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山1号冰川成冰带和积雪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应  丁永建  叶柏生  韩添丁 《科学通报》2011,56(19):1583-1583
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成冰带是冰川表面成冰作用有差异的区带,与物质平衡密切相关; 积雪由层位组成, 层位通过沉积、风蚀和变质作用形成. 成冰带的界限(如粒雪线、湿雪线、干雪线)保存着气候环境信息(如消融区大小、0℃等温线、极端消融事件),消融末期的粒雪线代表着反映物质平衡变化的零平衡线(ELA). 因积雪表面的辐射通量以垂向为主, 所以物质能量的转化与积雪层位的数量和性质密切关联. 可见, 冰川消融与积雪的物理性质密切联系且受气温影响. 成冰带分布和积雪组成逐年波动, 在较长时间尺度上(10 年或更长)对物质平衡和气候变化敏感, 尤其在全球变暖下.  相似文献   

2.
贺兰山(3556m)是中国东部存在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之一,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温带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对于研究中国东、西部冰川发育特点以及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野外地貌调查与室内光释光(OSL)、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对冰川、黄土以及湖相沉积物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在贺兰山主峰周围海拔2800m以上保存着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第四纪冰川发生的时限较晚,时代上限为末次冰期中冰阶,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3中期(43.2±4.0ka)、末次冰盛期(LGM,~18ka)、晚冰期(12.0±1.1ka)和新冰期(3.4±0.3ka),冰川作用的阶段性明显.采用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代表共和运动(150ka)以来的冰川平衡线变化,并用末次冰盛期的平衡线(2980m)以及现代理论雪线高度值(4724m)作为平衡线的最大振幅,以3.5mm/a作为贺兰山体的抬升速率,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贺兰山山体高度与冰川作用之间的关系,并与黄土-古土壤等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指标对比,认为贺兰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是山体的构造抬升与气候条件耦合的结果,即"共和运动"之后山体抬升到与末次冰期气候耦合的高度,开始发育冰川.  相似文献   

3.
贡嘎奇观     
冰川世界 贡嘎山是青藏高原东部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有现代冰川74条。由于贡嘎山地区气候潮湿,降水十分丰富,在雪线的高度上,一年降水可达2000-3000毫米,使得在雪线以下仅隔几百米紧接着就是森林。贡嘎山属于海洋性冰川发育区,与其他青藏高原内部的高山有着明显的不同。像昆仑山、唐古拉山、藏北高原以及祁连山等气候干旱的地方,属于大陆性冰川发育区,雪线以下全是荒凉、裸露的山坡,根本看不到森林。而在贡  相似文献   

4.
吴锡浩 《科学通报》1990,35(6):451-451
一、研究依据 雪线与林线、垂直多年冻土带下界和山地寒漠土上界等同为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受垂直(高度)地带性、水平(纬度)地带性和区域性气候条件的控制。从全球性空间分布分析,雪线高度与纬度的关系甚为密切,实质上是它的水热条件按纬度地带性变化的反映。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5.
山地冰川表面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熹  王宁练  贺建桥  武小波  宋高举 《科学通报》2010,55(18):1757-1765
基于“七一”冰川物质平衡、水文气象观测资料, 结合DEM数据, 初步建立了一套时间分辨率达1 h、空间分辨率为15 m的冰川表面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 模型考虑地形对太阳辐射的遮蔽效应, 引入新的冰川反照率参数化方案, 并发现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对气温垂直递减率、降水梯度、降水固/液态划分指标等参数较敏感. 利用该模型对2007年6月30日20:00~10月10日12:00时段“七一”冰川粒雪线高度变化、物质平衡演变、融水径流状况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 冰川物质平衡高度结构主要受反照率高度结构的影响, 反照率大小直接影响冰川物质平衡水平. 气候敏感性试验表明, 物质平衡对气温变化非常敏感, 它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呈非线性特征; 而物质平衡对降水量变化敏感性相对较弱, 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是线性的. 增温引起的冰川物质亏损量不能靠降低相同气温来得到弥补, 物质平衡变化对气候变暖具有不可逆效应. 气温升高1℃, 即使降水量增加20%, “七一”冰川也会呈现较大的物质亏损状态.  相似文献   

