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恐龙蛋壳化石的痕量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毅民 《科学通报》1994,39(21):2014-2014
全球性生物绝灭、特别是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绝灭事件是地学及至是整个科学界的难解之谜.“超新星爆发”和“星体碰撞”造成恐龙绝灭的假说都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80年代中期,中德科学家研究了广东南雄盆地的K/T界线及所采集的恐龙蛋化石,分析了其中的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认为,“严重的干燥气候和微量元素的污染可能是恐龙绝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动物界的历史主要有三个大的时代:首先是生活着盾皮鱼类和巨型昆虫的古生代;然后是以“恐龙时代”著称的中生代(6500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它宣告了恐龙时代的终结);从那场浩劫的灰烬中产生了我们今天仍生活在其中的新生代,这就是“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的主宰是中生代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群体形较小、  相似文献   

3.
《科学24小时》2011,(6):52-52
日前,考古学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境内发现一支新恐龙物种暴牙龙。这种恐龙的骨骼化石是在新墨西哥州享有盛名的恐龙化石挖掘地点“幽灵农场”发现的,科学家认为暴牙龙可能是早期掠食性恐龙(生活在现今的阿根廷和巴西)和之后霸王龙等兽脚类恐龙之间“缺失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花费巨大人力财力打造出来的恐龙世界将吸引大量的游客,并为游客提供最好的“侏罗纪时代”场景的体验,专门设计的“参观墙”可让游客通过最佳视角来观察恐龙活动,同时保障恐龙园内动物和参观游客的安全.在未来的“伊甸园工程”中,游客既可以观察虚拟机器人游历恐龙园的情景,也可坐在全透明的游览工具飞行舱里,从空中俯视恐龙园全景和恐龙活动场景.  相似文献   

5.
<正>大约在2.02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事件,火山喷出的气体和尘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遮挡住了太阳,由此引发了漫长的寒冬。那次事件导致了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种灭绝了,其中包括许多大型爬行动物。然而,恐龙却幸运地存活了下来,它们战胜了寒冷,迎来了温暖的侏罗纪和白垩纪,一直存活到6500万年前。那么,恐龙经历了怎样寒冷的“火山冬天”,又是如何熬过那种严寒的呢?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最近宣布,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采石场的石灰岩中的一只长着松鼠样尾巴的恐龙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食肉恐龙,科学家称这种生活在1.5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的恐龙为“松鼠龙”。这只“松鼠龙”很可能是一头年幼的斑龙(一种大型食肉恐龙)。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恐龙的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科学家如今不断发现新的恐龙种类,大约每一两个星期就会命名一种新的恐龙,而且他们正越来越精确地重建那螳最大名鼎鼎的恐龙(例如暴龙和三角龙)。不过,尽管我们对“爬行动物时代”的探索进展不断,恐龙群体却继续把诸多未解之谜摆在我们面前。下面就是十个依然困扰着科学家的恐龙之谜。  相似文献   

8.
徐娜 《科学之友》2006,(11):21-21
曾经主宰地球的恐龙家族是如何完全从地球上消失的?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最近,美国科学家在研究鳄鱼生育原理的过程中发现了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男女”比例失调,雄性恐龙的灭亡导致了恐龙大灭绝。  相似文献   

9.
谁吃恐龙 如果有人问“谁吃恐龙?”似乎答案明显应该是“其他恐龙”.像异龙和霸王龙那样的兽脚类捕食者,一直是史前怪物爱好者的最爱,就好像它们和梁龙、剑龙的对打一直是经典场面样.尽管如此,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会上,一些科学家开始质疑中生代的顶级捕食者是否都是恐龙.他们的结论是:“否”.之前一直被忽略的一系列爬行动物,现在被发现其实在中生代很重要,这就是仍存活至今的鳄鱼.  相似文献   

10.
南雄盆地3个含有K/T界线剖面的恐龙蛋壳中铱和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分布模式表明, 从白垩纪最晚期到古近纪早期中国华南地区曾发生过两次大的环境变化事件. 第一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发生在K/T交界前2 Ma, 除了有很多蛋壳显示出病理组织结构特征外, 由它们为代表的恐龙多样化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第二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规模较大, 正好发生在K/T交界及其附近. 恐龙在K/T交界开始灭绝, 然后持续至古新世早期. 这一绝灭过程大约经历了250 ka, 比北美蒙大拿地区和印度西部的恐龙灭绝要晚一些.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多次以铱异常、氧同位素异常为标志的全球性环境效应和以微量元素含量异常为标志的地区性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短期和长期间地球化学环境的不断恶化, 使恐龙无法正常繁殖后代而逐渐灭绝.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探索》2011,(9):6-6
基于化石研究结果,科学家最近指出,三角龙是迄今已知最年轻,也是最后的恐龙。样子像犀牛、长着三个长角的三角龙生活在6500万年前,这是与白垩纪一第三纪大灭绝事件有关的一个重要时期,一切非鸟类恐龙及其他许多动植物都在这次事件中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2.
与恐龙同行     
在古生物学家迈克尔·博尔特所著《灭绝》一书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大灭绝真的会来吗? 2.5亿年前的一次大灭绝灾难毁灭了三叶虫等物种,开辟了恐龙时代;6500年前的又一次大灭绝则把恐龙家族送入了历史,为哺乳动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时至今日,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在哺乳动物身上发生的变化,与在恐龙身上发生的事件有着相似之处,而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加速了现存物种的灭绝“第六次大灭绝的到来”将不再是危言耸听的预测,地球正处于另一次物种大消亡中,大灭绝的灾难随时都可能降临。  相似文献   

