其他用地优势度均减少。耕地、水域、园林地、荒草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的景观破碎度均减小,斑块逐渐聚集,而住宅用地破碎度指数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了解不同地貌耕地细碎化分异规律,为合理有效利用和整治耕地资源提供参考。以贵州省修文县为研究对象,选取耕作距离指数、地块面积指数和地块形状指数3个指标,测度贵州省修文县不同地貌区耕地细碎化程度,分析耕地细碎化程度与地貌类型的空间关联特征。研究表明:修文县坝子、丘陵和山地均有分布,地貌类型复杂;修文县耕地细碎化综合指数最高值为0.863,最低值0.110,各行政村耕地细碎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耕地细碎化格局受地形地貌影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山地村的耕地细碎化程度普遍高于丘陵村和坝区村;修文县耕地细碎化综合指数、耕作距离指数、地块面积指数、地块形状指数的Moran′s I指数均大于0,耕地细碎化空间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性。针对区域不同地貌类型应采取差别化的细碎耕地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大田杂草多呈块状或斑块分布。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要求对作物-杂草生态系统进行定量描述并按照杂草斑块的性质(大小、密度等)进行定量的控制。本文对杂草正规型斑块进行了定量描述,即呈正规分布的杂草斑块可用同一的模型来描述,其形状在细胞空间中可以从条形变化到圆形。并将个体生态场概念(Wu,etal.,1985)扩展到群体(种群)。应用作者发展的细胞自动机(Wangetal.,2003)方法对杂草正规型斑块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1)杂草的生态场随(圆形)斑块的增大而增大;(2)杂草的生态场随正规分布杂草斑块的形状变化而变化;(3)正规分布的圆形斑块其生态场随密度增加而增加;(4)通过模拟证实密度较高的杂草斑块,或者较大的杂草斑块需要更大的控制力(除草剂);(5)通过模拟证实杂草斑块的形状影响控制力,因此杂草的精确控制应该考虑杂草的形状。  相似文献   

20.
基于景观格局与限制性因素分析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热带台地地区的海南省屯昌县南吕镇土地整治项目区为例, 探讨基于景观格局与限制性因素分析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技术。首先, 利用ArcGIS 和FRAGSTAS 软件, 计算项目区景观尺度和斑块尺度的景观格局指数, 分析项目区的景观格局情况; 然后, 采用农用地分等因素组合的方法, 分析项目区耕地利用的限制性, 以项目区农用地分等单元为基本评价单元, 分析评价单元的分等因素组合类型以及不同组合类型对农用地质量的限制强度, 以此明确评价单元整治的难易程度和整治重点; 最后, 在对项目区进行景观格局与限制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项目区的规划设计, 包括空间布局和生态设计两部分, 空间布局主要是确定整治项目区土地利用格局, 包括确定各类用地的空间位置和数量比例关系以及各种地类及整治工程的位置, 生态设计是对项目区内的用地类型和整治工程进行生态化设计, 包括对田块、道路、沟渠等提出适合热带台地地区气候和地貌特点的生态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热带台地地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实践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