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秋雨现象,,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透过这一空前激烈而又混乱的文学现象,分析了在转型期的社会背号下,我国文学批评存在的倾向及产生的原因,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建立一种正常的“三角关系”,以利于文学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对中国学批评界的“骂派”批评进行剖析,以期揭示其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下文学批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文学批评已经不再停留在文学文本的研究,而是转向政治、经济、社会的宏观研究,文化批评逐步取代了文学批评。这种转型是多种舍力的结果,表现了新语境下的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在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百花齐放的文坛上 ,充满朝气的女作家们以其自己的创作实践 ,将散文园点染得鲜艳夺目 ,繁华似锦 ,构成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韩小蕙就是这道风景中一枝质朴、淡雅的琼英 ,她以作记者、编辑的便利条件 ,迅速感应时代潮汐 ,扩张了散文的信息密度 ,形成了一种与新闻联姻的散文文体 ,以别一种风情深深地振撼着读者的心灵。著名的散文评论家刘锡庆在评论当代散文时 ,对女作家群的“星光籼烂”有如是描述 :“男作家有男作家的优势 ,女作家有女作家的长处。人的大脑、性别决定了男女确实有些不同的优长 ,女性特别善于表达、善于裸…  相似文献   

5.
以“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传达出批评家对批评对象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判,是中国传统批评区别于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勾勒了“比物取象”诗性言说方式形成、发展的过程,并揭示其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批评话语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章还指出,面对中国传统批评“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过于追求科学化和精确化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应当有所警醒、有所择取。  相似文献   

6.
批评是一种燃烧:王蒙的文学批评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不仅是一个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活跃的批评家。他的批评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批评是直觉还原型,其特点是突显自己的主观感受,形式上不拘一格,在杂乱的表面下有着较着较为稳固的审美标准,即自然真实和理想精神的结合;但其博大的胸襟与审美标准之间有时不够一致,从而构成王蒙的不孝。  相似文献   

7.
萧殷作为《文艺报》创刊初期三位主编之一,他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视野里基本没有展开。萧殷不是时代大潮中卓然成名成家的文坛翘楚,他是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文艺战线上的战士,即所谓的文学和新闻工作者。正因为如此,萧殷作为大时代文艺洪流河床上的基石与底座的一部分,显示出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角色意义而不可或缺。对萧殷在文学思想史和批评史上的贡献和意义的讨论,事实上已经不是对他一个人的估量与判断。如果我们承认文学史也包括政党机构系统和政治制度体系内的文学工作的历史,那么萧殷的道路、努力和成长、付出与贡献就是很有典型意义的。萧殷在当代中国文化机构、文学系统内的地位和角色,他的文艺活动、文学批评,他在思想文化组织与教育普及推广上的工作,都极具历史反思和现实考察借鉴价值。他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类人、一代人的文艺思想风格,他显现出了一代人的文艺勤勉与文学沉思。  相似文献   

8.
东莞文学已然成为特色鲜明,且有全国性影响的地域性文学,但东莞文学与文化批评却被指认停留在尴尬的学步阶段。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忽视了这样一种视野,即从文化地理视域与城市化浪潮中的文学研究和文化批评的复杂关系中取得化约点,如能从这样的角度来考察东莞文学批评,便可发现,其可被放置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来肯定和审视。本文藉着文化地理学与城市文学的相关理论和视野,将东莞文化与文学批评一方面置于地域空间的纵向言说中,另一方面置于城市化演变的时间序列中加以观照,由此有效看待东莞文化与文学批评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现状的描述,论述了文学批评被文化批 评代替和淹没的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中心论点是认为,文学批评应当逐渐 走向独立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大量丰富的满族文学理论批评材料 ,按照清代初中晚三个时期的历史线索分别评述了满族诗论、词论、赋论、散文论、小说论、戏剧论、翻译论等文学理论批评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 ,并作了整体观照和适当评价  相似文献   

11.
1990年代后至今的中国文学,发生了“本土化”的美学转型。当前文学的“本土化”美学自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土化”叙述方式的探索;二是“本土化”文化蕴含的再现;三是“本土化”语言关感的重焕。但是,因为年轻作家“本土化”能力的欠缺,文学的“本土化”美学持续显示出难以持续之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当代品格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以审美的社会价值论作为评价文学的基本准则,并对文学的人学内涵加以多角度地阐发;二是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选择,呈现出批评研究的多向格局和多样化形态;三是从思维方式到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系统,发生了根本上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科学化、现代化变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因承载了文化思想而显厚重,但有些时候,文学也会因思想背后的意识形态过分压抑而表现出单薄。未来的文学不会因此而走向消亡,必将走向回归,走向自觉,回到文学本来的样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新生代作家邱华栋及被称作日本“都市学派代表”的作家村上春树在创作中载匀能紧扣“城市与人”的主题来探讨现代化都市中人的存在意识,生存体验与心理感受,两位作家都选择了典型的都市生活题材,但邱华栋的作品常聚焦于都市生活中浮华,喧嚣的一面,而村上春树的作品更多地关注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在创作手法方面,两都能充分地利用象征都市生活的符号进行有机地组合,拼贴,其中邱华栋主要是从都市生活的具体感受方面来提炼对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城市明的认识,村上春树更注重创作本的前卫性与实验性,充分地运用象征手法来对都市生活的本质进行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方法论变革角度,论述了将社会问卷调查引入中国当代文学和文艺研究的作用与意义。(1)“定量”和“半定量’地对文学艺术的社会反应作出准确把握,有利于科学探求其发展趋势;(2)揭示被一时倾向掩盖的实质问题,从而对客观现实作出较全面估量;(3)提供当代文学研究的多重角度,突破传统评论研究方法;(4)从事物发展动向研究中,探索规律、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6.
《废都》融合了贾平凹自身的生活经历,作品中的四位女主人公的生活际遇和感情经历真实反映了当代女性在现代文明和商业潮流冲击下的命运变迁,深刻地批判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和道德缺失。  相似文献   

17.
苏尤格主编、1995年出版的蒙文版《蒙古族文学史》(当代)和特·赛音巴雅尔主编、1999年出版的汉文修订版《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是研究蒙古族当代文学的重要著作。两部文学史的编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材料充实,批评视角多样,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广泛吸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这两部文学史的编写特征体现出不同编者的撰写风格,反映出学界对蒙古族文学的认识以及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倾心之作《秦腔》在学界评议众多。无论是认为作品的叙述过于烦琐,还是认为作品仅仅对上个世纪农村经济变革时期乡村变革的脉象把摸,都未能挖掘出贾平凹流露在作品中的内心矛盾与痛苦。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剖析《秦腔》,以期揭示《秦腔》独特的魅力所在,从而得出,《秦腔》通过对农村物质现状和农民精神现状的现实主义刻画。深刻体现了贾平凹对传统的乡土观念和乡土精神的呼唤与告别的双重心态。  相似文献   

19.
商州固有的“重男轻女”思想直接影响到贾平凹的创作。在贾平凹商州题材作品中许多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商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成的;其次是作家的影响;最后是作品中主人公性格命运的发展逻辑造成的。值得人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