13.
又是一年春来早。去年的这个春天,我在川南一带旅行。“恐龙之乡”自贡是我行程的一个站点。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一座建在“恐龙公墓”之上的大型现场博物馆,陈列着几十件形态各异的恐龙化石。这些远古时期的地球霸主虽然已化作石头,但它们仍然以高昂的头颅、巨大的骨架昭示着世人  相似文献   

14.
一、出土化石颠覆传统观念科学家一直以为,在恐龙称霸的中生代远古地球上,哺乳动物的体积都很小。它们昼伏夜出,委屈地生活在这位恐龙“暴君”的阴影之下。大约6500万年前,陨石或彗星袭击地球导致气候巨变并灭绝恐龙后,哺乳动物才取得主导地位。但最近在我国辽宁西部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改变了科学家们的这种看法。原来在1.3亿年前的早白垩纪,一些体格健壮的哺乳动物不仅能和恐龙分庭抗礼,更把恐龙当成“盘中餐”。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胡耀明、王元青、李传夔和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华裔科学家孟津研究的最新成果,发表在…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的研究表明,尤卡坦半岛陨星撞击事件早于恐龙灭绝30万年前就发生了,根本不能构成恐龙灭绝的原因。自从上世纪80年代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相信它就是6500万年前的一次陨星撞击地球后留下的,并相信这次撞击导致了恐龙灭绝。  相似文献   

16.
美国布里格姆·扬大学61岁的古生物学家詹姆斯·A·詹森,在科罗拉多三角洲发现了他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化石,在尚未正式作出科学命名以前,他暂且把这种恐龙叫做“巨恐龙”。詹森说,他最近从科罗拉多方石中挖掘出上的这块恐龙肩胛骨长9英尺,这表明,这头恐龙约有60英尺高,差不多相当于一幢6层楼房。据他说,这块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排出的胃胀气可能是造成中生代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存在于恐龙内脏中的微生物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可能导致气候变暖。研究人员认为,体型巨大的恐龙产生的“胃胀气”温暖了我们的行星。  相似文献   

18.
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K/Pg)界线剖面脊椎动物化石(恐龙蛋壳和龟类骨化石)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从白垩纪晚期到古近纪早期中国华南地区曾发生过3次以多个铱异常为标志的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第一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发生在67 Ma前,除了有很多蛋壳显示出病理组织结构特征外,由它们为代表的恐龙种群多样性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第二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规模较大,正好发生在根据孢粉组合变化划分的K/Pg界线及其附近.恐龙在K/Pg交界开始灭绝,然后持续至古新世早期.这一灭绝过程大约经历了250 ka.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多次以铱异常、微量元素异常和氧同位素异常为标志的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和长期地球化学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恐龙无法正常繁殖后代而逐渐灭绝.第三次地球化学环境变化事件出现在早-中古新世,表明当时的环境变化及其效应可能长时间推迟陆相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哺乳动物的完全复苏.南雄盆地获得的地球化学资料、恐龙渐变灭绝模式以及古新世哺乳类的复苏在年代上与印度德干火山喷发及持续时间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恐龙”一词原来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比较大,看上去有些恐怖;其实,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恐龙固然有个体大的,但也有个体小的,有的甚至只有公鸡那么大。从科学上看,恐龙不是一种具体的动物,它是一类爬行动物总的通俗名称,包括了蜥龙类和鸟龙类全部属种,最早出现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及白垩纪前期达到它的顶峰时期,并沿着不同的方向衍生出繁多的类型;至于恐龙最后的绝灭早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普遍认为恐龙的绝灭是突然的,并从宇宙空间、地球自身及恐龙本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诸如①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使气候发生了变化,大多裸子植物绝灭了,这就直接威胁着吃植物的恐龙的生活;而吃植物恐龙的绝灭,使食肉恐龙也相继遭殃;②也有人说恐龙患了传染病,所以很快死  相似文献   

20.
好莱坞著名影片《侏罗纪公园》描述了恐龙复活的故事:主人公约翰·汉蒙为了繁衍绝种的恐龙,在一座小岛上使用化石残留的遗传基因,成功地繁殖出各种恐龙,并在岛上兴建一座名为“侏罗纪公园”的主题公园。这个故事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科学幻想。然而,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恐龙化石里真的发现了尚未完全变为化石的软组织,这为提取恐龙的遗传基因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科学家有望利用这些软组织克隆恐龙,并建造影片中的侏罗纪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