6.
近50年来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宁练  贺建桥  蒲健辰  蒋熹  井哲帆 《科学通报》2010,55(32):3107-3115
基于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观测资料, 建立了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与暖季气温(9, 7和8月份的平均气温)和1~3月份降水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 并揭示出暖季气温是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主导气候因素. 对该冰川平衡线高度的气候敏感性研究表明, 如果暖季气温升高(降低)1℃, 那么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上升(下降)约172 m; 如果1~3月份降水量增加(减少)10%, 那么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下降(上升)约62 m. 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在1958~2008年时期呈上升总趋势, 并在2006年达到最高值(海拔5131 m), 接近该冰川的顶部. 近50年来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上升了约230 m. 如果未来气候维持2001~2008年时期的平均气候状况, 那么七一冰川还将继续退缩约2.08 km, 才能达到其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
易朝路 《科学通报》1998,43(6):655-656
冰碛物测年是冰川地质环境重建的基本要求.由于冰碛物含碳量太低,本文用加速质谱计(AMS)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河源末次冰期以来的羊背石上和冰碛物中的同生和次生碳酸钙进行无机碳测年,以期为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冰川沉积物测年难题提供一条途径.(1)采样区概况  天山乌鲁木齐河河源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中部喀拉乌成山主脉北坡(43°7′N,86°49′E).河源区内的山脊海拨一般为4100~4300m.主峰天袼尔峰海拔4486m.现代雪线高度4000~4100m,发育有现代冰斗冰川、小型山谷冰川和悬冰川,冰舌末端海拔高度3650~3700m.末次冰期以来的冰…  相似文献   

8.
冰川平衡线高度是反映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参数之一. 基于1959~2008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观测资料和河源区气候变化资料, 建立了过去50年冰川平衡线高度与夏季气温以及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 并揭示出暖季气温是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主导气候因素. 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在1959~2008年时期呈上升总趋势, 并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海拔4168 m), 接近该冰川的顶部. 近50年来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上升了约108 m. 对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的气候敏感性研究表明, 如果暖季(5~8月)气温升高(降低)1℃, 那么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上升 (下降)约61.7 m; 如果年降水量增加(减少)10%, 那么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下降(上升)约13.1 m. 如果河源区气候保持过去50年的平均升温趋势(斜率为0.019℃/a), 平衡线将以2.16 m/a的速率继续升高; 如以2000~2008年的速率升温(斜率为0.059℃/a), 平衡线高度将以6.5 m/a的速度上升直至达到稳定态. 冰川平衡线的升高, 使得积累区面积比率减小, 而消融区面积比率增加, 将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的进一步消融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晓军 《科学通报》1988,33(9):693-693
高山地区气温及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直接影响着冰川表面物质收支的增减和雪线的升降。如果气候波动具有某一变化趋势,则冰川就将通过自身速度的调整,改变冰川的规模以适应改变了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0.
徐钦琦 《科学通报》1981,26(19):1189-1189
通过对深海沉积物的研究,人们对第四纪的气候变迁史已了解得比较清楚了,根据Emiliani和shackleton等人所测得的古温度曲线,Kukla把最近的二百万年从新到老地划分为41个阶段,以奇数阶段代表温暖期,以偶数阶段代表寒冷期,以相邻的两个(或四个)阶段代表一个冰川旋回,布容正极性世(即最近的71万年)包括19个阶段,8个完整的冰川旋回(图1A)。  相似文献   

11.
章申 《科学通报》1978,23(8):496-496
一、概况和取样位置 珠峰地区的喜玛拉雅山主脉的山脊大多在海拔6,000米以上,四个最高峰附近海拔高达8,000米以上,由于极高的海拔,在这个低纬度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山岳冰川。位于珠峰北坡的主要冰川有中绒布冰川、东绒布冰川和西绒布冰川,这三条冰川汇合成绒布冰川,珠峰地区有着强烈的太阳辐射和较强的水蒸发,昼夜温差很大,这些特点影响了积雪的变质成冰作用和冰川的消融过程。从雪线以上直到顶峰,积雪变质成冰作用属于渗浸冻结类型,不存在象极地冰盖地区或其他冰川地区的重结晶类型。这一自然地理特征也影响了珠峰高海拔地区冰雪中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其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孙作哲 《科学通报》1981,26(6):366-366
一、研究概况老虎沟12号冰川长10公里,面积21.45平方公里,位于祁连山西部大雪山北坡,是祁连山最长的一条山谷冰川。该冰川的物理特征在我国大陆性冰川中具有代表意义。1959—1962年间,曾在该冰川末端附近设立过我国第一个冰川定位观测站。首次利用地面立体摄影测量方法绘制了该冰川大比例尺(1:10000)地形图。  相似文献   

13.
韩建康 《科学通报》1985,30(8):604-604
冰川表面应变率分布揭示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梯度的变化,与各种冰面构造的形成发育关系密切。那么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应变率的时间累积效应如何?它对冰川构造发生什么影响?作者在研究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1号冰川”)表面应变率分布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南部冰川变化及其对湖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檀栋 《科学通报》2010,55(18):1749-1749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冰川群是整个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川群. 根据最新中国冰川目录资料, 青藏高原中国境内有现代冰川36793条, 冰川面积49873.44 km2, 占中国冰川总条数的79.5%和冰川总面积的84%. 青藏高原的冰川可大致分为海洋型冰川(或温冰川)、亚大陆型(或亚极地型冰川)、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等类型).......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布朗大学的科学家发表研究成果称,火星阿尔西亚山的斜坡附近可能曾经是外星生命宜居地。火星阿尔西亚火山高度几乎是珠穆朗玛峰的2倍,是火星第三大火山,也是太阳系最大的山脉之一。科学家对阿尔西亚火山附近的地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在大约2.1亿年前,该火山西北坡曾被一条巨大冰川所覆盖,同时该地区曾经发生过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热量融化了大量的冰川冰,形成了冰内湖,即液态水存在于冰川内,就像是半冰冻的冰块内的一个个液态水泡。  相似文献   

16.
徐元泰 《科学通报》1988,33(7):553-553
在太行山东侧,中低压的出现频率很高,是影响华北平原天气的重要系统。本文利用Mass和Dempsey一层(σ坐标)模式,根据华北的地形特征,修改了原模式的计算方案。用此模式对太行山东侧中低压的生消过程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这个中低压是在太行山和燕山的特殊地形条件下,由地形的动力、热力作用的变化而形成和消失的。  相似文献   

17.
徐广智 《科学通报》1982,27(12):767-767
我们用AEI MS-50质谱仪和DS-30数据系统,考察了十四种咔唑衍生物 N—R(R=H、CH_3、C_2H_3、C_3H_7、C_4H_9、C_2H_(11)、C_6H_(13)、C_7H_(15)、CH_2CH_2Cl、CH_2CH_2Br、CH(CH_3)_2、CH_2C_6H_5、CH=CH_2、CH_2—CH=CH_2)的高、低分辨质谱和亚稳跃迁过程,结果表明:(1)这些化合物都呈现一定强度的分子离子峰,其相对强度随R链增长而衰减。(2)当R为C_nH_(2n 1)(n>1)时,质谱有近乎相同的碎片离子,都有由分子离子峰经α-断裂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合成了Cu_4(α-C_(10)H_7CSS_2)_2·(1/2)CS_2、Ag_4(α-C_(10)H_7CS_2)_4(Py)_4·2Py和Cu_2(α-C_(10)H_7CSS_2)_2(Py)_2等化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发现芳香二硫代羧酸和IB族元素反应有以下特点.(1)很易形成变形四面体的簇  相似文献   

19.
黄芬 《科学通报》1985,30(14):1107-1107
生物膜上类脂分子具有适应多种相的能力,膜类脂除主要形成脂双层结构外,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形成非双层类脂结构,其中包括六角形(H_(11))结构,这种现象称为膜类脂的多形性。这种六角形结构(H_(11))与生物膜的某些生理功能有关,如细胞融合、跨膜运送等等。影响生物膜上类脂分子从脂双层转变为六角形(H_(11))结构的因素很多,如温度、类脂组成、pH、二价阳离子以及药物等。本文用~(31)P-NMR(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份山莨菪碱对卵黄磷脂酰乙醇胺形成六角形(H_(11))的影响,山莨菪碱可促进卵黄磷脂酰乙醇胺脂质体从脂双层向六角形(H_(11))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冰川     
冰川是分布在陆地上,能够不断地运动,并能长期存在的冰体。按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有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之分;按其形成的气候条件和物理性质,可分为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大陆冰川是巨大的冰体呈盾形复盖在陆地表面,所以又称冰盖。大陆冰川是组成世界冰川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